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自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34830595 上传时间:2022-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自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自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自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自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自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自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自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自然 杨满心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加大的凸显期。环境污染严重性,加巨了构建和谐自然的紧迫性。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自然,必须从根本上确立新的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统一的观念;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当前必须开拓创新,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应急体系。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自然D616A10092234(2009)0400320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

2、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加大的凸显期。水土流失等重大的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自然,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一、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观中国的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是一个追赶模式,在不同时期,中国选择和实行了不同的追赶战略。由于在发展目标和发展观、工业化道路、经济与社会关系、发展手段选择、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三代不同的发展观。进入21世纪,随着新一代领导人的执政,中国提出了第三代发展

3、战略,即科学发展观。它根本不同于“第一代发展战略”与“第二代发展战略”,吸收了其合理之处、调整其不合理之处。其根本目的在于应对第二代发展战略弊端所带来的严峻挑战,科学发展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观,它就不再是单纯的发展主义或者是说GDP至上,而是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和绿色的发展。绿色发展将是支撑中国崛起的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模式与新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相辅柑成的,绿色发展应被视为第三代发展战略的核心。那么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观含义是什么?它是追求绿色发展、提供绿色贡献,实现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它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强调生态文明,强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要建立资

4、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实行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经济体系,保证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社会体系,不断创新、充分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技术体系,促进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的、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国际关系与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是中国摆脱人口、资源、环境危机的唯一出路,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非传统发展模式。21世纪世界发展的核心是人类发展,人类发展的主题是绿色发展。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变要从传统的“黑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从生态

5、开发到生态建设;从生态赤字到生态盈余。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前两年发表的2002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首次提出在中国应当选择绿色发展之路,它不同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以“增长优先”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传统模式的特点是“先污染、后治理”“快致富、后清理”,会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发展极不平衡,贫困人口深受其害,被视为危险之路。所谓绿色发展之路,就是强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统一与协调,即更加积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有可能不需要经过许多西方国家曾经经历的高消耗资源、高污染排放的过程,直接进入“绿色发展”阶段,也不必要等到达到较高收入时再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十一五”规划是

6、贯穿科学发展观红线的五年规划,是首次用约束性指标来强化政府责任的五年规划,“十一五”规划制定的22个主要指标中可持续发展指标8个,占了36.4,其中节能减排是“十一五”规划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重要规划目标,也是加强政府问责的最重要考核指标,可以说绿色发展不但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十一五”时期国家最优先发展目标。二、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自然的紧迫性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枵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河流、海洋和土壤等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综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自然界作出报复性的反应,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7、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们普遍认识到,目前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就近期而言,环境保护挑战已成为“十一五”最大的挑战。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看,中国已经基本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经济增长目标和进出口贸易目标,到2008年底,GDP完成规划目标的95.2,人均GDP完成规划目标的97.7,进出口贸易总额完成规划目标的115。与此同时,资源、环境目标成为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大挑战,纲要制定的九大目标只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两个目标进展较差,8个约束性指标中,只有单位GDP能耗降低和主要污染物减排2个指标进展滞后。从“

8、十一五”规划主要环境保护指标来看,大部分环境保护指标进展较差,环境保护目标成为“十一五”规划最难完成的指标。截至2008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6.8,仅完成规划目标34;化学需氧量累计减排3.41,仅完成规划目标34.1;二氧化硫累计减排5.11,完成规划目标51.1,前两项指标均低于完成50的正常进度。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增加,预计很快超过美国成为二氧化碳第一大排放国。另一方面,“十一五”环境保护也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已经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主要污染排放量2007年以来实现了双下降,扭转了“十五”时期上升的趋势。三、坚

9、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自然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自然,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每一个人及其后代的切身和长远利益,意义重大。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新形势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从根本上确立新的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统一的观念进入新的世纪,的新一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实现人与自

10、然的和谐相处,必须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人类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必须抛弃“人类中心主义”这一类有害的观念。人类对大自然绝没有“予取予夺”的绝对自由支配权。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要把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尊重的理念和原则纳入到政治、法律和道德体系之中,坚决遏制人类“暴殄天物”的纵欲无度行为。(二)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必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片面观念,树立绿色GDP的新观念,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换,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要一改传统

11、经济由“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方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构建经济系统,并使之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之中。为此,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培养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并通过制订必要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加以限制、引导和规范,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恩格斯说过:“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永远也不会停止,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这就必须认识自然,尤其是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12、。“橘生淮南而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过分强调“人定胜天”,虽不乏豪情与英雄气慨,但事实证明终归是弄巧成拙。只有在科学认识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建设。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资源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治理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国务院于1994年3月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要“突出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强调要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三)开拓创新,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应急体系当前

13、,环境应急管理缺乏有效综合机制,各方面力量难以形成合力,环境应急管理能力严重不足。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信息发布、恢复重建等各个环节,缺乏有机衔接。应对跨区域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尚未形成制度化的区域联动协作机制。环境应急社会动员机制亟需进一步规范。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灾害预报及对有关地方和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度分析和信息交流,综合信息处理能力需要加强;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地区和领域尚未建立有效预防不实信息传播的工作制度,社会舆情监控引导机制不够健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精神、符合

14、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迫在眉睫。环境应急管理是环境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最后一道防线。首先以全过程环境应急管理为突破口,实现环境应急管理理念新飞跃。先进的理念是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先导和灵魂。全过程环境应急管理的理念突破疲于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局限性,实现环境应急管理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事后处置的全过程管理,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其次以制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为突破口,实现环境应急管理制度新发展。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是环境应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环境应急管理有法可依的根本保证。最后以建设环境应急管理人才队伍为突破口,实现环境应急管理能力新增强。该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环境应急管理的基本依托,是当前最迫切、最现实、并有可能解决的问题,能从根本上带动环境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参考文献134胡鞍钢,以科学发展观“红线”引领绿色强国之路J,环境保护,2009,(01):4749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中国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7田为勇,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建立环境应急管理体系J,环境保护,2009,(01):3942责任编辑:李晓丽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