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的对话教学模式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36741139 上传时间:2022-01-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史料的对话教学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于史料的对话教学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于史料的对话教学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于史料的对话教学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于史料的对话教学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史料的对话教学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史料的对话教学模式(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史料的对话教学模式内容摘要基于史料的对话教学,就是师生围绕史料展开探究,通过认识史料,解读史 料,形成历史意识。它主要有三种模式:运用史料创设对话情景、运用史料搭建对话平台、 运用史料补充对话细节。以史料为媒介进行对话,可以把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放到具体的历史 情境中,有助于学生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也利于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 维方式。关键词 史料对话情景平台 细节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交流”与“沟通”,“教育与教学的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一场沟通 革命”。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 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

2、标识口1。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真 理、意义、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变革的过程。具体到历史教学,对话 面对的是一个广泛而深邃的以往世界,如何让师生能够对以往世界展开有效对话,必须利用 各种资源,历史教学中的对话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过程,对话教学本 身也包含了与文本等各种资源的对话。在各种教学资源中,史料显然是最有效的对话媒介, 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历史研究主要就是依据史料进行的。史料包括文字和图片资 料、实物、遗迹、音像等。近年来,历史教学界对史料教学越来越重视,现行的高中教材不 仅在课文中引述了大量史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而且还进一步增加了课后的“阅读

3、与思 考”栏目,明确要求学生对历史资料加以分析和比较。基于史料的对话教学有利于学生对问 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也能使学生感受人文学科研究过程的开放性。基于史料的对话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运用史料创设对话情景课程实施和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创造一种具有“情境性”和“协 作性”的互动环境,从而推动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获得发展。“情境”的创设如何是学生有 兴趣主动探究和对话的重要前提。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我们创设的“情境”却要尽量还 历史的真实,怎么办?那就要充分运用各种史料来为对话创造条件。如果教师通过史料能够 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情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

4、疑会使对话效果事半功倍。用史料创设对话情景常用于课堂导入时。如抗日战争的爆发这节课一开始教师就播 放以卢沟桥歌为背景音乐的卢沟桥图片以及中国守军在卢沟桥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影 音片断。先以音乐、图片、视频等史料为师生间的对话创设丰富、逼真的情景。然后师生就 可以围绕这些情景进行对话:师:画面中气势如虹的桥叫卢沟桥,小学时学过卢沟桥的狮子,介绍了卢沟桥的建 筑水平很高,卢沟桥成为历史名桥,是不是仅仅因为它建筑水平很高?生:它成为历史名桥除了它建筑水平很高外,更主要的是1937年在这里爆发了卢沟桥 事变。师:日本全面侵华为什么从进攻卢沟桥开始?学生议论,回答:卢沟桥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军事上必争

5、之地。师:为什么卢沟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以上情景的创设主要是通过音像资料,形象、直观的再现历史,引发学牛求知和探究的 欲望,从而使师生对话顺利展开。又如中日甲午战争导入新课时先引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联及两人的照片:“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伊藤博文“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李鸿章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此对联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什么状况? “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生:指清廷无能,军事上又战败,“玉帛相将”指的是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只能割地师: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学牛思考、讨论、回答。通过对联和照片等史料,使学生立刻走进历史,有所感悟,从而有感而发。用史料创设对

6、话情景,往往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品质。如:对李鸿章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学生往往会有一些思维定势,如 认为他是一个“出卖民族利益的卖国贼”或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 评价李鸿章之前,可以先提供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日本学者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 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 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美国学者通过这些史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新

7、的思维情境,必然能触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从而引 发学生的议论,学生或认同或否定,或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围绕着对李鸿章的评价,学生 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肯定会展开激烈的论战。对话也就成为自然而然了。总之,只有当学生通过各种情景神入历史,感受或了解了种种历史事件或观点后,才会 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模式二:运用史料搭建对话平台吴承明认为,“史料是史学的根本”,应该“绝对尊重史料,言必有征,论从史出”国2;“没有史料,就没有发言权”是傅衣凌的名言固3,脱离了史料基础的对话教学,只能是无源 之水、无本之木,是墙上芦苇、空中楼阁。运用史料搭建对话平台,有助于学生历史意识的 生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历史学

8、习与探究方式和方法的训练,因为史料的运用为学生的 历史思维活动提供了具体的思维材料,在对史料的研习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掌握学习和认识历 史的方法,积累探究历史的经验,促成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对一些学生难以理 解的历史现象的分析时,必须要通过史料。如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一般的师生 对话可能是老师问:义和团为什么要提出这一口号?如何评价这一口号?然后学生在书上找 到现成的结论加以回答。显然这样的对话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是“空对空的”,它不能使学 生真正理解“扶清灭洋”这一口号的深刻内涵。那么在对话中怎样把历史概念内化为学生的历 史认识呢?在对话中能为学生的历史认识提供坚实支撑的依

9、然是史料。我们可以先给学生提 供四则材料:材料1:保护中原,驱逐洋寇义和团告白材料2: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马兰村坎字团告示材料3:上能保国,下能安民。增福财神告白材料4: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然后提出四个问题:仁义和团眼中“扶清”的含义是什么?牛:保卫国家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不能正确区分清政府和中国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义和团 眼中,清政府就代表国家。2、义和团眼中“灭洋”的含义又是什么?生说:既指反对外国侵略者,又包

10、括排斥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3、“扶清灭洋”口号的积极作用是什么?学牛根据材料讨论、回答。教师概括:这一口号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把“灭洋”放在第一位,突出反映了当时中国 的最主要矛盾,表现出中国的广大劳动群众对帝国主义的不共戴天的仇恨,从而吸引广大群 众奋不顾身地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勇猛地冲击。4、“扶清灭洋”口号的消极作用又是什么学生根据材料相互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我们从材料中述可以看出,义和团还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义和团运动的最 终失败与他们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有很大关系。通过这四则材料再提出四个问题,这就使师生能根据材料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作出 全面正确的分析,在提问中教师用“义和团

11、眼中”这几个字,也给了学生分析历史的一个视角 要“历史地”看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再用教师提供的史料,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时,我们往往可以把不同的史料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或相互佐 证,这也是史料在对话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形式。比如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可以引入后人对 大运河的不同评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于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李敬之汴河直进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曰休汴河怀古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宗兀鼎渔洋

12、诗话炀帝冢学生朗读、讨论,然后师生对话:师: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的修建是不是一件好事?学生分析所给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是一件好事;有的说不是 一件好事;有的说应一分为二的看大运河。师: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引导学生讨论国家的 兴衰和巨大建筑工程的关系。)为什么皮日休说“尽道隋亡为此河”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隋炀帝利用大运河三次巡游江都,奢侈、腐败,使人心尽失。牛:有关系,因为修建人运河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弄得民不聊牛,使人民怨声载道。师:巨大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 工程的

13、使用,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物、物力,本应该休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 但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是满足他巡游享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 因是什么?生:隋炀帝的暴政。把史料作为对话平台时,还有一种方式,这就是在对史料进行探究、研讨的活动过程中, 同时把相关的史料与史事作为史学观念、史学方法的实例,通过对史料的研习活动,使学生 了解一些习史、治史的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历史理论和观念。如:在对鸦片战争和义和团运 动评价的教学中,可以引入现代化史观或文明史观和阶级史观的史料,让学生进行区分,使 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观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是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模式三:运用史料补充对话细节

14、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古今中外的学科,而历史教材所反映的内容仅仅是书山一角, 沧海一粟。因此,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如果仅仅是围绕着教科书进行探究,那仍然不过是对 教科书的解读,很难使学生触及到历史的原本,以及真正面对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对 话中,为了追问历史本质,拓宽、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就必须补充大量的史料。比如分析戊 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通过教材提供的戊戌变法的四个方面内容进行分 析,而不补充有关细节,学生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因为变法触犯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 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很难引申出变法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事实上任何一场改革都会触犯既 得利益者,关键是变法者是否讲

15、究策略,争取更多的支持者。像王叶军老师上的“历史真善 美,求真是底线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再分析”一课,就做得很好,他对“废八股”引起的非 议,补充了以下史料:之一:“张之洞对废除八股的意见是:深恐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 材,数百万童生之怒。惧其合力以谤已而排已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之二:“戊戌年夏天,浙江学政陈学芬说:改试策论,阅卷艰难,不如八股之易,光绪 当即批示:陈既不会看策论,可无用视学”(罗志田近代史学十讲三联书店2004年)之三:“康广仁劝乃兄缓行此策:八股已废,力劝伯兄,宜速拂衣,虽多陈无益,且恐 祸变生也弟旦夕力言,新旧水火,大权在后,决无成功,何必冒祸”(夏晓虹编追 忆康有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教师问:材料能表明戊戌变法失败的哪一方面原因?学生没有回答。教师:我们想一想,比如说,今天我们要废除高考,是不是要考虑我们成千上万学子的 出路。众学生没有回答,但有点头同意者,也有若有所思者。学生诸:康有为不会变法。学生何:康有为刚愎自用。学生杨:改革急风暴雨,不会成功。我看过一个资料,103天内,光绪发布了 300多 道诏书,太快了。从上面三则史料引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