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及其性质》课堂教学诊断分析报告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35999523 上传时间:2022-01-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等式及其性质》课堂教学诊断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不等式及其性质》课堂教学诊断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不等式及其性质》课堂教学诊断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不等式及其性质》课堂教学诊断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不等式及其性质》课堂教学诊断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等式及其性质》课堂教学诊断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等式及其性质》课堂教学诊断分析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等式及其性质课堂教学诊断分析报告松江区第七中学沈华萍观察背景与观察方法不等式及其性质是上教版六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我校与 其它两所小学开展的“中小衔接”联动活动中的一次展示课。课前设计了课堂学 习工作单,精心准备了演示课件,并在其它班级试上了一次。学校年级学科课型班额教师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务松江七中六(8)数学新授40女3210本科一级本次课堂观察的主要方法是教学活动时间记录、教师课堂提问记录、学生 语言流动记录这三个方而。二、教学过程描述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概念以及不等式的性质一。2)能根拯一定的条件,建立不等量关系,能简单运用不等式的性质1;3)通过实验、观察、比

2、较、归纳的过程,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 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4)从实际生活事例中体验量与量Z间存在着相等与不等的关系,从而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1、会根据一定的条件,建立不等量关系;2、通过与等式性质进行类比,探究并能简单运用不等式的性质1;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教学过程所需时间提问次数一、情景引入1、观察这张图片,屏幕上方 祁 的46代表什么含义?电视机的尺寸是46英寸。2、如果用P来表示尺寸,那么尺寸是46英寸丿应该用怎样的数学关系式來表示?5,1619次P=46 (英寸)3、以此类推,再根据三张图片,得到其它的三个数学关系式。R=125 (元)M2200 (元)HW

3、130 (cm)二、通过等式的概 念类比得到不等 式的概念P=46, R=125M200, HW130名称符号定义意义你能将上述4个数学关系式分成两类吗?34916次三、师生共同完成1、例1,用不等式表示例题1以及学生独2、学生完成学习单上练习1四、教师实验演 示,学生类比得猜 想五、学生算理验证 不等式性质一的 猜想六、不等式性质1 的应用七、课堂小结71516次1、利用天平实验演示,回忆等式的性质2、利用天平实验演示,类比猜想不等式性质3、通过质疑,修正猜想不等式不等式的 两边同时 加上(或减 去)同一个 数结果与原不等 式比较不 等号的方 向是否改 变了74加上5129没有改变1、仿照下

4、表,分组探讨,找出规律2、得到不等式的性质1,并用数学语言描述1、例2,用不等号填空2、学生完成学习单上练习2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61075871332122次16次三、课堂观察记录中的数据统计及诊断分析表1、课堂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Z间交流师生Z间交流学生独立思考所需时间4403312646605所占百分比11.40%8. 54%65. 29%14.85%从表中可以看出,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教学形式占了主导地位,而教师讲解的 时间占总课时的比率较低,教师在课堂上很好地充当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 是讲授者,在师生间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话中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课堂上学生

5、 Z间的合作交流时间相对少,整节课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过于强大。表2、课堂提问记录与分析行为类别频数百分比A、教师提出问题的类型1.管理性问题10. 99%2.认记性问题2625. 74%3.推理性问题2827. 72%4.说明性问题1918.81%5.判断性问题2726.73%B、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1.提问前,先点名00%2.提问后,学生齐答4342. 57%3.提问后,叫举手者答5150.50%4.提问后,叫未举手者答54.95%5.提问后,改问其他同学21.98%C、教师理答方式(一对一问答)1.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23. 51%2.对学生冋答不理睬,或消极批00

6、%评3.重复自己的问题或学生答案915. 79%4.追问2747. 37%5.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1933. 33%6.鼓励学生提出问题00%从表中可以看出本节课基本以问题引导为主,教师提问的密度相当高。在教 师的提问中,其中推理性问题和分析说明性问题加起来有47次Z多,白分比是 46.53%,说明教师注重学生思维的锻炼,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认记性问题和判断性问题次数相当,反映出教师在侧重丁知识点掌握的同时也不 乏有低效问题的存在。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除了全班齐答Z外,教师基本上提问举手学生, 让不举手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较少,学生中的问题暴露不够,个体差异未被充分 关注。对

7、于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采取的理答方式上,教师多采用了追问的方式,有 利于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空间。同时也注意到了对学生的鼓励与称赞,但形式比 较单一,仅仅停留于“好的”,甚至很少会用“很好”,更吝啬于其它丰富的词藻。 表3、学生语言流动记录廿TT T TTtTT T TTTTT T TT廿TT T ?从表格中可以获悉,四个小组的提问次数是接近的,分布也很均匀,可见教 师的观察视角是全方位的。另外,整堂课共有40次学生个人独立回答,次数是 比较多的,理想状态是人均一次,但计算下来覆盖率是62. 5%,重复率是37. 5%, 显然不善于表现和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四、课堂教

8、学的儿点思考与改进建议思考1:关注课堂中生生交往的互动与发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 程,好的数学活动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 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 握数学知识,同时借助生生之间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使不同学生在交往中产生 优势互补,培养学生学习以及协助能力,促进学生Z间共同进步和个体发展。而 教师也M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 者,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来参加学习。改进建议1:本节课师生交流活动占主体,而缺少生生交流的机会

9、,教师的主导 作用过于强大,建议在第四教学环节,教师的实验演示组织成为学生的小组合作 交流的活动,但前提是教师必须交代清楚活动的冃的、耍求、过程、分工。让学 生在生生交往的活动中获得不等式的性质1这一知识点。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 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教师也在发挥自己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 地位。思考2: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和“量”。“度”是指问题应难易适中,教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 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 设问、发问。如果教师的提问过浅,提问所含的信息量过小,学生的思维得不到 训练,更可怕的是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但

10、提问难度过大过深也不行,学生回 答不上来不说,反而增大学生的压力,打击了学生的兴趣。“量”是指问题的数量适中。我们反对“满堂灌”,但也不赞成“满堂问”, 因此课堂提问耍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耍问得适时,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改进建议2:本节课教师提问的密度很高,很大原因在于问题的深度上没有把握 住。建议重新设计问题,可以将原本儿个比较浅层次的问题合成一个高效的问题, 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分析习题时,教师每题都追问了 “为什么”“理由是 什么”等,展现学生思维过程是有必耍的,但可以换其他方式,比如在让学生凹 答问题Z前加上耍求“并请你说岀你的理由”,这样减少

11、了追问的次数,也锻炼 了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另外,应该避免判断性问题的重复出现。思考3:给课堂上的“弱者”特别的“照顾”。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了优秀的学生,却忘了更需要关注的对象弱者。 其实这些“弱者”更需要我们的关注,要求教师在教学时特別“照顾”他们,使 他们能在最近发展区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多倾听他们的 声音,有意设计一些接近“弱者”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他们能回答、想冋答, 在鼓励与表扬声中激起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心。在 独立活动中多指导他们,让他们感觉到学有靠山,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当而辅导, 帮助他们当堂掌握知识。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心出里种

12、植了 “关注”的种子,才能 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改进建议3:木节课从学生语言流动记录以及学主冋答问题的方式上发现教师对 学困生和不善丁表现的学生的关注比较少。建议引入部分儿个简单的认知性问题 可以让这些学生来表现,另外由于齐答的问题基本上也比较简单,也可以请他们 单独回答。做练习的时候多给予辅导,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思考4:发挥课堂正面评价的实效性。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 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评价直接关系 到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出正面评价的最大 有效性呢?我认为,丿应该动情地、体态语言来对学生的言行给予及时的反馈,使 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充满勃勃生机。改进建议4:木节课教师对学生正面评价的语言比较匮乏,很多情况下单调地用 “好的”这种近似于机械性的表扬,没有达到真正的赞赏效果。建议运用多样、 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深度,也釆取不同程度 的评价,比如“很好”“非常好”“你太了不起了”等等,甚至是更多其它创造性二心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