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021年网络环境下加强学校德育的路径选择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3824312 上传时间:2022-01-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2021年网络环境下加强学校德育的路径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年2021年网络环境下加强学校德育的路径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2年2021年网络环境下加强学校德育的路径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2年2021年网络环境下加强学校德育的路径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2021年网络环境下加强学校德育的路径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2021年网络环境下加强学校德育的路径选择(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环境下加强学校德育的路径选择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摘 要: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要努力“进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为学校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进而加强同学德育指明白方向,然而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介,既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机遇,也对同学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人际关系带来庞大的负面影响.新时期,学校应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努力拓展网络文化德育的空间和深度, 积极抢占网络主阵地,把网络建成弘扬主旋律,开展德育的主战场.关键词:网络文化.同学.德育.计策作者简介:冯飞龙,宝鸡文理学院思政部副主任,副教授,哲学系副主任.争论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现实问题. 陕西宝

2、鸡 721007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训练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学校德育模式创新争论”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GH090214)2 .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运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一系列网络制造及其成果的总和, 是人们在网络世界里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消遣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是对“纸质文化”传播形式的历史性飞跃.它包含着人们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乐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内容.网络文化的兴起,它既对同学的道德训练,健康成长,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及和谐校内文化的建设带来机遇, 同时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庄重的挑战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这既是学校加强德育的政治责 任,也是提升同学道德素养的历史使命.一,我国互联网进出现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进展,我国网络文化也得到大力进展并显现以下特点.1. 网民规模及网络普及率大增.网民规模的大小及网络普及率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网络乃至网络文化的进展状况.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进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 5.3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39.9%,已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1.9% .这是继 2021 年 6 月中国网民规模超

4、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网民国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再次实现飞跃.2021 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 万,普及率提升 1.6 个百分点.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2. 互联网接入方式及终端使用显现新格局.传统网民网络接入主要是台式电脑.然而,截至 2021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实现互联网接入的方式显现出全新格局,手机超越电脑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在 2021 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人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较 2021 年底增加了约 3270 万人,超越了台式电脑( 3.80 亿).而手机端视频用户的增长更为强劲,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超过一亿人,在手机网民中占比由20

5、21 年底的22.5%提升至 27.7%.微博在手机端的增长幅度也很明显,用户数量由2021 年底的 1.37 亿增至 1.70 亿,增速达到 24.2%.手机在线支付进展速度突出,截至2021 年上半年使用手机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为4440 万人,较 201 1 年底增长约 1400 万人.随着手机接入方式,手机端视频,手机端微博,手机在线支付的进展,客观上刺激了我国网络及网络文化的普及与进展.3. 青少年网民大幅度增加.近年来,青少年网民的增加是我国网络进展的一大生力军.随 着手机,电脑的普及化使用,及训练部2000 年开头的“校校通”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加大了网络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渗

6、透率,使得我国网民在年龄结构上显现大的变化,青少年网民大幅增加,成为新兴的网络主力大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2021 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 12 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32 亿, 占整体网民的 45 .1%.青少年互联网渗透率连续上升,已达到64.4%,超出全国网民平均水平 26.1 个百分点. 2021 年我国新增青少年网民1936 万,同比增长 9.0%.4. 网络在低学历人群中扩散.从网民的学历结构上看,网民中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在2021 年上半年连续保持,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所占比列进一步下降,而学校及以下,中学学历人群比例均有

7、上升,其中中学学历人群涨幅较为明显,显示出互联网在该人群中渗透速度较快.5. 同学成为网民中的最大构成体.从网民的职业构成上来看,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依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至2021 年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 4.85 亿,其中同学网民 1.45 亿,占网民数的 29.9%,是我国网民的主体.大专及以上学历同学的互联网使用率在 2021 年已达 96.1%,目前基本饱和.过去五年内高中同学渗透率增长最为明显.学校及以下,中学学历人群比例均有上升,其中中学学历人群涨幅较为明显,截至2021 年 12 月底,净增加 1860 万.从以上我国网民的进出现状来看,我国网民在数量

8、剧增的情形下,特别是手机网民成为主体后,一方面上网的任凭性增大(不便于把握与治理),另一方面网民年龄趋于低龄化,学历趋于低学历,职业趋于同学,这在确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新生代接受新学问,开拓新视野,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但同时,由于网民年龄小,学历低,且多是同学,他们辨别是非的才能不强,且正处于思想道德素养有待成熟完善的关键时期,网络的普及加大了他们被不良信息腐蚀的危险.二,网络进展给学校德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正以其特有的公正性,开放性,即时性,参与性等特点成为当代同学丰富学问,开拓视野,完善结构,扩大交往,获得新识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网络自身的不完善,网络文化的不健全,同学原

9、有思想道德素养比较薄弱,以及传统的德育有效性较差等缘由,网络的一些负面作用也对同学的思想观念产生较大的影响,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和道德风貌.1. 网络导致传统德育模式发生变迁.网络时代,训练者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部分丢失, “师之所存,道之所存”的传统德育模式发生变迁.随着网络的快速进展和与之相对应的多媒体技术的承载,使得德育外形从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时空趋向超时空, 极大地激发了同学的求知欲与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同学德育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但缺乏德育老师监管和引导的同学,在网络上面对庞大纷杂的信息浪潮,简洁显现是非难 辨,思维模糊,行为乖张,性格孤僻等问题.

10、2. 网络易致同学道德意识谈化.由于现行的网络环境仍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因此, 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自觉性和道德责任感.互联网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使得网络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网上全部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状态将诱发德育对象的不负责任倾向,并为道德相对主义,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思潮的显现供应土壤和借口.同时,网络信息传播为人们供应了极大的自由空间,远远超出了社会责任的范畴,势必造成青年同学道德责任意识的减弱和自由主义意识的泛滥.3. 网络促使同学思维方式发生渐变.从思维模式上看,书刊可培养同学具有发达的想象和规律思维才能,而网络媒介就促使同学形象思维才能发达,

11、但也会导致同学想象和规律思维才能变差.缘由是网络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超越了简洁文字或静态图像的桎梏,给人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大地刺激了同学的形象思维.然而,网络信息的形象化倾向必将导致同学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由想象和规律思维向形象思维的渐变,必将诱导同学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来熟识世界,这会使他们过多地依靠信息而忽视实践,这在确定程度上阻碍了同学整体素养的提高.4. 网络易使同学价值观念发生偏移.网络信息浩如烟海.网络信息的多向贯穿和舆论的多元表达,必定产生及传播不健康和有害的文化垃圾和生活方式.由于青年同学道德意识不成熟,学问结构不完善和辨别才能差,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与技术上的优势充分利用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