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3943657 上传时间:2022-01-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0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2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2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2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2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必修 I学问整合(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天体系统: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级别(由小到大) :地月系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恒星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次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一般的行星:从运动特点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特殊相像,即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从结构特点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相像.(2)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独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缘由如下表所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

2、件的缘由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宇宙环境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邻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 近圆性的特点, 它们各行其道, 互不干扰.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 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 11 年. 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通讯. 对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4)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

3、公转示意图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方向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1自转 3600, 23 时 56 分 4 秒周期2昼夜更替周期为24 小时1角速度,除极点为0 外,其它各点均速度相等,为 150/小时.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步减小为0.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1 恒星年, 365 天 6 时 9 分 10 秒.2 回来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 天 5 时 48 分 46 秒.位于近日点(1 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 7 月初)时速度慢.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 5)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是

4、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间作周年回来运动,移动情形下图晨昏线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时昼长北半球极昼极夜赤道太阳直射太阳高度的变间点化春12 小昼夜等无昼夜等赤道由赤道向南北分时长长两侧递减夏由南昼短夜北极圈以北为昼夜等北回来线由北回来线向至向长极夜长南北两侧递减北递南极圈以南为增极昼秋分12 小时昼夜等长无昼夜等长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冬由北昼长夜北极圈以北为昼夜等南回来线由南回来线向至向短极昼长南北两侧递减南递南极圈以南为增极夜( 6)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黄赤交角 四季

5、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 7 )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地球的圈层结构重要特点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大气圈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地面开头,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快速下降.水圈水圈由液态水, 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仍可分为海洋水, 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亲热.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地壳在横向上, 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地幔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地核地核由铁和镍组成

6、,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 1)大气受热过程:太阳照大地(太阳短波辐射),大地暖大气(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仍大地(大气逆辐射) .例如,晚上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易显现霜冻.晚上阴天,大气逆辐射强,温度高.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1-2-2或图 1-2-3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减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取,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削减.大气的吸取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取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取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

7、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图 1 2-2图 1 2-3( 2),热力环流低高低低高低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冷却受热冷却高低高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ABCABCABC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图 1 2-4竖直方向上的大气运动: 高温上升,低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水平运动方向: 高压吹向低压.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以下图.图 1 2-5( 3)大气水平运动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就风速越大.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摩擦力:方向与风向

8、相反,影响风速.近地面 : 风向最终与等压线之间成约45夹角.(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4)气压带,风带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图1-2-6所示.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其移动规律如图1-2-7所示.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 5)气候的成因图 1-2-6图 1-2-7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东亚季风的成因,风向比较地区季节风向形成缘由特点冬季西北季风冰冷干燥东亚夏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高温多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

9、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状况气候特点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把握,冬季受西风带影响位于亚洲南部, 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西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风冬季温存多雨,夏季酷热少雨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 6)常见的天气系统冷,暖锋面与天气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冷气团前缘插冷锋入暖气团下部,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却过程与中成云致雨.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天气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暖锋暖气

10、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在暖锋上,暖与气团沿冷气团主动地慢慢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春,天气夏季,长江以南和以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分类把握气团气温气压阴晴阴晴风把握气团气温气压阴晴冷锋暖气团高低晴阴雨大冷气团低高晴暖锋冷气团低高晴阴雨小暖气团高低晴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低压(气旋) ,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气压状况气流状况中心气流天气状况举例低气压气旋上升阴雨台风,飓风高气压反气旋下沉晴朗秋高气爽( 7)近百年来全球气候的变暖的缘由及影响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植被破坏. 影响: 导致生态系统调整.海平面上升.导致干旱

11、,洪涝,暴雨等灾难大事增加.危害人类的健康.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1 水循环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循环三种. “考纲 ”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水循环环节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a. 联系四大圈层,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b. 促进物质和能量交换.c. 对生态,气候,地貌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图 1 2-1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2 洋流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

12、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 通过阅读 “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图 1-2-10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关于寒,暖流的区分:从温度影响看,使洋流流经海区温度上升者为暖流,温度降低者是寒流.从流向看,从高纬向低纬方向者为寒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度者为暖流.洋流的分布以定向风形成的风海流为基础,留意大气环流与风海流的空间分布关系.空间分布:以风海流作为主体.中低纬度,副高中心,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北中高纬,逆时针向.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