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看书有效性初探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233454559 上传时间:2022-0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看书有效性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三历史复习看书有效性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三历史复习看书有效性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三历史复习看书有效性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看书有效性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看书有效性初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科(领域)、类别: 高中历史 高三历史复习看书有效性初探摘要:在高三历史的复习中,学生看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少学生看过和没看过差别不大。这其中就涉及到有效性问题。本文试从“五步看书法”来寻找看书的有效途径,来解决当下学生的自主看书问题。所谓“五步看书法”即“读头”、“品尾”、“抓颈”、“收爪”、“分身”。这五个部分各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对待它们也要各有侧重,不能平均用力。同时,哪个部分在什么时间看也需要考虑周到。关键词:自主 有效 五步看书法在高三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们也都在寻求有效复习: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训练。但老师们往往忽略了指导学生如何有效看书,通常是“你们自己去看看书”,一

2、句话带过,而没有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程度好点的学生会有自己看书的方法,但大多数还是属于无头之蝇。所以每当考试考得较细的时候,学生的分数基本上很低。从这几年浙江省的高考情况来看,涉及的知识点还是很细的,强调回归课本。所以我们在复习中做到有效看书,除了提高高考成绩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终身看书的方法。如何有效看书,本人从高三历史复习中总结出“五步看书法”,下面以人民版的必修三专题一为例进行阐述。一、“读头”认真阅读每个专题的导语和学习建议。人民版的必修三册教材每个专题前面都写有导语。它是每个专题的灵魂,记述了该专题的基本线索。学生在自主看书的时候,首先把这根主线要抓牢,就不会走得太远。学习建

3、议是编者对初学者指出的如何更好理解该专题而写的。必修三专题一的导语主要叙述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学的一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这个适合我们在想要整理儒学发展脉络的时候好好去看。不同的阶段,儒学发展是什么情况,一目了然。它的重要性在于基本线索的梳理,理清学生的思维。教学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认识中国古代思想的特征,应当看到各家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时代都曾发生过相应的历史变化。要考察思想史的脉络。必须注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我们复习的时候就要非常注意“时代特征”,学会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去分析和把握它。所以,“读头”起到的是引领的作用,学生以后看其他的书也同样适用。二、“品

4、尾”仔细分析每个专题的小结。专题小结是对该专题知识建立起框架结构。更直观的反应了这个专题的结构层次,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对我们掌握该专题提供更直观的表达。我们来看必修三专题一的专题小结:先秦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孔子;老庄;法家;墨家;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科举制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的复兴运动理学的兴起困境与复兴;北宋五子;朱熹;陆王;宋明理学明末清初思想的活跃局面反专制主义的主张;中国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该专题小结非常清楚地归纳了本专题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各时期儒学的简要评价。 它和前面的导语形成前后呼应,同时

5、它也更加直观。该部分内容适合我们在读完专题的每节内容后去看,起到进一步的概括作用。学生在看到时候要学会“放电影”,涉及到主要的知识要能够在头脑中过滤一遍,这样会很有效果。所以,“品尾”起到的升华的作用,让自己的理解更进一步。三、“抓颈”抓住每一节课的灵魂“课前提示”。它告诉了我们本节应该掌握的重点知识,指明了教学的重点,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利用好了,就能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有利于学生有效掌握主体知识。这里以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为例:课前提示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讲究无为,法家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

6、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辑学方面做出较大贡献。他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对于这样的课前提示,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勾勒出本课的基础知识,即主要的学派人物和主要观点,在梳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对这些人物的印象。二是根据提示进行必要的补充。“课前提示”只是一节课的“纲”,也是重点知识的浓缩。仅仅看这个“纲”,大脑中对这节知识的掌握只是抽象的,所以具体的知识还是要从书中去补充。具体做法是:结合提示给自己设问题,譬如这节课可以这样设问: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分别是什么?有哪些贡献?同为儒家代表人物,他

7、们主张的侧重点又是什么?因此,学生在自主复习时,头脑中根据课前提示的知识就可以搭建一个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里填充具体的知识。这样的架构使得我们即使记不清琐碎的知识,也能够有一个明确的线索。我们建议这部分内容可以放在朗诵的时段,因为这些内容不多,都是高度概括,能够记住它们对解题很有好处。“抓颈”的作用相当于抓住了课文的“灵魂”,至关重要。四、“收爪”利用好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和插图。从中学生心理学、美学角度出发,好的形式能更好地凸现其内容,使读者记忆、理解、联想更为深刻与丰富。人民版课本,课文版面图文并茂,智能兼顾,就给人更有效地以丰富的感官刺激,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人民版的大开本,充

8、分利用每页的空间进行版块式设计,丰富的图片、表格、地图,对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辅助学生掌握主体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在必修三专题一中,有很多插图,如“孔子退修诗书”、“汉画讲经图”、“朱熹著书图”等图片,非常生动地反映了儒学发展演变的一些特点。这些图片很可能会成为高考的素材,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加以关注。为了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我们的学生更要有读图的能力。按照彭亚非教授的观点,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有没有读图能力,也是未来竞争的一个砝码。知识链接更是对难点的补充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在专题一中,就有三处“知识链接”,分别补充介绍了“稷下学宫”,“百家争

9、鸣”,“博士”。在复习过程中关注知识链接能够适当地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除了插图和知识链接外,还有更多的是资料卡片。足够多的历史资料,多是出自原始材料,如历史的文献、档案、诗文等,而且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些文献资料的引用,一是体裁广泛,包括史书、散文、诗词、歌谣、谚语、对联、当时的小说等;一是所选资料浅显而生动活泼,有当时的原始资料,有后人留下的文献资料,还有今人的评论。根据内容需要对文字的大小、体式及色彩进行了灵活处理,使教材里的关键内容一目了然,不仅加强了重点内容,给学生以历史的真实感,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这些内容适合学生在提高自身的时候去看,

10、一方面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拓展自己的能力。它们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高三复习需要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也同样需要。五、“分身”认真读主体正文。正文是知识传授的主体,是我们回归教材的依托,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五步法”里最重要的部分。如何有效的解读正文,关键是把握正文几目之间的关系。首先,阅读每课“子目”,实现“两个理清”。理清“子目”与“课”标题的关系,“子目”与“子目”间的关系。一般来讲:一课如果是一个事件,各目之间可能是事件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如果是一种制度,各目之间可能是“制度的初创、发展、完善、顶峰和消失”;也有可能子目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11、,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核心概念。其次,阅读子目下的“自然段”,达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每段的核心内含 二是明确该段与子目的逻辑关系;三是明确该段的关键句和核心词。这里以专题一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为例:该课正文分为五目“李贽的反正统意识”、“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和“唐甄论凡为帝王皆贼也”。弄清这几目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正文,也能更好地理解“活跃”二字。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对几目进行设问式复习。因为都是人物,可以设置相同问题:“他们的生活经历如何?”,”他们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他们的影响怎样?”等等,通过设问的方式学生自主

12、回忆相关内容,把一些知识串联起来。对于正文,我们需要用多种方法去解读它,什么方法最有利于记忆,我们就用好它。“分身”,应该是我们学生静下心来的时候,一般建议学生在思维比较清晰的时间去做。认认真真地去研读正文,掌握主干知识,寻找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这不仅是我们高三历史复习中要做的,以后的终身学习同样如此。高考历史复习可以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五步读书法”只是其中的一种。做好“读头”是良好的开端;及时“品尾”是更好得升华;必要的“抓颈”是我们的关键;多多“收爪”是我们的提高;认真“分身”是我们的核心。这“五步法”也有内在联系,把握内在的规律,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最后要注意:我们学生在用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参考文献:何成刚主编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7129,151171.陆安历史课改神似与形似的较量D北京:人民教育,2003朱汉国、马世力:历史必修第三册,人民出版社,2009年4彭亚非:读图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