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导游词版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33816745 上传时间:2022-01-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绵山导游词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绵山导游词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绵山导游词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绵山导游词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绵山导游词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绵山导游词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绵山导游词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绵山导游词版 绵山是我省介休市的一座佛教道教名山,海拔1028米,是我国闻名的旅游景点。那里风景美丽,是个可爱的地方。下面是绵山导游词,欢迎参考阅读! 绵山导游词 1介休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亭绵山位于介休、灵石、沁源三县交界处,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2月15日日军其次十师团侵占介休县城。失陷前,牺盟特派员李志敏,县长张德含带领党、政、军等500余人,撤出县城,转移到绵山,在这三孔窑洞里,建立了“介休抗日民主政府”。此后铁索岭便成为连接晋冀鲁豫与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条隐私通道,护送了大批前往延安的革命干部。薄一波、陈赓以及爱国将领方震武等曾在这里开展工作,指挥战斗。194

2、0年,形势进一步恶化后,抗日民主政府又转移至绵山银空洞。 抱腹岩为绵山百余处岩洞之首,因形如两手抱腹,所以又叫抱腹岩。抱腹岩之腹大,大得惊人:抱二百余间殿宇禅房及一两万名游人于腹内而不显得拥挤。抗战时期,介休抗日民主政府常在这里召开全县军民大会,部署生产跟战斗任务。抱腹岩是自然生成的超大型礼堂.抱腹岩坐东面西,为一高约18丈,长约45丈,深约15丈的巨形岩洞。岩洞分上下两层,上层是两个直角排列的大岩洞,很象砖圈的“无量殿”,路断处有木栈道沟通,自下仰视殿宇参差,勾栏蜿蜒,如同空中楼阁.更引人注目的是岩洞顶壁的多数个鸟洞跟悬挂着的铜铃。抱腹岩挂铃为绵山一绝,每逢庙会,许了愿的善男信女们便雇人从岩

3、顶将挂铃者用绳子吊在半空,然后利用前后晃动的力气将人悠进洞内,用铁钩钩住顶壁打楔系铃。操作完毕后再用绳子把挂铃者放到岩下。场面惊心动魄,令人叹为观止。清代康熙年间介休文人王清在抱腹岩一诗中写道:“寺古云常在,岩空势欲倾。此中真得地,以外纵浮名。鸟拂金铃渡,僧缘石隙行。坐听梵响处,花雨落无声”,可谓绘声绘色的抱腹岩写照.其中“鸟拂金铃渡,僧缘石隙行”更成为人们广泛传颂的名句。很久以前,绵山中生活着一种叫吻的野兽,特别猛烈,经常损害过往行人.旁边的村民靠山吃山,以采药为生,而野兽封山,村民们无不头痛万分/于是举荐了一个身体强健,狩猎本事很强的年轻人前去降吻。这个年轻人想只凭自己的力气那太微乎其微了

4、,假如能得到神灵的保佑,肯定会万无一失。于是他去求空王佛保佑,祈求老人家赐给自己一件法宝,以降服吻兽.年轻人祈祷完毕,刚要走时,突然望见供案上金光闪闪,霎时满殿生辉。走近一看,原来是只铜铃,铜铃上还有一道经文。这时殿内突然有个缥缈的声音:“念此咒,便可降住怪兽,快快去吧.”年轻人这才茅塞顿开,慌张叩拜点化之恩.后来果真降服了吻,人们为了感谢空王佛的慈善之心,把这个铜铃挂在抱腹岩的岩顶上,让它为人们消灾免祸.空王古佛主要奉祀空王古佛。空王为过去世之一佛,也是佛的总称。佛经说,佛为万法之王,所以又叫空王。阿弥陀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但他在作比丘时,常拜空王佛眉间的白毫相,并因此而成佛。可见

5、空王佛的地位之高。他的两侧为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位菩萨。两旁是他的弟子摩斯、银空。殿前门廊是两位护法神哼、哈二将。因哼将鼻喷光气,哈将口吐白光,故称哼将跟哈将。 空王殿空王佛是云峰寺以及整个绵山供奉的佛祖,是汉人中最早成佛的。他俗名田志超,曾对佛教禅宗临济宗的弘扬作出了巨大贡献,后圆寂坐化成佛。殿内这尊佛像是他的包骨真身,是佛转世后又成佛的空王佛。相传,他为抗拒官府及地痞的盘剥离家出走,几经辗转,来到了介休城内的华严寺。他每日在寺内打坐念经,修行养性。农忙季节,全城的农户都忙着去田间干活,但人手太少,又怕误了时日,特别焦急,都先后来求志超帮忙。志超有求必应,一口气答应了二十八家,并照帮不误

6、。后来他又云游到义棠弘济寺,因为寺前要修塔,但用水很困难,于是又指挥兔、鹿用铜钟抬水,加快了工程进度。最终他选择了绵山,受到了善男信女的广泛膜拜。唐贞观十二年(戊戌),李世民向绵山求雨,志超命正在做饭的弟子摩斯将淘米水向西南方向洒去,于是长安一带普降甘露,干旱解除,万民欢腾。以后每逢大旱,晋陕一带百姓都要来绵山祈雨,可谓盛极一时。后来为感谢志超 “解民倒悬”之恩,李世民率众臣朝山拜佛。志超的弟子银空在抱腹岩接驾告师父已圆寂西归.李世民未能如愿,不禁仰天长叹:“此行空望佛矣!”忽然天空出现了“空王佛”字样。于是唐太宗下旨在这里修建了空王殿。这个殿又叫石佛殿,殿内全部构件,包括台坐、门拱均为石雕,

7、保持了唐代以前的风格。 慈云法雨御匾光绪二年(丙子)、三年(丁丑),三晋七十八州县大旱。山西巡抚曾国荃设坛祈雨,空王佛显灵,天降大雨。介休义棠籍人、工部屯田员外郎李敦愚等奏请朝廷颁发匾额。光绪责成南书房翰林恭书匾额一方,交曾国荃悬挂于抱腹岩空王古佛正殿。 阿弥陀佛殿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间闲置的僧舍,对面的僧舍则住着一位住持。他每天晚上念诵经文直至深夜。一日,见对面屋内通亮,他以为是着了火,提着水桶往过跑。进去一看,原来上面端坐着阿弥陀佛,两边分别为左、右胁士大势至菩萨跟观世音菩萨,正在给六菩萨说法。他静听一夜,最终大彻大悟,成了一位得道的僧人,化缘于四方。后又回到绵山为阿弥陀佛修建了此殿。本

8、殿供奉阿弥陀佛,净土宗称他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因他能接引虔心向佛的人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又称接引佛。两边的胁士分别是大势至菩萨跟观世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两旁分别是其他六位菩萨:师子戏、师子奋、师子幡、师子作,坚勇精进,击金刚慧菩萨.殿前门廊下站立的分别是帝释天、祥瑞天,他们的职责是爱护佛祖、佛法跟出家人。弥勒高僧殿正中供奉弥勒佛,是竖三世佛的将来佛.人们印象中的弥勒佛都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形象,而我们这里供奉的则是弥勒佛的法身。两边所供的十二高僧,他们是佛教五个宗派的代表人物,是罗汉、菩萨跟佛的继承人。为什么要在这里修建弥勒殿呢?弥勒曾带领十二高僧来给空王佛做寿,又留下了他的笑口。

9、人们为了纪念,便在这里修建了弥勒高僧殿。殿前廊下两位护法神是伽蓝菩萨跟韦驮菩萨。韦驮又叫天韦将军,后因他追回了小偷手中释迦牟尼的佛牙舍利而成为菩萨。另一位是伽蓝菩萨关公。讲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关圣帝君本是道教之神,刚才在龙头寺还是高台危坐,为何到此又站立在佛殿之前?这里有一段颇为好玩的故事。三国时,关羽曾坐镇荆州,因没有执行“联吴抗曹”的策略而失去荆州,败走麦城,被吴军俘虏遇害。他阴魂不散,悠悠荡荡来到了荆州当阳的玉泉山。一天夜里,三更以后,只见空中关羽骑一匹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大呼“还我头来”.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认得是关羽,便以手中拂尘召曰:“云长安在?”关羽当即下马,乘风落于普净座

10、前。普净说:“今将军被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那么被你所斩杀的颜良、文丑等六将之头又向谁去索要?”一席话,问得关羽张口结舌,于是茅塞顿开:斩斩杀杀为佛门之大戒,自己与颜良、文丑均属无辜。从今皈依佛门,普净收他为半个佛,为护法大神。从今他忠于职守,成年累月伫立于殿门或山门。 介公祠供奉春秋晋国大夫介之推及其母亲。介之推功不言禄的高风亮节被后人广为传诵,成为千古佳话。当年晋文公找寻介之推,为使之推出山,有人建议:“介之推是个孝子,假如三面举火,他肯定会背着老母出山的。”但万万没想到介之推终究没有出来,他跟母亲都抱树被火焚羽化.后晋文公为旌表介之推,封绵上田为介田,并将烧剩的柏树做成木屐穿在脚上,口

11、中不停地叨念“足下”.直到现在,每逢他的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家家吃冷食,禁烟火,为“寒食节”。两千年来,寒食之俗盛传不衰。历代写寒食节的诗词甚多,仅全唐诗有一百三十余首。那么为什么把介公祠建在了偏殿呢?那是在清代乾隆年间,今河南省有位读书人,名叫品公滋,读书很是用功,头悬梁,锥刺股无一没有运用过,是诗经尚书也能倒背如流。只是他运气不佳,屡试不中 ,为此卧床不起.他的这种执着被介之推得知后,托梦给他,“来年你肯定要进京赶考,介休是你施展才华的地方”,说完便飘然而去了。吕公滋照梦而行,果真中了进士,于乾隆四十一年作了介休知县。一到任,他便确定为介之推修庙。但这里已经有了规模宏大的介神庙,很是惋惜

12、,并不停地自责。这时有人建议:“既然朝拜介神的人许多,我们何不近在抱腹岩再建个介公祠呢?这样既能满意百姓的需求,又能实现你的夙愿。”这样,在这里修了这个介公祠。吕公滋为官期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以后又改任汾州通判。 空王磨志超与龙母在棋盘洞对奕,大战了五百多个回合。龙母几乎每盘皆输,很是不快,顺手将棋子一扔,交棋认输。从今志超便在抱腹寺坐禅修行,成了远近著名的高僧。而被龙母所扔的这一枚棋子因沾了龙母的灵气,成了妖精。此妖精常常下山,到旁边村舍里为非做歹。村民们便来绵山抱腹岩拜见*志超,恳求为民解危。志超得知是棋子所化,便命徒弟摩斯将它化为一块石磨,让它将功赎罪。从今我们这里有了这样一个“空

13、王磨”。关于“空王磨”的传闻,续高僧传中有所记载:一年春天,青黄不接,绵山寺庙中的粮食只剩六担了,只能维持十几天的生活。但运用“空王磨”,从春到夏,每天磨五斗,共应磨九十石,但只用了四石,六担粮食还剩两石。僧人们很惊异,知这是佛祖保佑,于是把多余的粮食做成斋饭,救济民众,帮这一带百姓渡过了灾荒。这里曾经有过煮粥用的“万人锅”,惋惜现已丢失。 龙池池内生水,平常供寺僧跟游人食用。五龙畈依佛门后,常造福远近的百姓.天旱时,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这里祈雨,非常灵验.所以绵山一带五谷丰登,人们安家立业.为此称它为龙池。 释迦殿释迦成佛后,曾云游四方。当来到绵山时,发觉这里山青水秀,是一个修行养性的好地方,但

14、也有很多妖魔怪兽。释迦确定通过讲法教化他们,龙众也赶来听法。后来志超择地绵山,为感谢释迦,在这里修建释迦殿。本殿奉祀的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二十九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六年的苦行.在佛陀迦耶树下“成道”.悟到世间无常跟缘起等理,便在鹿野苑起先传教,佛经称为“初”.其后四十五年间,在中印度各地游行教化,信众许多,都尊称他为“佛陀”觉悟者。八十岁时,在拘尸那城旁边的沙罗双树下入灭。他的弟子将他一生所说的教法记录整理,成为经、律、论“三藏”,此后佛教传播范围不断扩

15、大,形成世界性的宗教。两旁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及两位龙王(龙众的代表)。 铁索岭是由抱腹岩而上的一个高二十余丈的山岭,由岭上“闫王橛”拖下两根铁索,每根长18丈,由300余个铁环连接而成,每个重14斤,两条共重四千余斤。人们背向万丈深渊,面对摩天山岭,手抓铁环,沿75度的斜坡攀援而上,可至绵山峰顶。其惊险程度真不亚于华山千尺幢。介休市委书记冯建平有诗赞曰:“危危铁索岭,穹穹抱腹岩,最是惊魂处,人已崖上悬。”大唐汾州抱腹寺碑记载,铁索岭的铁索,始悬于唐代之前。唐代闻名诗人贺知章当年是从岩沟登云梯上抱腹寺,再由铁索岭上到岩顶的.抗日斗争时期,游击健儿们常常身背机枪、地雷,肩扛食物攀铁索上下;并曾由

16、这里护送到延安去的干部过封锁线;救援跳伞着陆的美国飞行员。铁索岭是连接晋冀鲁豫与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条隐私通道。 大唐汾州抱腹寺碑从抱腹岩沿“云梯”下行约四十五丈,到距沟底约三十余丈的一个方圆的小丘上,便可看到闻名遐迩的大唐汾洲抱腹寺碑.杨仲昌撰文,张晋书丹,僧人思本检校。碑通高九尺,螭首二尺五寸,宽三尺,厚一尺。碑文为隶书,字径一寸,24行,每行50字,共1200字.因年深日久,风化剥落70余字。碑两侧有唐、宋名人题记。曾向唐玄宗举荐李白的闻名诗人贺知章题记中有“昔年与亲友俱登抱腹山数重,攀云梯”的记述。可见此地原有“云梯”。攀云梯到抱腹岩,再绕行到铁索岭下攀二十一丈铁索到绵山上方,最终登上四丈高的摩斯塔,有通天云衢,青云直上。这便是开元二十年碑中所说的“云梯铁索”。碑文主要记述三国曹魏时,高僧迪公筹划经营开发绵山,魏明帝曹睿特诏建抱腹寺等状况。其书法结构宽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