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史料中的新视角摘 要: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一一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在学界 普受赞誉其用详尽的旧史料,并切入以新颖的视角,展示了不同以往的 对于鸦片战争的观点作者认为,英军总体数量虽不及清朝,但是英军装 备精良、兵器先进,以及补给快,使得清朝败局已定其次,“主抚”派 由“主剿”派转化而来,更有学者认为,这样区分没有史实基础,都是 “奸臣”模式使然虽然作者采用“倒放电影”的手法,颇受争议,但是 毫不影响对于此书整体的评价关键词: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一鸦片战争再研究》;新视角《天朝的崩溃》一书,作者是茅海建先生,是其献给恩师陈旭麓先生 的一部作品主标题是“天朝的崩溃”,体现出本书的主题即清朝是怎样 崩溃瓦解的;副标题为“鸦片战争再研究”,指明本书以鸦片战争为研究 对象我认为一本好书理应有一个好的标题与之相匹配,简洁精炼,直指 扼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书的标题就符合这一点正如作者在自序 部分所说,本书号称“鸦片战争再研究”,即包含着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批 判和继承之意,目的是力求离历史真实更近除此以外,作者认为治史应 该排斥感情的孱入,强调冷静和客观,“尽管现代史学理论已经证明了再 现丿力史Z绝对不可能,但求真毕竞是治史者不灭的梦境”。
《天朝的崩溃》 一书曾获得第三届思勉原创奖,专家评审给出的评语是本书“力图以当时 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 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但是作者真的做到了这一 点了吗?我想还需要打上问号一、内容回顾本书的绪论“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主要否定了形成已久的“琦善 卖国说”,并对一些史实错误进行了订正如学术界丿力来认为鸦片战争时 期琦善拒不增援虎门,致使关天培部孤军困守以致战败茅海建先牛经过 详细考证,得出“琦善共向虎门派兵3150名,另雇勇5800名,且有调拨 火炮等事情”的结论,驳斥了以往错误的看法第一章“清朝的军事力量”, 主要对清朝和英国的武器装备、兵力、军事编制、士兵军官素质等方面进 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清朝的军事力量不足以与英国相抗衡,暗示鸦片战争 注定失败第二章“骤然而至的战争”,主要叙述了弛禁派与严禁派关于 鸦片战争的看法,并对林则徐的禁烟活动、敌情判断、制敌方略进行述评 第三章"剿''抚''剿'的回旋”,分析了道光帝对“剿” “抚”态度的 游移及伊里布、琦善的“剿” “抚”转变第四章“广州的'战局’”,作 者叙述了杨芳和奕山与广州Z战,并对历来学界所认为的三元里人民抗英 的爱国行为提出异议。
第五章“东南壁垒的倾塌”,主要叙述了新任全权 代表璞鼎查对华态度较义律更加强硬,东南的一系列重要据点的溃败全 部第六章“'抚'议再起”,作者对浙江巡抚刘韵珂的奏折“十可虑”进行 历史评价,并指出镇江战败后鸦片战争大局已定,清政府决计羁縻第七 章“平等与不平等”,主耍论述了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及由此引发的“多 骨诺米牌效应”:清政府与英美法俄等国签订了几十项不平等条约,并对 此举所带来的后果进行了深刻述评第八章“历史的诉说”,作者着重考 证并论述了淸朝主要官员及一些有识之士在鸦片战争失败之后,思想、实 际行动中是否发生了变化二、解决的疑惑一本好书,一定会让你有所学,有所思在阅读本书前,我有这样的 疑惑: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兵器虽然落后于英军,但是英军具有兵力较少, 远距离作战,军需补给困难等关键劣势,为何仍能取得成功?本书回答了 我的问题从兵力上看,战争初期,英国的总兵力,大约是7000人与 清军相比,大约是1: 110o后英国远征军的兵力不断增加,至战争结朿时, 大约有2万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 40o由此可见,清军具有兵力上 的绝对优势,但依旧失败这让我想起抗日战争时期,日本这个弹丸小国, 兵力也不及我,却欺压中国长达15年之久,小时候我就在想“以中国人 口之多一人一口唾液都能使其淹没”,现在看来真是滑稽可笑。
那么我们 眼中英军所具有的劣势,他们是怎么克服的呢?先来看兵力问题,虽然清 军在数量上冇绝对优势,但清军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治 安,加Z清朝国土广阔、人口众多,这就决定了清军不可能悉数用以作战, 而但清军所承担的任务,使其束缚于各地,无法进行机动作战,这就使得 清军的兵力优势尽失再看补给问题,英军的舰船不仅是凶猛的进攻手段, 而且是高效的运输手段当时英海军舰船从南非的开普敦驶至香港约60 天,从印度开來约30至40天,清军的调兵速度为邻省约30-40天,隔一 两省约50天,隔三省约70天由此推算,英军从浙江的舟山派轮船至印 度调集援军和军需品,来回时间几乎相同于清方从四川调兵至广东,这就 使得英军存在的补给困难劣势大大缩小,而其迅速的调兵速度也弥补了兵 力的不足加之英军的优势:兵器先进、士兵素质高,战略指挥高明,因 此,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的军事力量远胜于清军三、更正的认识一直以來,我们所接受的知识,使我们认为: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官 员可分为主“剿”派和主“抚”派,茅海建先生在本书中驳斥了这一观点, 他通过许多事例,论证了鸦片战争期间“所有的主'抚'官员无不从主'剿' 转变而来”。
罗志田先生认为“这就澄清了过去将清朝官员分为主和派与 主战派的做法是缺乏史实基础的,而以前据此所做出的相应评价也就成了 无根之谈”对此,李时岳先生认为“实际上,鸦片战争中虽有'剿'抚' 的不同手段,但并不存在完全对立的'主剿'主抚'两派琦善、伊里 布、耆英以及刘韵珂等,他们在接触英军实力之前,都曾经是'主剿'的” 木书中便论述了两江总督伊里布,在最初到达宁波的一个月里,一意主 “剿”,在军费、军火、驿递等与作战有关的方面,采取了果断措施,但 在英军的肆横面前,他似乎已经看出武力收复定海的任务不可能完成,转 而主“抚”茅海建先生的这种做法,启发我们在学习丿;/J史时,当定义、 评价一个人时要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待,不能 轻易下结论作者认为,中国的传统史学、哲学中存在一种“奸臣模式J “奸臣” 欺蒙君主、滥用职权、结党营私、施横作恶、致使国运败落;一旦除去“奸 臣”,圣明重开,万众欢腾这种模式使得皇帝避免了直接承担责任,“奸 臣”成为了替罪羊若非如此,便需要批?U皇帝,即不符合儒家的“礼”, 臣子也不敢,毕竟有性命之虞试想如果道光帝继续重用林则徐,如果林 则徐最终也不免于失败,战败的责任也不可能由道光帝来承担,只能由林 则徐背锅。
这种“奸臣模式”即“忠奸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 一部分官员英勇殉国,一部分官员贪生怕死的历史事实,但在更大的程度 上这种模式和理论有悖于止确总结历史教训反省自己,潜意识中一直都 在认可和使用这种“忠奸理论”,一说起南宋的灭亡,先想到秦桧等奸臣 的叛国罪行,致使岳飞、韩世忠等忠臣的努力付诸东流,岳飞如果没有被 处死,一直领导南宋军民进行反金斗争,南宋就不会灭亡因此,我认为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一定要摒弃一些错误的观念,用正确的理论和 方法去指导我们学习历史 四、评价《天朝的崩溃》《天朝的崩溃》一书,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详尽考订了与战争 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力求离历史真实更近,更正了我们以往的一些错误 认识,尤其对鸦片战争军事方面的研究很突出,作者自称此书从构思到完 成用了 15年,这种治史的求真、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除此之外,作 者一直在用一种发展的眼光來看待鸦片战争中的人或事,比如,在本书的 的第八章,作者论述了鸦片战争中的主耍官员林则徐等人在鸦片战争失败 之后,是否吸取教训,在思想、实际行动中是否发牛了变化,而不是简单 地直接地对这些官员进行盖棺定论同时,我比较赞成罗志田先生的看法,作者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 犯了 “倒放电影”的手法错误。
倒放电影”的不足之处在于作者在论述 问题时会将与口己结论无关的史实剔除,挑有利于结论的史料进行排比证 明,虽然清晰見具有说服力,但难免有点失真比如,在对三元里人民抗 英事件的论述中,作者认为,当时的白姓“绝大多数还是作了顺民甚至'良 民"用来例证的无非是排比有关部分百姓给英军兜售粮草、提供劳务等 行为的史料,其实作者心中早下了结论,而且这些作者所谓的作了“顺民”“良民”的百姓,在整个百姓群体中究竟占了多大的比例,作者并没有论 及,就得出当时的百姓“绝大多数还是作了顺民甚至'良民的结论, 未免过于草率而且,作者认为“三元里等处民众进行的是一次保卫家园 的战斗,而不是投身于一场保卫祖国的战争”给出的理由是三元里人民 因为利益受到侵犯,进而“英逼民反”,发起了保卫家园的战斗,但是中 国人历来把“家”“国”概念融为一谈,并没有分裂隔来,因此三元里人 民的这场保家战斗也是一场爱国卫国战斗,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国家民族观 去看待过去的国家民族观,拿现在的标准去苛刻古人读完此书,我深刻的感受到,学习正确的史学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性, 学习一些正确治史精神的重要性,作者在此书中指出了我们存在的一些错 误的史学理论和治史方法,但他也无法避免的犯了其他一些治史方法错 误。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希望自己在这一方面能冇所改进,冇所加强参考文献:[1]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14 年.[2] 罗志田.《“天朝”怎样开始“崩溃”一鸦片战争的现代诠释》,《近 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3] 李时岳.《读后》,《近代中国》1996年第9辑.[4] 樊美平.《天朝的?c意识的困守一简评》,《书屋》2001年第3期.[5] 辛经纬.《天朝观念、体制与鸦片战争中清朝的失败一简要述评》,《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第5卷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