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手机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研究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2.77KB
约10页
文档ID:233846784
手机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研究_第1页
1/10

    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研究    李莉[摘 要] 关于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当前主要存在冲突论、共生论和双向论三种观点,其中认为二者为共生关系是主流意见对这三种观点的基本思想、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分析,发现与课堂教学系统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的娱乐功能与课堂教学相冲突,而的学习功能又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与课堂教学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其影响具有两面性[关键词] ;课堂教学;关系[] G642 [文献标志码] A [] 1008-2549(2018) 12-0066-03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是当前教育领域争论的热点问题对于二者的关系,研究学者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主要存在冲突论、共生论和双向论三种观点一 冲突论冲突论认为与课堂教学处于相互矛盾、对立冲突的状态,二者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见图1)他们将看成“洪水猛兽”,主张严格禁止或限制学生的进入课堂,因为打破了课堂教学原有的“生态平衡”他们认为学生课堂使用行为是课堂问题行为、隐性逃课行为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缺乏吸引力、课堂管理松散以及学生自制力缺失等,因而主张从教学管理、课堂管理以及学风建设等角度提出应对措施其主要理论依据为:1 课堂“低头”现象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新常态,具有普遍性、多发性和隐蔽性等特点。

教师的知识权威、学校的制度权威受到严重削弱,教师的课堂话语权和“尊师重道”的传统理念遭到严重破坏如施光荣[1]、高毅[2]、董振华[3]、陈志刚[4]、蔡雪珍[5]、刘芳[6]、孟凡启[7]等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会严重分散學生的课堂注意力,对课堂教学秩序、课堂教学效果、师生关系、课堂学习气氛等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且这种影响呈泛化、严重化和扩大化趋势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康小明博士也坚决反对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认为学生使用弊大于利,因为课堂学习内容与功能关联度不大,而且网上提供的学习资料良莠不齐[8]2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课堂使用主要用于娱乐和社交,学习功能使用较少如王明发现,学生课堂使用主要用于通信社交,占84.58%;作为学习工具来获取知识只占32.14%[9]陈灿也发现,虽然具有学习功能,但调查显示学生课堂使用的用途主要是娱乐[10]叶娌燕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认为学生使用过于娱乐化,分配于课程学习的时间少[11]3 学生媒介素养意识淡薄、自制力普遍缺失,需要第三方监管学生对于普遍缺乏批判和否定意识,使用边界模糊,不能区分学习与娱乐的界限如代艳丽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视角,指出学生低头行为是由于对智能的非理性使用、缺乏对交往理性的认识和工具理性的批判[12]。

杨璐在《全民手游时代》中谈到,“的普及相当于给每人发了一台游戏机,人天性就会被电子游戏所吸引电游是人性的黑洞,沉迷是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失衡”[13]如果我们允许学生将带入课堂,无异于将游戏机、电视、电脑带入课堂然而,“求知的过程不全是轻松愉快,更多是艰辛苦恼,而携带往往会成为学生逃避艰苦的智力劳动的一种出路[14]”4 “在场”严重干扰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影响课堂学习何吴明提出“在场”效应,即在身边时,双方的关系质量和亲密度都会受到影响[15]孙彦川提出“枪不会杀人,但是人要是带了枪,就可能在冲动下杀人[16]”的观点,认为只要在场,就会不断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分配有限的注意力资源,从而影响课堂学习另外,使用还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信息超载不断出现的无关性信息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基于上述现象,冲突论者坚决反对学生进入课堂,主张从时间和空间层面上对学生进行集中管理,如推行“无课堂”活动、课前上交、安装信号屏蔽仪等措施,将排斥于课堂之外冲突论者的理论基础是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任务和课程设计都应围绕知识传递为中心他们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扮演着“知识传授”的角色,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不容置疑而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应加强课堂管理,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出现,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二 共生论共生论认为,与课堂教学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融入课堂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见图2)他们认为,教育应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应积极探寻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认为,“传统学校教育教学将被彻底改变,而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理论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流指导理论[17]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也认为,“学生自带设备进课堂是新兴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大趋势 [18]龚志敏也谈到,“智能进入学校课堂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教师应改变对智能禁止入课堂的态度,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与职业素养,适应时代的发展[19]王明也认为,应改变以往“控制”的管理思维转向如何“利用”,将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融入课堂教学[20]共生论的理论依据为:1 学生课堂玩根源在于教师教学缺乏吸引力学者詹志华认为,课堂上“堵和禁”媒体是一种欲盖弥彰的行为,最应该检讨的是教学本身,如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艺术等[21]。

洪松舟也认为,学生是否会在课堂使用,最关键的是教师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2]刘明江说,教师上课的质量决定了学生的流量[23]卜庆娟指出,“当学生的诉求已经发生改变时,教师再沿用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主动创新,通过双方或多方互动让[24]”2 学习功能与课堂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学生课堂使用不全是娱乐社交,还有部分学生用于学习交流目前有很多学习类APP软件,功能齐全,操作便捷,如英文单词查阅软件,可以有效促进阅读和知识消化李浩然的研究发现,46.2%的学生经常使用查阅资料[25]3 “无课堂”无法根本解决课堂“低头”问题周红兵指出,在出现之前,学生也不能完全投入到课堂当中课堂玩行为只是过去课堂教学干扰因素的新表现,只是由于这种表现过于集中,单一和强大,才会引起高校和社会的关注[26]共生论的理论基础是教育信息化理论他们认为,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形态,教育信息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手機使传统课堂教学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学内容、知识呈现方式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变化的出现打破了以教师、书本为中心的知识垄断局面,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模式另外,使学生和教师在知识接受方面处于平等地位,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师生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

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和者三 双向论双向论认为,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一种工具或技术手段好与坏的价值判断取决于人类使用的目的媒介的含混性决定了对课堂教学影响的相对性,对课堂教学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见图3)如骆绍烨[27]、卜庆娟[28]、张秋月[29]、陈怀志[30]、王兵[31]等一致认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的学习功能可以促进课堂教学;另一方面,的娱乐性质又会影响课堂学习李栓栓将课堂使用行为分为“非问题性使用行为”和“问题性使用行为” [32],认为“问题性使用行为”会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而“非问题性使用行为”则能促进课堂学习双向论的理论依据为:1 功能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决定了对课堂教学影响的双重性一方面,的开放、共享、交互等特性为融入课程教学提供了外在条件另一方面,开发商提供的信息主要是以娱乐和社交为主,限制了成为课堂教学媒介的条件2 对课堂教学发挥何种影响主要取决于学生对使用的认知和选择即人在技术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使用者,选择听课还是玩,有很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双向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技术中性论技术是人类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不具有主体选择性。

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它的善恶来自使用者的目的,是人的价值观点把它引向善或恶,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实质是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影响教育,而教育的滞后引发了技术与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对课堂教学的负面效应主要源于的不合理使用,不能归结于本身的问题对课堂教学客观上确实产生了很多消极后果,但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通过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建设性作用,以为互动媒介或教学载体,可能会更充分利用现代智能的人机互动与信息传播功能,把一种负面现象转换为可以利用的高科技媒体因此,技术中性论者反对技术异化和盲目的技术进步,提出应全面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四 对与课堂教学关系研究的评论冲突论从行为管理角度将课堂使用行为看成消极行为,认为对课堂教学起着消极作用,容易造成教学意外发生,需要教师及时纠正而共生论站在教育信息化角度提出将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从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冲突论与共生论对学生使用的权限和边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难以形成统一定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本质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前者将其看成是问题性行为,后者将其看成是非问题性行为双向论则从唯物辩证角度提出应放弃对“禁或放”的二元割裂思维,辩证看待这一新兴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因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双重性质的,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另外,研究发现三种观点之间也不是完全孤立的,彼此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比如共生论和双向论之间就存在某种关联,支持共生论观点的,可能也支持双向论但冲突论与共生论之间不存在关联,二者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的娱乐功能与课堂教学是相互冲突的,而的学习功能与课堂教学是相互融合的若将作为工具来看,又是中立的,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双重的与课堂教学发生关系主要通过人,是人将与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冲突论者将看成是影响课堂教学的罪魁祸首,主张放弃回归正常课堂教学中这种极度悲观的理论主张,虽然在警示媒介的负面效应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排斥技术的态度和做法显然是极端的,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也是行不通的与课堂教学更有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融合的协同关系因此,冲突论的观点显然有失偏颇共生论看到了走进课堂的必然性,认为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提出将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为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有效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从这点来看,是值得肯定的尽管共生论在理论和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但这种强调与课程教学融合的观点成为大势所趋责任编辑:张宏玉)参考文献[1]施光荣.大学生依赖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0):83-84.[2]高毅.大学课堂“低头族”现象、成因及其消解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5):56-59.[3]董振华.浅议对高职院校课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8-61.[4]陈志刚,灵芝,等.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2011(2):54-56.[5]蔡雪珍.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46-47.[6]刘芳.大学生依赖对课堂教学的不良影响及应对[J].黑河学刊,2014(1):171-173.[7]孟凡启.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