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故土?、?社戏?的“母亲〞形象 当代文艺批评理论有一个重大发现,那就是对文本之间存在着互文〔也有人译为互涉〕性的认识它认为,任何文本之间都存在着互文性,在内容上往往合指兼顾,而在同一作家的不同文本间,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而突出正因为如此,我们与其将两 个母亲割裂开来逐一研究,倒不如把她们合二为一加以讨论 正如法朗士所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无论?社戏?还是?故土?,都存留着作者童年经历和生活的明显印迹鲁迅先生幼年丧父,是母亲在家道败落之时将他们兄弟三人艰辛拉扯长大,鲁迅先生对他的母亲因之怀有深挚的爱的情感虽然,鲁迅先生没有专门表达母亲行迹的文章,但是,一旦他的作品涉入母亲一词时,蛰伏于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便注入笔端,形诸文字,成就为?社戏?、?故土?中的母亲形象那么,这个母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1、开通的母亲: 鲁迅先生童年时期,在皇甫庄生活的一段时间里,和农民孩子们交上了知心朋友至今,皇甫庄的老人们还能记起,当年村里人亲切地呼唤母亲为lsquo;瑞姑奶奶rsquo;,叫鲁迅为lsquo;小倌人rsquo;而这一段生活,表如今?社戏?中,就有了那些和小朋友们的做游戏、掘蚯蚓钓虾、看社戏、偷罗汉豆等事情。
在封建社会行将解体的时代里,等级仍然森严,然而,母亲不仅没有遵守这道等级的壁垒,而是反其道行之,允许小树人和农家少年们同游同玩虽然当时作者的家境日趋衰微,但毕竟还称得上士大夫之家,而且亟需一个学而优那么仕的人来重振门庭假设说以现有文献我们很少发现母亲对鲁迅先生小时候学业方面的要求,那么,?社戏?那么给了我们明确的诠注:可以免念lsquo;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rsquo;可见,母亲一定也像?社戏?里的母亲一样以慈母的情怀护佑着他稚幼的身心:不仅可以不读书,还可以尽情地玩!玩伴也不是大户人家的子女,而是一群大方能干、天真淳朴的农家少年这是一个多么开通的母亲啊! 母亲的开通在?故土?里也有着充分的表达:啊,你怎的这么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还是照旧:迅哥儿,多么爽利!要知道,那可是一个等级气氛还很浓烈的社会啊!母亲的话语,表现为对闰土的不见外,不嫌弃,难道说这不也是一种开通吗?而这种开通与前文的开通不同,假设说前文的开通是基于天性的母爱,而这份开通那么更多地建立在对我的儿时伙伴的尊重和对贫困农民的同情之上他每次到我家来从这句话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和闰土的深沉友谊,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母亲对闰土善待始终,否那么就不会有闰土每次到我家来了。
在后来对家具处理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开通和同情,因为母亲是但凡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选择 2、爱子的母亲: 在?社戏?里,作者对母亲的描写着墨并不太多,全文仅五处提及母亲,下面举出两例与爱子有关的细节阐析母亲的爱子之情: ⑴ 只得扫墓完毕,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母亲住在外祖母家里 母亲归宁回娘家小住,不过短短几日,都将儿子带在身边,且无一年落下, 这无疑是爱的充分显现 ⑵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快乐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在江南早春的夜风中,母亲站在桥头直到三更,等着儿子平安归来,而且生气了,这生气,是因为儿子归家太晚,是因为过于牵挂而产生但现见到儿子平安归这家,便化怒为喜由此可见母亲的温暖体贴和拳拳之心 在?故土?中,母亲第一次出场,小说是这样描绘的: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走出来了我回乡和已往的回乡有着异乎往常的意义──举家北迁对这样一件大事,作为人子,我不可能不在书函里郑重交代,而且母亲也不可能不知儿子的大约归期,想必母亲等待之期特别地留心和敏感,因此儿子一出现便有了早已迎着出来了的行动,这种母亲盼子之心所化出的动作当然是爱子的外在表现。
3、坚强的母亲: 我的母亲很快乐,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心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儿子归来了,母亲自然快乐,然而家道败落,母亲于心里自然产生凄凉的心情假设是一般的母亲,一个从父、从夫、从子的一般女流之辈,遇到举家北迁之大事,心中定无主见,在焦急不安中盼到爱子归来,无疑会将那些细琐繁累的诸事推给儿子可是母亲没有这样,因为她体恤儿子归途的奔波劳顿之苦,将自己凄凉的心情藏了起来,还教我坐下,歇息,喝茶,爱子之中显出一种中国劳动女坚强的品质而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时,母亲说: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显然,母亲已将诸事打点完毕,在体贴儿子的同时,用一种平淡的语气竭力淡化即将远离故土的伤感情愫,在爱子之中更透射出坚强的品格 当然,爱子与爱母相伴共存,我居然发现了母亲藏起来的凄凉,而恰恰是这种爱母之情,才是?社戏?、?故土?里母亲形象产生的原因 周作人曾告诉鲁迅先生:你走以后〔留学日本〕,母亲日夜想念,好多天不吃不睡,接着大病了一场鲁迅先生听了非常感动,他说:我们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我们将来要好好孝敬母亲才对 试想,假设没有鲁迅的这种爱母之心,写得出这样一个开通、爱子、坚强的母亲形象吗?可以说,?故土?和?社戏?本身带有极强的自传性质,其母亲形象也带有极强的写实成份。
参照?朝花夕拾?,并与之比较,凡提到母亲的地方,大多与小说里的母亲形象相通,甚至重叠 假设说我们仅以上文理解母亲的形象,理解鲁迅先生塑造这样一个形象的动机,那么未免失之浅薄 鲁迅先生曾亲眼目睹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五四以后知识分子的迷茫与困惑,中国农村的日益凋蔽,广阔国民的麻木不仁与自己家庭的衰落和不和对于一个忧国忧民而又看不到出路的战斗者来说,他苦闷,他彷徨,他忧愤,他孤独,他焦灼从而面对现实,走向他的内心,重拾温情的往事因为,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片葱茏迷人的绿洲,那就是童贞的友谊和温馨的母爱可以说,作者正是借母亲这一形象,表达了他对浑浊、麻木、愚弱的国民性的根本否认,通过对母亲这一不经意塑造的美妙形象,传达着对中国劳动妇女摆脱封建束缚、挣脱礼教牢笼的深切期待,更是为杨二嫂、祥林嫂们树立了一个正面的可资典范的典范这是鲁迅先生换了一种方式战斗着,呐喊着! 总之,正是由于母亲给他的深化影响,由于鲁迅先生对母亲的爱的升华,使他如?故土?里的我一样,即使辛苦辗转地生活着,也坚决地满怀信心地期待着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