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秀洲灶画的保护与传承摘 要:目前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改变,大量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亟待保护和继承作为秀洲现代民间绘画母体语言之一的的灶画,亦 面临着失传的怵I境为保护、传承和发扬这一江南特有的传统艺术,秀洲 区紧紧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16字方针, 制定和采取了多项计划及措施关键词:灶画;保护;传承;发扬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地处杭嘉湖平原,是著名的鱼米Z乡、丝绸Z府 几经沧桑,秀洲人民在创造灿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 间艺术遍布乡间的灶画纯朴粗犷、造型夸张、色彩艳丽,是江南特有的 民间美术,也是秀洲现代民间绘画的母体语言之一(秀洲区于1988年被 文化部首批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在过去,秀洲区农村每户人家一日三餐全都依赖灶头做成,家家户户 都建灶画灶,因而造就了众多的民间灶画艺人,每个村都有三至四名,其 手艺为前辈原本传授打灶师傅先砌灶、刷白,其后用毛笔、木尺、锅底 墨灰(现在用墨汁)布局图案,绘制大小不等的框格,最后用白酒调好的 三花粉或水粉在框格内画上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图案一般为花卉植物 类,如荷花、桃花、石榴、牡丹、万年青等;动物类,如孔雀、鲤鱼、鸳 鸯、大公鸡等;寓意类,如暗八仙、聚宝盆等;风景类,如宝塔、口出等;花边装饰类;配有的文字大多为福、喜、年年有余、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等吉祥语。
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得农村生活日新月异,灶画呈现出三 种发展态势:第一、紧靠城镇生活的农民,由于城镇化建设,大量的农民 由昔日的单家独户,迁居到集中居住的楼层或小区,原先做饭的灶头完全 被现代煤气灶所取代,灶画也自然消失在城市化的进程之中;第二、乡村 公路比较方便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农民,翻建新的住房后,添置了现代煤 气灶,但保留了传统的灶头,他们认为,逢年过节还是传统灶头用处大, 但灶画已经部分或全部被印有图案的瓷砖所替代;第三,居住在偏僻地方 的农户,儿乎家家户户仍依赖着传统灶头过着日子,传统的灶画艺术得以 保存在非遗项目普查阶段,我们曾走访过秀洲区还在使用灶头的农户,有 近60%是既画上了传统的灶画图案,又在灶画、灶箱上贴了卬有图案的瓷 砖;有20%的灶头不画图案,全贴上了印有图案的瓷砖;有20%则保留了 传统灶头的式样,从上到下画满图案由此可以看出,秀洲农村的灶头在 今后若干年不会很快消失,甚至还会延续,但由于灶画艺人的逐渐减少, 传统的灶画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局,另一方面灶画正在逐渐被印有吉祥 图案的现代瓷砖所取代,而使得这一民间美术渐渐失去原貌在我国,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最传统的方式保留在农村。
但是,随 着农村城镇化的加快,现代工业文明正逐渐取代古老的农耕文明,我国的 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 遗产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壤正□益消亡更由于一些地区对“新农村”的片 面理解,认为一切都要新,搞一刀切,走极端,使得农村的文化生态环境 恶化,传统的文化记忆不再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切新的民族 文化赖以根植的母体和本源没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妄图从 虚无中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已珍爱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 守住我们民族的根,维护我们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不被强势文化所侵蚀由此,我们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 要组成部分,只有保护、继承了 "10",才能更好地发展、创造"新”,二 者并不对立,而是有机地融合、渗透在一起为保护、传承和发扬这一江南独有的灶画艺术,近儿年来秀洲区的文 化部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 继承发展”的16字方针,制定和采取了多项计划和措施首先,投入资金用于本区灶画艺术的挖掘和保护:早在2004年,秀 洲区对全区12名已知的优秀灶画艺人先期立档;2005年和2006年的非遗 普查工作中,区文化馆、乡镇文化站以及各村文化员对全区115个行 政村进行了调查摸底,全面记录、拍摄了民间灶画艺人打灶、画灶的制作 工艺流程和有价值的灶画,搜集、收藏了民间灶画艺人祖传的灶画图案资 料,制作了内容详实的系列档案。
其次,加强灶画艺术的研究工作:2008年,秀洲区建立起区灶画艺术 研究专题组,由区教文体局、文化馆、站及有关专家组成,负责专业工作 制定了详细的五年保护发展规划,包括陆续建立100位灶画艺人的数字档 案并发放从艺补贴;创建浙江省第一个灶画传承基地,邀请民间艺人传授 灶画艺术,并在学校开展灶画艺术教学专课;建立一个自然村的民间灶画 博物馆、传艺所(建立嘉兴市唯一的民间灶画生态村)第三,与农村文化活动相结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弘扬传统的 灶画艺术:2005年,秀洲区在“百村文化长廊”一一乡村艺术表演擂台赛 中首次推出民间灶画比赛在事先做好的灶头模型前,20多位灶画艺人现 场作画传统技艺与新颖活动形式的结合,吸引了众多的农村群众驻足观 看2006年,秀洲区在开展“新农村嘉年华”系列活动时,举行了第二届 的民间灶画比赛于第一届不同的是,来自各个农民画后备人才基地的小 学生们与老艺人一起同场竞技,现代民间绘画与它的母体艺术在同一时空 交相辉映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农村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又宣传展示了优秀的传统灶画艺术,并不断引导着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门 觉,去发现和保护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由文化部社文司、浙江省人民政府等主办,秀洲区承办的第 三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在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隆重举行在开幕式 上,秀洲区乡间灶画艺术的广场表演,深深吸引了来自全国21个省、市、 口治区60多个画乡的200多位代表和专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艺术节 还邀请到了 8个国家的12位外国民间绘画艺术家参加传统的灶画艺术, 引得他们啧啧称赞,并通过翻译与现场的灶画艺人交流切磋通过这样的 平台,我们不仅展示了秀洲优秀的灶画艺术,也促进了不同文化Z间的沟 通与借鉴2012年,新的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建成启用,在这个总占地38 市,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中心里,环境布置中到处装饰着秀洲的传统 灶画(画在原比例的灶头模型上),引得每个前来参观画展的群众总会在 灶头前驻足欣赏,起到了很好的美化、宣传作用到冃前为止,秀洲区115个行政村,有近150名仍在从事砌灶画灶的 民间艺人通过这些艺人所传承下来的灶画艺术,被有机地吸收融合进了 现代民间绘画的创作2006年以来,秀洲区现代民间绘画先后代表浙江民 间绘画艺术作品赴法国、英国、德国及日本筹国家展出,新生代的现代民 间绘画人数也达到了 1700多人。
2006年,秀洲灶画被列入嘉兴市首批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秀洲灶画合并入市级项冃嘉兴灶画,2007年 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 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民族文化 的根基在当今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牢牢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继承和发展根植乡土的民间文化,才能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 先进文化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文化馆)参考文献:[1]《嘉兴民间美术》,张觉民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