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定量化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66.30KB
约9页
文档ID:233733694
定量化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的研究进展及展望_第1页
1/9

    定量化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李 静 宋 锦定位头影测量方法是评价颅颌面骨骼结构特征的重要手段,广泛运用于颅面生长发育预测及颅颌面骨骼特征等研究[1]传统方法诸如Downs分析法、Steiner分析法、Tweed 分析法、Wylie分析法、Wits分析法、Ricketts分析法等对颅颌面骨骼结构的评价主要基于角度、线距、比例等,因受面高、颌骨旋转、参照平面变异等影响以及准确度、适用条件等限制,不能充分满足临床需要,因此,个体化定位头影测量技术应运而生,为正确判断个体颅颌面骨骼结构的矢状关系和谐调度提供了新途径[2]定量化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方法基于颅颌面整体平衡理论,是个体化定位头影测量技术的代表之一,但国内尚少有报道,本文对该法的起源、原理、应用及前景综述如下1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的起源20世纪60年代,法国正畸及颌面外科医生Delaire J基于对人类颅颌面生长发育机制以及整体结构关系的多年研究,提出了颌骨的发育与其周围的固有肌肉关系密切,并且与牙、舌、关节的活动相互影响,因而形成特有的形态和功能,并由此进一步提出了颅颌面整体平衡理论[3](图1)。

该理论认为:作用于颅颌面的施动因素可分为颈后带、面深带、颌面带三部分(图1),三者的正常功能活动促使颅颌面骨骼的平衡发育若发育过程中内部结构发生平衡失调,将首先导致颌骨畸形及牙合关系异常基于上述理论,Delaire J[3]在多年的病理生理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经验和传统头影测量分析法基础上,设定了人类颅颌面正常状态下骨骼的结构平衡点和有关线条,经Mercier J[4]于20世纪90年代改良后,逐渐发展为当代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2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的结构及特点2.1 Delaire分析法依据颅颌面整体骨骼结构平衡理论,设定了一系列特有的标记点和面线(辅助线)[4](图2),有别于绝大多数头影测量分析法,具体包括:2.1.1 生理解剖点:①N:鼻根点;②M:鼻额突,上颌骨额突与鼻颌缝的连接点;③Cla:蝶鞍前点;④Clp:蝶鞍后点;⑤ENA(ANS):前鼻棘点;⑥ENP(PNS):后鼻棘点;⑦NP:鼻腭点;⑧Me:颏下点;⑨Pts:上翼点;⑩)Pti:下翼点;⑾Go:下颌角点;⑿U1:上中切牙切点;⒀U1R:上中切牙根尖点;⒁L1:下中切牙切点;⒂L1R:下中切牙根尖点2.1.2 计算点:①Clm:蝶鞍中点;②Fm:M点与上颌骨额突后缘和C1线交点间的中点;③Ct:颞下颌关节点;④Cp:C2线与下颌骨髁突后缘交点;⑤Od:Clp到第2颈椎指状突后缘的切线的切点;⑥Om:Met过Got与F4线的交点;⑦Br:F2线于颅骨外皮质的交点(前囟点);⑧Oi:从Op向C2线做垂线的垂点;⑨Sc:C3线与颅骨外皮质的交点(颅顶点);⑩Got:F6线与F3线的交点;⑾Op:C1线延长线与颅骨外皮质的交点;⑿ENAt:理论前鼻棘点;⒀Met:理论颏下点;⒁X:F5线上的计算点,X到ENAt与ENAt到N'的距离比为55:45;⒂N':N点水平前方1~3mm,根据年龄,12岁以下儿童为1mm,女性发育期后为2mm,男性发育期后3mm。

2.1.3 面线(辅助线):C1线:颅底上线;C2线:颅面基底线;C3线:颅高线;C4线:基底斜线;F1线:颅面平衡前线;F2线:颅面平衡中线;F3线:颅面平衡后线;F4线:颅腭线;F5线:理论面高;F6线:测量辅助线,过ENAt与C2线平行;F7线:颅下颌平面线;F8线:理想咬合平面2.2Delaire分析法以颅颌面整体骨骼结构平衡理论为基础,其分析颅面部畸形的思路包括了具体数据分析和直观图形分析两部分[4],具体数据分析是指Delaire分析法的特定测量项目,主要由由角度、比值和线距三部分组成:2.2.1 角度:∠C1-C2:前颅底角,为C1,C2线的交角;∠C1-C4:蝶鞍角,为C1,C4线的交角;∠U1 to F4:上中切牙与理论上腭平面的交角;∠L1 to F7:下中切牙与理论下颌平面的交角;interincisal angle:上下中切牙交角2.2.2 比值:C3/C2:颅高比(颅骨形态);C3/ (Cp-Oi):颅高/颅颈区;C3/(Cp-M):颅高/颅面区;(M-CP)/C2:颅面区比(颅骨,颌面部之间的关系) ;(Cp-Oi)/C2:颅颈区比2.2.3 线距:Me-Met(s):颏下点与理论颏下点的矢状向关系;Me-Met(v):颏下点与理论颏下点的垂直向关系;Np-F1:NP与F1线的关系(上颌骨前后关系,指导手术);Me-F1:Me与F1线的关系(下颌骨的前后关系)。

2.3 传统头影测量分析法在诊断分析时,主要是以正常人群的平均数据值作为畸形程度的诊断标准,与具体病例的测量数据值相比较,及分析主要是以具体数据值为主[5-6],而且传统头影测量分析法主要分析的是头颅的矢状向、垂直向不调,对牙、牙槽骨、颌骨及颅骨未特别给予区分2.4 Delaire分析法最大的特点,也是与其他头影测量分析法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直观、个体化的图形分析方式,即Delaire分析法以颅颌面整体骨骼结构平衡理论所决定的特定比例,依照每个具体患者的颅底、面深部骨性结构特征,构建出一个适应于此患者的理想颅面结构,包括:上下颌骨、面部、牙齿的位置和相互关系等(如图2),以此理想图形结构和患者的实际颅面部结构相重叠比较,就可以直观地衡量颅骨、颈椎、上、下颌骨以及牙槽骨、牙齿等本身体积大小和位置关系因此,其非常适合于正颌外科手术设计和功能矫形设计,使治疗简单化、直观化、合理化,利于远期功能外形效果的稳定[3-4],利于临床应用Hong等[7]主张在颅颌面畸形诊断及正畸治疗中采用该方法,以定量化分析畸形的形成机制以指导治疗设计Paranque[8]研究认为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对矢状关系的分析直观、准确,可做定量化、个体化的分析,在分析骨性错牙合畸形补偿机制方面具显著优越性,可通过比较个体理想位置和实际位置快速、直观的反映畸形的部位及程度,优化治疗设计。

3定量化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在正畸、正颌临床中的应用受原创语言限制,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的临床应用主要局限于欧洲,1991年韩国医生Kim[9]发表了针对韩国正常成人的改良Delaire法近年来Paranque[8]利用Delaire分析法对安氏Ⅱ类、安氏Ⅲ类的颅颌面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合理设计正颌外科方案,以改善颜面畸形的外观和功能,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William Bell[10]亦推崇Delaire分析法但在国内,仅2005年王涛率先报道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11],因为没有中国人正常牙合人群的参考值,虽然可定性预测面部畸形的复杂性以辅助诊断,但却不能进行较精细定量移动分析,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2008年,陈梦苇等[12]采用WinCeph8.0计算机辅助定量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分析了95例重庆地区正常牙合个体的颅颌面硬组织结构,将个体颅颌面类型与群体的正常或平均类型相联系,初步建立了该地区的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正常牙合参考值,并比较了重庆地区正常牙合人群与法国人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前颅底角(∠1)重庆人群的角度比欧洲人群稍小;颅高比(C3/C2)的结果显示颅骨形态的差异;欧洲人群的颅骨基线C2被髁颈后缘分为基本相等的两段,表示颅面区和颅颈区大致相等,而重庆人群明显的颅颈区要小于颅面区;下中切牙长轴和下颌平面交角(∠4)和上下中切牙长轴交角(∠5)在两个人群中也有明显的差异。

该研究为Delaire分析法的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及进行精确定量分析(如正颌手术、牙移动预测)提供了有力依据[13]2008年,王茜[14]等采用Delaire分析法对重庆地区汉族正常人颅面部骨骼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法国人和韩国人进行了比较,进一步提供了适合重庆地区人群的颅颌牙面畸形诊断、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4 国内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的研究进展以往Delaire头影测量方法均为手工测量,分析项目过于复杂,且工作量大、耗时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的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兴起推动了计算机辅助头影测量分析法[15]的临床应用,简化了测量描绘过程,使标志点定位更准确,提高了分析效率和精确性冯格等[16-17]探讨了计算机辅助定量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的相关应用,该研究为颅面生长发育研究及预测、颜貌协调性的骨骼机制分析、“正颌-正畸联合矫治”提供了定量、直观、准确、便捷的分析测绘平台,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及分析准确度,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目前,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软件(中文)已经初步研制完成,这将更有利于其在国内范围的推广应用综上所述,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是传统头影测量方法的有利补充[1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CT、MRI技术的不断成熟,计算机辅助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将会广泛应用于颅颌面畸形的机制分析、诊疗计划拟定等结合CT和MRI技术的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能够将颅面部影像进行三维重建[19-20],可获取颅骨、颌骨、牙齿之间的三维角度、线距、比例等测量数据,并准确直观地再现颅颌面的真实结构,将是未来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参考文献][1]Broadbent BH. A new X-ray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orthodontics[J]. Angle orthod, 1931, 1(1): 45-66.[2]王林,罗项椒.颅面骨骼结构矢状关系X线头影测量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 1990, 17(1): 19-22.[3] Delaire J. Introduction à la croissance du squelette facial. In Base Scientifiques[M]. Paris : Tome 1. Ed. Cdp, 1993: 37-42.[4] Mercier J. L' analyse architecturale cranio-faciale de Delaire(Rappel sur les modification apportées par son concepteur on 1994)[J]. Rev Stomatol Chir maxillofac, 2000, 101(1): 12-16.[5]靳 华, 罗颂椒, 白 丁. 新疆正常牙合成人颅面硬组织结构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 2001, 9(4): 179-181.[6]Marian ASN, Ingrid RJ. Cephalometric Features of Filipinos with Angle Class I Oc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Munich Analysis [J]. Angle Orthodontist, 2005,75(1): 63-68.[7]Hong SX,Yi CK. A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 on etio-pathogenic basis[J]. Int Associ OralMaxillofac Surgeon,2001, 30(4): 264-271.[8]Paranque AR. Facteurs architecturaux cranio-faciaux prédisposant à la classe II squelettique isolés par l'analyse [J] . Rev Stomatol Chir Maxillofac, 200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