文档详情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h****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6.17KB
约17页
文档ID:238630439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_第1页
1/17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预习必备!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O2 CO2、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

如:SO2、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硫 S +O2=SO2(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铁3Fe + 2O2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空气、氧气考点汇总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实验现象:  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2.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3.原理  4.注意事项:  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E.点燃红磷伸入瓶中要立即塞紧瓶塞(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  (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铁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可否用镁代替红磷不能用镁,因为镁不但跟氧气反应而且还跟氮气等反应,结果测得的不只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会远远大于氧气的体积  5..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  (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7页 共17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