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诗的诗史性质—以“三吏”“三别”为例

上传人:知进****失 文档编号:233173942 上传时间:2022-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杜诗的诗史性质—以“三吏”“三别”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析杜诗的诗史性质—以“三吏”“三别”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浅析杜诗的诗史性质—以“三吏”“三别”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浅析杜诗的诗史性质—以“三吏”“三别”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浅析杜诗的诗史性质—以“三吏”“三别”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杜诗的诗史性质—以“三吏”“三别”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杜诗的诗史性质—以“三吏”“三别”为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杜诗的诗史性质以“三吏”“三别”为例摘 要十家论庄中有提及:“诗是最普遍最广为人知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旧时代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 胡道静.十家论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44.。”“诗史”,顾名思义,是指反映了当时时代背景的历史事件的具有现实主义性质的叙事诗,而“三吏”“三别”,正是杜甫这类诗中的经典之作。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古往今来已经有文人学者对杜诗的诗史进行了探究,也有学者对“三吏”“三别”进行了解读,笔者对这一经典的论文也十分感兴趣。因此,本文也将对杜诗的诗史性质进行探析,以“三吏”“三别”这六首经典

2、的叙事诗为切入点,结合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分析杜诗的诗史性质,并且进一步探究杜诗的诗史性质在“三吏”“三别”中具体是如何呈现的。另外,本文还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再做一些拓展,将古今学者对杜诗诗史性质的不同评价与继承作出对比分析。再运调查分析法去谈一谈杜诗诗史性质对后世文学文化尤其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让更多读者了解到杜甫“三吏”“三别”、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其诗史性质的价值和意义。关键词:杜甫;安史之乱;诗史;“三吏”;“三别” Brief Analysis of the Nature of Du Fus Poetic HistoryTake “Sanli” “Sanbie

3、” as examples AbstractMentioned in The Ten Poetry Schools: Poetry is the most basic and widely known literary genre. It is a kind of literature that condenses language, jumps in structure, is full of rhythm and rhythm, reflects life and expresses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a highly concentrated Style.

4、 History of Poetry, as the name implies, refers to those long narrative poems with strong realism that reflect the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and the Sanli and Sanbie are classics of Dus poems.From the data collected so far, it can be seen that some scholarshave expl

5、ored Dus poetry historyand they have interpreted the Sanli and Sanbiebriefly.The author is also very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ic paper.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also analyze Dus poetic history, taking the six classic narrative poems of Sanli and Sanbie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mbined with the his

6、torical background of An Shi rebellion, to analyze Dus poetic history and further explore Du Fu how the poetic historical nature of poetry is presented in Sanli and Sanbie.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will make some extension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

7、ent evaluations and inheritances of the historical nature of Dus poetry by ancient and modern scholars. The survey analysis method is then used to talk about the impact of the nature of Dus poetry history on later literary culture, especially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rou

8、gh this article, more readers can understand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Dus Sanli and Sanbie,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nature of poetic history.Keywords:Du Fu;An Shi rebellion;the nature of poetic history;“Sanli”;“Sanbie”目 录一、 引言1二、“诗史”性质分析探索1(一)“诗史”性质研究现状1(二)关于“三吏”21.故事的戏剧性22.无干预叙事性3(

9、三)关于“三别”41.第一人称叙事性52.更明显的情感表达5三、 杜诗“诗史”性质的影响6(一)唐宋时期的“诗史”继承说61. 对“诗史”涵义的继承62. 创作中对“诗史”的继承7(二)明清时期的“诗史”继承说8(三)对后世及现当代文学的影响9四、 结语10参考文献11附 录12谢 辞13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飞速发展,在文化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外语技能,这使得中国传统的唐宋诗词越来越被忽视,甚至越来越多学生是为了应试教育而背诵诗词,完全不理解诗词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更别说去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笔者希望能够以“三吏”“三别”的鉴赏解读为例去分析杜诗的诗史性质,以及杜诗诗史性质对

10、后世的影响,来唤起人们深入理解传统诗词文化的热情。笔者在检索文献时发现,在目前对杜甫“三吏”“三别”的研究中,内容大多集中在对诗歌本身艺术手法和艺术成就的探讨。他们认为杜甫异常重视诗歌的艺术性,即敬赠郑谏议十韵中的所谓“毫发无遗憾”,认为其诗词能够通过描写每一件亲自目睹的民间小事来体现现实社会中人民的无数劳苦和灾难,并没有把对诗歌的解读与诗史性质紧密结合起来去分析。虽然也有学者对杜诗的诗史性质作出探讨分析,但基本都停留在对杜诗“诗史”含义的理解及总结。由此可见,目前学术界虽然已经存在对杜诗诗史的探析,但其内容不够丰富、范围不够广,多数都是对杜诗诗史中的艺术鉴赏,而关于杜诗诗史的研究则有待进一步

11、深入。所以,抱着弘扬传统诗词文化的初衷,本文力图去深入分析杜诗的诗史性质,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主观情感着重探讨这种诗史性质在“三吏”“三别”中如何呈现。同时,笔者还查阅和汇总了不同时代不同文人对杜诗诗史性质褒贬不一的评价,简析杜诗诗史性质在不同时代的影响力,以此来唤醒读者们对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视。二、“诗史”性质分析探索(一)“诗史”性质研究现状关于杜诗的诗史性质和含义,程诗惠在对“三吏”“三别”诗史含义的重新理解一文中表示道,诗史的伟大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完全呈现出当时现实社会中的衰败和萧条、悲惨和凄凉,也不会有过多主观性评论性的文字,留给读者的是无限的感叹和遐想。 作者还说道:“从诗

12、歌中反映出当时的时代实质和精神面貌是杜诗的诗史特点 程诗惠.对“三吏”“三别”诗史含义的重新理解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02:93-95.”,关于作者的观点,笔者是总体认同的,尤其是后半句“没有过多评论性的文字”以及“留下了无限的感叹和遐想”,但觉得仍然不够全面。多数学者的文献表明,他们认为杜甫“嫉恶怀柔肠”,总是怀着一腔忧国忧民之情去揭露军阀和宦官的丑行,在看着小人得逞、百姓被压榨 丁雪昭.杜甫诗歌“诗史”性探究J.名作欣赏,2011,35:10-11.,却又无法伸出援手,空留一腔惋惜之情。因此,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和分析杜诗的诗史性质,笔者以对“三吏”“三别”的解读赏析作为切入点

13、,对杜诗“诗史”性质的呈现方式展开了深入的探索。(二)关于“三吏”所谓“三吏”,指的是杜甫的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杜甫创作“三吏”的时期是唐代唐肃宗掌朝时期,当时郭子仪本已收复了长安洛阳,乘胜率军进攻,可由于唐肃宗的昏庸以及当时官宦的应付了事,导致官军死的死伤的伤。新安吏记述的是诗人路过新安县时目睹了官宦在新安县征兵时征不到男丁,连刚成年不久的成丁(18-23岁)也被抓去服役的悲惨场景。石壕吏和新安吏一样,也是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诗人当时正在返乡的途中,路过石壕村,便看到了吏卒半夜捉人的这一幕,该诗描写了残暴的官吏连年老力衰的老翁也抓去服兵役,老翁在军营中爬墙出逃与妻子见面,最后老妇人出来请求

14、官吏把自己也带走的故事。而庵说唐诗中更是这样评价石壕吏的:“用意精细,笔又质朴,尤其妙在一些不露子美身分” 纪昀.四库全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5586.。“三吏”中的第三吏潼关吏则是描写诗人途径潼关口时遇到将官们筑城备战叛军的的紧张情形。诗人通过潼关吏表达的是希望将兵们吸取前人的教训,利用潼关天险保卫国家和百姓的安全。下面笔者将从故事的戏剧性和无干预叙事性两个角度来谈一谈“诗史”在“三吏”中的具体体现。1.故事的戏剧性“三吏”这三首诗都具备着典型的场景复原性及故事的戏剧性。杜甫在“三吏”的创作中充分体现了把诗写成剧的特色,无论是新安吏中描写把“中男”征去当兵的情景,亦或是石壕吏

15、中老翁出逃、老妇悲泣的情景,还是最后潼关吏中兵将筑城防御的情景,都在诗词中得到了惟妙惟俏的描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把严厉官吏的呵斥场面、石壕村里老妇的痛哭流涕场面、兵将流血流汗筑城的场面,都用了朴素的语言还原,展现了其戏剧性。(1) 情节的戏剧性唐宋的诗歌创作多是单镜头地描写诗人当时眼前的一景一物,即使是通过描写事物来抒发内心感受,也少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在杜甫的“三吏”中,之所以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就是因为诗人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故事的进展甚至利用了周边的环境渲染。如石壕吏一诗中,诗歌以“官吏捉人”的情节开篇,开门见山交代了事情的起因,而后便是详细记录了自己所目睹的官吏追赶出逃老翁的过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彭定求等.全唐诗(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7.”这一句便是故事进入高潮的标志,写出了官吏与老妇之间的矛盾,更为下文老妇的悲惨泣诉渲染了伤感的氛围。第三部分则是“官吏捉人”的尾声,一笔带过地写了故事的结尾。三个部分的情节设置犹如电影中的三个镜头,跌宕起伏而又切换自然。(2)戏剧性冲突的把握学者于丽艳在论“三吏三别”的戏剧性一文中对戏剧的冲突性作出了阐述:“剧本的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但剧本冲突绝非生活中矛盾的简单照搬,而是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