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示儿》原文翻译及赏析

mg****ms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44KB
约5页
文档ID:234080986
《示儿》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1页
1/5

《示儿》原文翻译及赏析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翻译:   我原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进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知你们的父亲!   示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感情   拼音:   sǐ qù yuán zhī wàn shì kōng ,   dàn bēi bú jiàn jiǔ zhōu tóng   wáng shī běi dìng zhōng yuán rì ,   jiā jì wú wàng gào nǎi wēng   字词解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

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哀痛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平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遗忘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背景: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终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忱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剧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原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观察祖国的统一。

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无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哀思转化为激扬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心情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盼望寄予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叮嘱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遗忘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知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简单的思想心情,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决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扬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个人资料: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与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忱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颜色鲜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示儿原文及翻译示儿翻译全文 第 5 页 共 5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