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交往形式范畴与生产关系范畴的关系探究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45KB
约8页
文档ID:234564067
交往形式范畴与生产关系范畴的关系探究_第1页
1/8

    “交往形式”范畴与“生产关系”范畴的关系探究    郭久强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等术语与“生产关系”并不完全等同马克思、恩格斯将“市民社会”“所有制”等范畴作为确定“交往形式”等术语与“生产关系”双方之间关系的媒介,进而展现出“交往形式”等术语与“生产关系”概念等同的一面交往形式”等术语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内容,其在文本中所具有的原初含义又决定了其与“生产关系”概念不同的一面关键词:交往 交往形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A11 :A :1009-5349(2019)08-0216-04《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的“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等这些术语与“生产关系”概念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争议的形成根源在于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在其所编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有关《形态》部分,都给出了这样一段注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用的‘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这些术语,表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生产关系概念[1]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在《形态》的一些段落中,“生产关系”并不能全权代表“交往形式”等术语。

由此,许多学者认为中共中央编译局所给出的这种注释有待商榷,他们将自己的观点诉诸笔端与中共中央编译局及学术界同僚进行探讨,从而引起了对该问题的学术争鸣总观目前学界讨论概貌,对于交往形式的讨论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交往形式”等术语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生产关系”概念,双方可以同义替换这种观点常见于发表于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的论文中,学者们往往以“交往形式就是指生产关系”一笔带过但更多的学者还是赞同这种观点:“‘交往形式有其自身的内涵和理论地位,把它等同于‘生产关系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一种误解[2]虽然已经有太多学界前辈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但是,只有做到常想常思,思想理论才能保证其常思常新不断深入探究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每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义务和责任因此,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对这些“迷”一样的思想进行探讨都不会多余在进行详细论述以前,首先需要确定生产关系的概念,以此作为参照考察双方关系本文根据学界对于生产关系概念所形成的普遍共识,将该术语统一界定为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下面,本文将从“交往形式”与市民社会、“交往形式”与所有制、“交往形式”自身所具备的本原含义等方面来论证双方概念的同与不同一、“交往形式”等术语与生产关系概念等同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直接用“交往形式”来替代“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等术语。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明确地界定“交往形式”的概念,但仔细分析文本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并非完全没有交待要充分把握“交往形式”的具体内涵需要经过转换,即“交往形式”的旨趣是借助市民社会、所有制和“这些条件”“生存条件”等内容间接阐释的,而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指涉了生产关系的概念因此,“交往形式”通过市民社会、所有制和“这些条件”等来牵线搭桥实现了与生产关系的连接,进而推断出“交往形式”与生产关系双方等同的关系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之比喻为三座桥梁:“交往形式”—市民社会—生产关系、“交往形式”—“所有制”—生产关系、交往形式—“这些条件”—生产关系桥梁一:“交往形式”—市民社会—生产关系市民社会是《形态》中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理解“交往形式”的突破口原因在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被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3]此外,“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4]根据引文可知,《形态》中的“交往形式”在特定的段落可理解为“市民社会”概念。

由此,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对“市民社会”的阐释,我们可以间接地理解“交往形式”的相关内涵那么,马克思、恩格斯又是如何定义“市民社会”的呢?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道:市民社会是一种社会组织,它是从生产与交往中发展而来,“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構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5]市民社会这种社会组织之所以能够作为国家构成和上层建筑的基础,原因在于社会组织并非“动物式”的人的集合,而是一种以生产关系连接起来的共同体据此推断,马克思、恩格斯将“市民社会”理解为国家和其他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又是指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进而,交往形式通过“市民社会”这个中介与生产关系取得了间接关联,得出“交往形式”具有与生产关系等同的概念桥梁二:“交往形式”—所有制(私有制)—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在过去的历史中曾发生过多次,表现为革命和各种形式的斗争冲突,成为“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6]此处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并列使用了根据我国思政课教材的编写惯例,通常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列使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并列使用。

那么,我们能否将这里的“交往形式”解释为生产关系呢?即能否转化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的但这需要借助私有制得出生产关系与“交往形式”二者等同关系的结论笔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这里所指涉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原因有二:首先,在提到“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之前,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私有制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在私有制的统治下,这些生产力只获得了片面的发展”,许多生产力都得不到有效利用,且私有制的统治对大多数人而言成了破坏的力量[7]由此可以看出,私有制掣肘了生产力的发展,二者的矛盾成为“冲突的根源”它不仅造成了生产力的片面化发展,也造成了工人糟糕的生活境遇,引起了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及的革命以及各种附带形式的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易于爆发,以至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用等到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引起国内斗争,仅是工业化水平不对等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就足以引发这种问题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以英国的工业对德国无产阶级的出现的影响为例进行论证总而言之,上述的这种矛盾是由大工业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对其他阶级的剥削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引起的。

因此,表面上看历史冲突的根源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矛盾其实是由于私有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所引发的结果接着,马克思、恩格斯还继续谈到,“这种单个分开的家庭经济由于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而更加必需的了”[8]“单个分开的家庭经济”的出现离不开私有制的发展,前者成为后者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单个分开的家庭经济”并不适合未来的社会形态,与之相匹配的应该是“共同的家庭经济”但是“共同的家庭经济”要以“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作为其实现的条件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即实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统一,这就意味着要消灭私有制[9]但现实情况是私有制不断发展,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影响着整个社会,阻碍着“共同的家庭经济”的实现共同的家庭经济”的实现条件不具备,“共同的经济本身将不会再成为新生产力”,故此,生产力受到阻碍[10]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现实与他们所期望的未来之间存在着一股张力,这股力量就是源于私有制的发展综上所述可知,私有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此,我们可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替换为“生产力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得出“交往形式”等同于私有制的结论至此,我们已完成了“‘交往形式—私有制”这一环节的论证,那么,所有制(私有制)又和生产关系又有什么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又是如何论述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借助一个概念:分工。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同阶段的分工,同时也就是各种不同形式的所有制分工和私有制表达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而且,“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根据个人与劳动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的关系决定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11]具体分析,“‘个人与劳动的材料、工具的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个人和劳动产品的关系指的是产品的分配方式;‘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指的是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根据个人与劳动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的关系决定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12]通过所有制我们看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后来所提出的生产关系概念的雏形,所有制(私有制)已经包含了生产关系的“三要素”因此,所有制(私有制)亦即“交往形式”具有生产关系的含义,“交往形式”可理解为生产关系桥梁三:交往形式—“这些条件”—生产关系为了便于论述,笔者根据这部分讨论需要,将《形态》中的相关引文按其在文本中的先后顺序摘录如下:引文1:这种在一定条件下不受阻碍地利用偶然性的权利,迄今一直称为个人自由——这些生存条件当然只是各个时代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

[13]引文2:在后来时代(与在先前时代相反)被看作偶然的东西,也就是在先前时代传给后来时代的各种因素中被看作偶然的东西,是曾经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适应的交往形式[14]引文3:个人相互交往的条件……在这些条件下,生存于一定关系中的一定的个人独力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以及与这种物质生活有关的东西,因而这些条件是个人的自主活动的条件,并且是由这种自主活动产生出来的(马克思加了边注:“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15]引文4:这些不同的条件,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自主活动的桎梏,这些条件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各种交往形式的相互联系的序列,各种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的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另一种交往形式所代替[16]引文5:……较早时期的利益,在它固有的交往形式已经为属于较晚时期的利益的交往形式排挤之后,仍然在长时间内拥有一种相对于个人而独立的虚假共同体(国家、法)的传统权力,一种归根结底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被打倒的权力[17]引文6:可见,这些国家在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拥有老的國家的最进步的个人,因而也就拥有与这些个人相适应的、在老的国家里还没有能够实行的最发达的交往形式。

……这种交往形式在自己的祖国还受到以前时代遗留下来的利益和关系的牵累,而它在这些地方却能够而且应当充分地和不受阻碍地确立起来……[18]引文7:货币使任何交往形式和交往本身成为对个人来说是偶然的东西[19]在引文1、2、3、4、5、6、7及这些引文前后的文本中,笔者注意到,马克思、恩格斯频繁地使用了“这些条件”和“自主活动”等词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条件”还被表述为“这些生存条件”“这些条件”“一定条件”,等等,为便于论述,笔者将在后文统一使用“这些条件”那么,对这些词句的把握是否对于我们理解“交往形式”的含义有帮助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这些条件”包含有“交往形式”的内容毫无疑问,只有证明了“这些条件”和“交往形式”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等同性,我们才有继续探讨“这些条件”的必要那么得出二者具有等同性的原因在于,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引文1就明确交代了“这些条件当然只是各个时代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第二,根据引文3可以得出,“这些条件”是自主活动的条件,“这些条件”又是自主活动产生出来的第三,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给出的边注:这种自主活动产生出来的就是“交往形式本身。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