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项目学习研究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36741236 上传时间:2022-01-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项目学习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项目学习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项目学习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项目学习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项目学习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项目学习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项目学习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项目学习研究“项目学习”也称为“基于项目的学习”,英文译为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卩BL。关于PBL,国内有“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课题 的学习”“课题式学习”“专题式学习”等多种不同译法,但较为通用的译 法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或“项目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在许多时候 也指“基于问题的学习”,前者是由项冃背景引出问题,后者是由问题出 发构建项目背景或问题本身就是情境问题,这两个概念常被人们通用。“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项目学习”,系指研究的目标是以国家课程标 准为依据的项目学习,也就是把项目学习作为学科常规教学的主要策略, 实现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冃

2、标,用“项冃”来统整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 内容。换言之,项目学习是以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科学习内容为慕础,以学 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学科思想、学科素养为项目的价值追求,特别注意 项目设计与课程标准的切合,能够反映课程标准所重视的教学内容、评价 体系和学生表现,“项目”将成为学科学习的主体。项冃学习有多种模式,其中以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研制的“以课程标 准为核心的项目学习”最具系统性和操作性,其对课程标准的关注切合我 国课程改革的现实。“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项目学习”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研究的范 畴应当包含课程、教材、教学、学校教育与管理以及理论探讨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但又

3、各有侧重;只有五个方 面的研究同步并重,共同实施,共同作用,项目学习的效果、效率、效益 才能更好地得以彰显。一、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结构的研究1 关于课程方案中领域、学科的研究。关于国家课程方案中课程结构的研究,旨在对国家2001年颁布的义 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试行十余年之后进行反思与研究。国务院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试行)所指出的课程设置的原则是:(1)均衡设置课程;(2)加 强课程的综合性;(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但从十余年的实践来看,后两 条基本没有实现。该方案的最大亮点是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

4、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实验的结果是,这些课程基本上形同虚设,课程设计的冃标远没有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割裂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历史与社会” 与“科学”课程的设置在我国教育土壤的不适应性也暴露无遗。根据各学 科的内容和性质,设计基于现实生活与学生密切相关且有意义的项目,真 实地、适当地、适度地将学科知识综合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做项目 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 精神与实践能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关于立德树人,三维目标共同达成的研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5、实验方案提出:“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 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时至今日,立徳树人, 特别是生命教育、学生成长教育、公比素养教育等的课程和各个学科的整 合还远没有达成,各学科仍然是固守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形成学 科壁垒,使得立徳树人、文理相融、成人成材等教育只能处于可有可无、 贴标签、形似神不似的尴尬局面。我们可以利用来自现实生活、社会实践 的项目学习,将立德树人、生命教育、公民素养教育等内容与各学科知识 天然融合,使三维冃标在学生做项冃的过程中血肉相连,一气呵成。知识 学习,特别是侧重知识结果性的学

6、习是不可能承载三维目标的,只有让学 生在做那些源于现实生活、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项目(或称之为事 情)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亲历知识生成发展的过程,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天然相融,共同达成。3 关于学科学习时间的研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学科学习时间的分配以及学习空间 的重构也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在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实践活动 以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分配学习时间,如何统筹课 前、课上和课后,如何用“学时”代替“课时”,如何打通教室、校园、 社区、社会等学习空间,只有将以上问题在课程层面加以深入研究,才能 为课程全面实施以及新教材设计奠定可

7、行的基础。二、基丁课程标准项目学习的教材研究基于课程标准项目学习的教材,其内涵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学习研究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知识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解决问题的 原理和规律,知识技能背后的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学科素养等为主题和 目标,并把这一主题置于真实而有意义的项目中,通过学生做项目而对主 题进行深入探究的课程活动。它是以精心确立的主题为中心,以驱动问题 为动力,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展示给他人为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强调激发 学生主动参与、I才I队合作、成果共享,且能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习得相关知识。这里需要研究和突破的是:(1)如何将记知

8、识的学习转变为做事情、做项冃的学习,充分体现 “做中学”。如何选择项目,使项目既源于现实生活,又与学生密切相关且有意义乂可行,还能蕴含相应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实现项目学习的过程 就是融价值、能力、知识为一体的素养形成的过程。(2)如何用本学科的核心概念、学科思想、学科索养来统整、统领 相关学科知识,从而形成项冃并成为项冃的灵魂和冃标。(3)如何设计和选择项目,使学生在做项目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价值判断、公共关怀的态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实现对学生意义领悟的态 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实现对学牛自主自治的态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学科的喜爱,对科学美的感受,对规律美、平 衡美、

9、对称美、结构美的感受,对不同思维风格美的感受等。(4)如何将以知识体系为逻辑的设计转变为以做项目的步骤程序为逻辑的设 计。(5)如何将陈述式、告知式、灌输式的学习转变为发现式、探究式、 生成式的学习。如何处理既让学生发现探究又作为教材需给出完整结论的 孑盾。(6)如何将项目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相融 合,用项冃学习的教材引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将 教材做成融“活动、内容、规则、程序、方法”为一体的学生学习指南。(7)如何设计和选择驱动问题、项目成果,把学生的学习变为以意 义领悟和成就体验为驱动的学习,变为在教师组织、引导、评价下的学习, 让学生在做项目中完成

10、全部的学习任务,达成全部的三维一体的学习目 fes (8)教材设计如何凸显读中学(让学生不仅读教材,且要读自然、 读社会、读相关的书籍、读报刊),说中学(说方法、说思想、说原理、 说事实、说质疑等),写中学(学生不仅仅做题,而且要写学习报告、科 普小文章、小论文、实验报告、设计报告等微写作)。(9)如何将理性思维、科学素养的态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融通在 教材中。这里主要指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态度、 习惯和能力,对逻辑、事实、数据的信赖(超越经验、印象、估计)的态 度、习惯和能力,尊重知识首创的态度、习惯和能力,形成态度、发表看 法的习惯和能力等。(10)在教材中如何设计本

11、学科系列的学科文化典藏,除在项冃中渗 透外,让学生结合项目学习,不断地读到有关本学科的发展史、相关科学 家的传记、逸闻趣事、发明故事等。(11)如何把良构的封闭的验证的活动和实验设计为劣构的开放的探 究的活动和实验。(12)在项冃实施的设计中,如何实现从现实问题到学科问题的水平 学科化和从学科问题到学科概念、学科规律、学科思想、学科素养的垂直 学科化。项冃实施的过程即是学科化的过程。(13)项目成果如何展示,如何说明,如何使用。(14)在教材中如何设计评价测试题,探索对素养评价的办法和途径, 厘清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适用范围。(15)教材如何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 采集

12、互联网上的信息,如何从网络上与别人协作学习、收集数据、绘制图 表、分析数据、创建模型、制作多媒体作品,如何应用网络技术工具作为 强有力的学习支架。(16)关于教材“六个统一”的研究:教材、学案、练习册相统一, 不仅有学什么,而且有怎样学;课前、课上、课后相统一,课时转化为学 时;学科知识、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相统一;教育部提出的学科核 心索养“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修养”相统一;听中学、说中学、写 中学、做中学、练中学相统一;21世纪核心学习主题“课程目标、核心素 养的目标知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与职业技能、 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三者相统一。三、基于项

13、冃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项目学习的教材始于新的教学模式的呼唤,新的教材反过來引领新的 教学模式向更高水平发展。所以对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也是迫在眉 睫的。需要研究的问题有:(1)在学习组织上,如何从班级授课制切实转变为小组探究制。小组这一新型的学习组织成为学校基本的学习单位和管理单位。项冃学习与 实施依附小组进行。(2)在教师角色上,教师如何由讲授者、作业布置者转换为项冃学 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参与者,教师应从讲师变为导师。(3)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如何实现从教师讲坛到学生论坛的转变, 教师如何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和引导。(4)教师如何高效地组织项目活动,特别是室外活动、校外活动如 何组织和实施。

14、(5)教师如何统筹和合理安排课前、课上和课后的全部学习时间, 如何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和效果(包括对自主学习的控制,自主学习 内容的布置与要求,自主学习效果的监控与反馈等)。(6)学生如何进行整体化学习展示,在展示中教师如何引导质疑、 辨析。学生如何学会倾听,如何形成观点、发表看法。(7)在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如何把只针对个人的评价转化为对团 队和个人兼顾的评价,如何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如何实现 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人员共同评价。(8)项目成果如何展示,如何使用,如何体现成果的意义和社会价 值,使学生更充分地享受意义领悟和成就体验。(9)针对新的教学模式和项目学习,如何设计阶段

15、性测试题和终结 性测试题,为中高考改革探路、铺垫、引导。四、项目学习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研究新教学模式的形成,新教材的使用,必定导致学校管理、制度、文化、学生的社团活动、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学习场所设矗设备的配置等一整套 学校管理机制和操作办法的变革和创新,学校需耍形成一个新的有机整 体,需要各方联动,全面推进。需要研究的问题广而深,诸如:(1)学校如何建设一个以校长为首的彻底理解新模式、新教材理念 并且完全认同新教育模式的价值追求的强有力的工作I才I队。(2)如何做好教师、学生干部、小组长以及各种不同职责组员的培 训工作,以适应新模式、新教材的使用与学习。(3)如何搞好项冃学习的校内教研和区域校

16、际教研。(4)新模式、新教材所需要的新的教室配备标准的研究。教室要有 利于小组活动、展示活动、相关实验、课本剧表演等,黑板、交互式电子 白板、电脑,相关的教具、学具、制作工具等的配置,教师图书角的设置 及图书、报刊的配置,教室电路及有线、无线上网的配置等。(5)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电子阅览室、仪器 室、信息技术教室等如何尽量靠近学生,方便学生项目学习使用,生物、 地理等标木、教具如何方便学习小组和个体的观察使用。(6)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理化生实验外,设计、制作类的活动将成为 重要的学习形式,那么,相关的工具、材料等耗材如何解决。(7)学校的课程表如何编制,学时如何统筹安排。(8)教师新的工作量标准如何确定。在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前、活 动中、活动示需要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