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历史时期政区划分的“异域合一”原则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4KB
约9页
文档ID:236232574
论历史时期政区划分的“异域合一”原则_第1页
1/9

论历史时期政区划分的“异域合一”原则论历史时期政区划分的“异域合一”原则摘耍:学界通常认为“山川形便”和“犬巧交错”是历史时期 政区划分的两大原则,很多学者用这两个原则对历史政区来进行非此 即彼的概括通过分析发现,这两条原则难以对历史时期某些政区边 界划分的实例做出合理而全面的解释,这一类政区往往以山川为边界, 同时又囊括了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为此提出“异域合一”概念对这 类政区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认为这种政治地理现象与交通、军事的 事权统一的政治需耍有关关键词:政区划分;犬牙交错;山川形便;异域合一谈及中国古代政区地理,必不可少的耍谈到“山川形便”与“犬 牙交错”两个政区划分原则山川形便”是指政区边界与河流、山脉等重合,将自然环境与 行政区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缺乏地理实体作为界限的地方,便会出 现台、堰、殍、沟等人工设施加以弥补与“山川形便”相对立的另一种政区划分方式被称为“犬牙交 错”,一般是指政区边界自然地理走向相交错,并且割裂统一的自然 区域,导致政区版图支离破碎、互相钳制学界目前对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历史时期的政区沿 革及其变迁的原因等方面但是对“山川形便”、“犬牙交错”这样 的概念本身却缺少讨论。

由于常见诸于史籍,而且语义较为直观,这 两个概念一直被用来概括划分原则,较少受到质疑很多史籍,对这 两个概念常一笔带过,后世研究者也人云亦云然而,这两条原则难 以对历史时期某些政区边界划分的实例做出合理而全面的解释,这一 类政区往往以山川为边界,同时又囊括了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因此有必耍从历史时期政区划分的实例入手,综合考虑历史时期 的各方而相关因索,尤其是要联系到政治地理中各个因素的时代特征, 参考前人在政区地理研究方面的观点,对历史时期的政区划分原则进 行进一步的分析,总结出更全面的政区划分原则一、“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概念的局限性周振鹤先生认为隋唐的政区划分被认为较遵从“山川形便”原 则,而元代则是完全忽视了这个原则,是以“犬牙交错”为主要原则 “犬牙交错”的原因多被认为是不让割据势力占据形胜之区抗拒中 央魏源《圣武记》书中说:“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 江南江北为•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 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 失就是这个道理笔者认为学界已有的对秦、唐与元儿个朝代政区划分与自然地理 的关系的判定,以及对这种关系的原因的解释,询有值得商榷之处。

1•唐道划分对“山川形便”原则的背离唐代政区划分也是被认 为是较为遵从“山川形便”原则的,但如果仔细考察唐代的政区边界, 特别是高层政区的边界,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很不准确在唐代道区的边界中,都畿道与河东道在陕、虢、蒲、解一带的 边界就不遵从“山川形便”,江南道(江南西道)领有岭南的连州 在唐代各道中,乂以山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的边界最无视“山 川形便”,周尚兵先生认为其辖区划分以“犬牙交错、互相钳制”为 原则山南道范围以汉水流域为主,但乂跨巫山、大巴山,领有四川 盆地东半部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山南道为山南东、山 南西二道其中,山南东道主体位于巫山以东,却乂领有巫山以西的 忠、万、夔三州;山南西道大部分在四川盆地的嘉陵江、巴江沿岸诸 州,其治所却在巴山另一边的汉中盆地的重镇梁州唐代山南东道却 横跨巫山东西,山南西道乂跨大巴山南北,使得江汉、巴蜀皆不能成 为形胜之区,显然背离了 “山川形便”原则2•元代行省划分对“山川形便”的遵从元代的高层政区划分以 往被认为是将“犬牙交错”发展至极致的但如果细致分析一下元代 各省的边界,就可发现它实际上并非无视山川形便原则以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的元代行省边界为例:中书省西、 南界黄河、东邻海、北界大漠。

河南江北行省北界黄河,南界长江, 东至海,西界为华山、巫山江浙行省西、北分别至长江、鄱阳湖 江西行省除东北边界以鄱阳湖和江浙为界外,全省儿乎由山脉所环绕, 有幕阜、罗霄、南岭、武夷等湖广行省以长江为北界,幕阜山、罗 霄山、南岭、云开等山为东界,西北以武陵、乌蒙等山与四川、云南 为界四川更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北有大巴山,东为巫山,南界 为武陵、大娄等山,西界为青藏高原东缘陕西行省东界黄河、武关, 南界大巴山,西至黄河,边界也与山川重合可见,元代行省的边界都以高山大川为界以往谈及元代行省, 一定说其划分忽视了淮河、秦岭、南岭、太行这些山川,却刻意忽视 了黄河、长江、大巴山、武夷山作为行省边界的事实3•“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两个概念本身的问题用“犬牙 交错”和“山川形便”这两个概念描述政区划分时存在这样那样的 不实之处,反映出这两个概念自身的不严谨性因此有必要就这两个 概念本身进行讨论山川形便”最早出自《新唐书•地理志》,书中有“太宗元年, 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的记载,这是“山川形便” 笫一次作为一个描述政区边界划分的概念,被应用在政区地理方面 这句话被《资治通鉴》、《通志》、《舆地广记》、《禹贡锥指》、《五礼通 考》等基本传抄下来,为后世沿用。

犬牙交错”则是在《史记》中首次成为•个政区地理概念,“高 帝封王子弟,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言封子弟境土交接, 若犬牙不正相当而相衔入也” o元代曾任职云南行省郎中的文如玉, 曾言“乌撒屯兵不利,宜州县,犬牙制之,势分权削,可无后虞” O 可见,“犬牙交错”就是用“封王”或者“州县”的手段使被统治地 域“境土交接”且“不相正当”,造成“势分权削”的状况,最后达 到“磐石之宗”、“无后虞”的目的这里对“犬牙”的解释并没有 涉及到任何“山川”因素,而“山川形便”也只是描述边界与自然地 理的关系所以,“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是两个含义不相关的 词另一方面,天然山川的走向也多是千回百折,所以用这两个词來 定义显然不准确二、“异域合一”概念的提出笔者大胆认为应从以往的“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概念中 析出“异域合一”的概念,“异域合一”的政区边界与山川相符合, 但政区内部乂包含了不同的子区域,子区域之间有明确的山川界线 这样才有助于史加完整准确地描述历史政区划分方式元代行省的划定之所以被认为“犬牙交错”,很重要一点是因为 其跨山川而立,只能用“山川形便”的“反义词”——“犬牙交错” 来形容,并非是边界不符合山川。

实际上,唐代道区的划分同样存在 这种状况,不过唐代道区往往将东西相邻的异域合为一区这与我国 多数山川的东西走向以自然带分布规律相符合,造成了唐代高层政区 较符合“山川形便”原则的表象而元代多将南北相邻的区域合为一 区,造成了不符合山川走向的情形异域合一”是“犬牙交错”发展极端化后的质变结果,“犬牙 交错”现象从秦时的几县之地的出入,到宋代数州之地的出入,在这 个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这种趋势——错隶的区域不断扩大,最初只是 将界山、界河两侧的若干小片区域错隶,最后是界山界河两侧的完整 的自然区域的错隶最典型者莫过于唐代至元代的秦岭——淮河两侧 政区的变化,唐代的关内道和山南道以秦岭为界,河南道与淮南道也 以淮河为界;到了宋代,永兴军路领有秦岭以南的商州等地,淮南两 路领有淮河以北的海、宿、亳等地,京西北路领有淮河南岸的信阳军; 而到了元代,秦岭南北、淮河南北相邻的自然区域则完全被划进了一 个政区三、“异域合一”形态的原因分析为什么元代的政区完全颠覆之前的规律,从原有的 东西“异域合一”发展为南北向“异域合一” ?如果把视角扩大到 整个吋代背景,就很容易注意到另一个重大的政治地理变迁:汉地最 北端的北京成为了都城。

随之改变的还有大运河走向,以及驿路,甚 至军事征伐路线的走向一般来说,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政治中心距离统治边缘之间的 距离越短越好,这样才有利于核心与边缘之间便捷的联系、有利于对 边缘的控制最理想最简洁的政区排布形态就是放射形——每个边缘 部分都与中央部分直接接触,如果不能直接接触,也要尽量减少中间 的间隔中央与边疆之间相隔的政区数量越少,就越便于对边疆的控 制1 •唐代前期道区隋唐时期钱粮运入关洛地区的漕运路线,在大 多数时期是基本没有变化的,即河北的钱粮通过永济渠运入关洛,河 南、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的钱粮通过通济渠(汴河)运入关洛,其 中淮南、长江流域甚至岭南的船舶还须沿长江、江南河至扬州,再经 干阳勾北上入淮、入汴河唐代大运河的四个河段恰好分别归属四个道级监察区:永济渠在 河北道、通济渠在河南道、干阴勾在淮南道、江南河在江南道,而且运 河还流经这四个政区的治所这种巧合,不论是否是刻意的安排,确 实将自然条件与水文特点各不相同的各河段被分别就近划入相应的 政区,关东的政区版图也与河道走向相一致,呈东西延展状此外, 按察使、采访使等巡察地方,也要考虑由其治所到所管州郡的交通问 题,这样的划分也能使各个政区内部的交通更加便利。

与江淮、河南等区域不同,唐代多数时期,长江中上游(巴蜀、 荆襄)对中央王朝的最重要意义并不在于财赋的生产或者转运,而是 必要的战略区域,这就决定了巴蜀荆襄地区的政区形态与驿路走向联 系密切剑南道、山南西道和山南东道是关中去岭南、湖湘、南诏等 联系的要道,驿路多为南北走向三个道区的版图也与驿路的走向一 致,呈南北延展状2.元代河南江北行省元代河南江北行省北界黄河与腹里相邻; 南界长江与江浙、江西、湖广为邻;西以潼关、武关、巫山等与陕西、 四川为邻其辖区囊括了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江汉平原等地理单元 范围涵盖黄河下游南岸、淮河全流域以及运河中段,是治水行运的关 键,故元廷在汴梁设有行都水监可以说,唯有河南行省能够凭其地 广、权重、实力雄厚,统筹领导该区域各处水利建设拉铁摩尔在谈 到汉族水利事业与政治形态的关系时认为: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及 工程的范围大到足以影响到其他地区时,就需要一个较高的权威来统 领这些不同区域,在行政区划上将具有这种联系的不同区域统合起来 应该是一个最彻底的方法另一方面,“异域合一”的划分使得江浙、江西、湖广三省与腹 里之间只相隔河南一个行省,只要河南江北行省安定,首都与江南财 赋重地、南方边疆的联系就能维持。

可以说,“异域合一”创造了一 个颇具交通区位优势的河南江北行省,它与陕西、四川、湖广、江西、 江浙、中书省等全部六个汉地行省接壤,处于汉地各行省的中央这种交通区位使得河南江北行省的战略意义也突显出来——“河南省南控江淮,西猗幡函,东掖海岱,以承辅京师,中土之 大方面也”,“其力足以内藩京师,其势足以外控诸夏”在政治上, 河南江北行省备受重视,“圣元以幅员之广,建行省十一,惟河南近 迩京都,为心腹地……相臣僚属,益不轻授”,鉴于河南行省在政治 地理上的重要地位,朝廷对该省官员的任用格外留心,该省官员蒙古 人比例较高,元世祖曾降旨“以蒙古语谕河南,汉语谕福建”,反映 了这个现实,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该省的重视在军事方面,元朝统治 者在河南行省设置之初就有意突出了该行省在汉地军事格局中的重 要地位河南江北行省所提调十九翼军马列置于长江北岸一线;省内 及北境相邻处乂有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山东河北蒙古军都万户 府,个别行省官员甚至兼任这两个蒙古军都万户府的都万户及万户; 乂有镇南王及宣让王出镇扬州、庐州如此重兵布防,在其他汉地行 省都是罕见的河南江北行省“异域合一”划分方式的优点在镇压红巾军起义 中也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河南江北是红巾军活动的主要区域,李志安 先生在《元代行省制度》一书中认为:该行省作为镇压境内农民起义 的最高统帅和指挥机关,统御江河淮汉各处军事行动,充分发挥本省 地广、权重、兵多的优势,最终将源于河南的红巾军扑灭于河南,延 缓了元朝的灭亡河南江北行省的战略地位取决于其在全国交通格局中的重要地 位,而这种区位优势乂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