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省河源市三河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36742126 上传时间:2022-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4.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广东省河源市三河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广东省河源市三河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广东省河源市三河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广东省河源市三河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广东省河源市三河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灯火的温情叶延滨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

2、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因为无知,反而坦然地生活于黑暗中,哪管死神正盯着自己。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带给我们的刺激。有时候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

3、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对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

4、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眼,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文章有删

5、改)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20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22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参考答案:19.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20.第一个是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 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

6、到无靠无助的心境。21.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门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22.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孔子不知“儒服”峨冠博带,长襟宽袖,近来重受青睐。前不久,百名专家呼吁北京奥运采用“汉服”,同时声称“要立法让大伙全部穿汉服”。4月23日河南商报报道,开封市长宣布支持“满城宋装”的“倾城计划”,并且说:“为了推行宋装,我想我会

7、带头穿。”看来,古代衣冠已经成为今天一些人挥之不去的情结。这让我想起孔子不知“儒服”的故事。礼记儒行记载说:“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杨天宇礼记译注把这一段翻译成白话文,说:“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的服装,是儒者的服装吧?孔子回答说:我少年时期住在鲁国,穿袖子宽大的衣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章甫之冠。我听说,君子的学问要广博,衣服要随俗。我不知道什么是儒服。”孔子是儒家的开山祖师,鲁哀公尊重他,以为他穿着的就是“儒服”。这似乎符合现代人的逻辑:既然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印度有纱丽,中

8、国人当然就应当穿“汉服”、“宋装”;既然和尚穿袈裟、道士穿道袍,儒家学者当然也应该穿“儒服”。如果用开封市长的眼光看,孔子不但应该穿“儒服”,而且应该“带头穿”。可是,孔子却不免让人大失所望,他_1_说自己穿衣服一贯入乡随俗,不是“儒服”,_2_特别申明,自己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儒服”。作为儒家的祖师爷,孔先生如此特别申明,其中三昧,颇堪玩味。孔子不知“儒服”,而且,对古代衣冠也不感兴趣。按照某些人的逻辑,衣帽是“传统文化的记忆”,是一种“符号”,那么,以复兴尧舜之治为己任的孔子,肯定会对尧舜衣冠特别关注,热心倡导。可惜,事实却并非如此。荀子哀公说:“鲁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

9、不对。”鲁哀公想知道舜戴什么样的帽子,一连问了三遍,孔子却毫不理睬。鲁哀公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回答?孔子说:古代王者衣冠朴拙,蒙头绕颈,并没有什么讲究。是他们“好生而恶杀”的政治品格,给天下带来一片和谐景象。“君不问此,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在他看来,古人穿什么衣裳戴什么帽子,不是后人需要特别了解的问题。不去研究尧舜之治的成功之道,却去关注舜戴什么帽子,是舍本逐末,毫无意义。孔子不知“儒服”,但是,并非说孔子对衣服没有研究。相反,孔子很注意衣服的美观与得体,论语乡党篇就有专门的心得。林语堂孔子的智慧说:“穿的衣服怎样配颜色,他也很有眼光。现代的女裁缝很容易了解为什么孔子要用黑羔羊皮袍子配黑面

10、子,白羊皮袍子配白面子,而狐皮则配黄面子。孔子在衣裳上,也小有发明之才。他盖的被子超过他本人的身长一半,这样好免得脚冷。为了方便做事,他要右袖子比左袖子短。”不过,孔子不主张追求时髦,对华装丽服不羡慕,对破衣烂衫不歧视。他反对衣帽取人。荀子哀公说:“鲁哀公问于孔子曰:然则夫章甫、屦、绅带而笏者此贤乎?孔子对曰:不必然。”他认为,衣服的品格,不能等同于人的品格。一个人穿的衣裳高档,不等于他的品格高尚。他的学生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论语子罕),一点也没有什么不自在,他感到很欣慰。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钱穆论语新解解释说:“衣食则属一人之私,其人不能忘

11、情于一己衣食之美恶,岂能为天下后世作大公之计而努力以赴之?此等人,心不干净,留有许多龌龊渣滓。纵有志,亦是虚志。道不虚行,故未足与议。”当年大红大紫的慕绥新,从衬衫、领带、西服、皮带到皮鞋,全是世界名牌,到头来证明不过是个大贪官,可谓鲜活例证之一。孔子不知“儒服”,所以,儒家学派流传一千多年,没人能穿上“儒服”。清诗话下册有钱泳履园谭诗,记亡友蒋敬斋轶事,说:“敬斋名溶,长洲诸生。年二十许,辄喜讲道学,言语坐立不苟。尝自制寝衣,长六尺余,本论语所谓长一身有半也。余笑谓之曰:古之寝衣,似即今之衾被,恐泥古太甚。敬斋愕然曰:吾过矣,吾过矣!至于下拜。其风趣如此。”可惜,今人只肯闹蒋先生这样的笑话,

12、却绝不肯像蒋先生这样认错。1.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为 所以 B. 由于 才会 C. 不仅 而且 D. 一边 一边2. 第段画线词语“舍本求末”的具体指的是_。3. 根据第段论述,请概括孔子关于衣着方面的观点。4. 第段划线句的含义是:_5. 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引述孔子不知“儒服”的典故是为了批判现在社会上愈演愈烈的“汉服热”。B. 本文第节中孔子“特别申明”自己不知“儒服”为的是强调自己不穿儒服的原因是因为不知道有儒服。C. 文中大量引用文献典故,论述了孔子不知“儒服”的背后是重视实际意义不盲目追求外在形式的精神。D. 文章最后一节里的“笑

13、话”是指开封市领导不了解服装文化的内涵而附会其意导致犯下低级错误。6. 本文针对的是哪一种文化现象?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参考答案:1. C 2. 舍弃文化内涵的本质,只追求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 3. (1)注意衣服的美观与得体;(2)衣服的样式要实用;(3)不追求时髦华丽;(4)不以衣帽取人。 4. 孔子不追究儒家文化的外在形式,更注重传扬文化的内涵,因此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得以真正传承。 5. C 6. 本文针对的是现在社会上一些人和地方不去了解文化内涵只简单追求文化形式,导致误读“文化”,做出劳民伤财的事。作者希望借助先贤孔子的言行,能够唤醒人们对文化的正确理解,从而真正做好传承文化的工作,提

14、升国民的文化内涵。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容。立足文本对应语段,孔子不知“儒服”,所以,儒家学派流传一千多年,没人能穿上“儒服”,主要抓住“儒服”的内涵,分析为对应的儒家文化的外在形式,儒家文化。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理解。A项“批判现在社会上愈演愈烈的汉服热”错误。B项“因为不知道有儒服”错误,不在意形式。D项应该是风趣如此,并不是“不了解服装文化的内涵”。点睛: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

15、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文针对的是现在社会上一些人和地方不去了解文化内涵只简单追求文化形式,导致误读“文化”,做出劳民伤财的事。意图的分析,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分析。如希望借助先贤孔子的言行,能够唤醒人们对文化的正确理解。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鲁迅话语的思维孙郁在鲁迅以内,以为周围的语境坏掉了。这造成了他追问的心理,对思维定势的颠覆,在他的文字中比比皆是。中国人喜好圆满、团结的结局。但鲁迅偏偏不是这样。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他提出了诸多的问题,也由此遭到质疑、不满和攻击。旧式思维造成了人们的懒惰。思维定势的结果,就是不思变革,精神在过去的世界,对新来的一切都持拒绝的态度。于是便形成一个僵死的舆论环境,底层的市民气,与上层的官气,都呈现出一种气韵,那就是思想杀人。或以道德罪构陷,或因政治罪砍头,真的不像在真的人间。论“人言可畏”中对市民与小报的流言之毒的愤恨,看到了国民劣根的本源。鲁迅对国民积习的失望,使他从艺术中找到对应的存在。思维定势总是在时间的限定里,在习惯的语言空间(史铁生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