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33092257 上传时间:2022-0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7.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江西赣州技师学院 341000曾卫平)摘要: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快速发展 起来的产业。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创 造了良好条件。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社会 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国旅游资源破坏、旅游环境质量下降的问 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实现持续、协调发展,就有必要对旅游环 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到 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服务。关键词:旅游资源 自然环境旅游立法我们常说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一一旅游资源,影 响旅游活动的

2、主体一一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 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就旅游资 源中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进行探讨。与之相联系的是,旅游环 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 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吸引力因素,也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 质基础和条件。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旅游业发达国家都千方 百计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最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使它成为一种最具 有吸引魅力的旅游对象,以招彳来源源不断的旅游者。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 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

3、从人类审 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 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 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 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 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 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 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 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 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所以

4、,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 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 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一、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 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2)、旅游景占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 物随处可见;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 旅游气氛丧失;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二、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

5、的,概括起 来,有如下几种:1、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对旅游景点环境的影响旅游活动对旅游景点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 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 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 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 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 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 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 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 降低。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

6、区自然生态系统平 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黴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 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 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 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 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 来危害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蕴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 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 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2、旅游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破坏旅游区环境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7、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 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 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 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 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 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 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 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 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城市建设破坏旅游气氛, 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使本身作为旅游 对象

8、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3、人类活动破坏了旅游环境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 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 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 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 、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 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 、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 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

9、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 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 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三、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 类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 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 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

10、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 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 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 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 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 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2、加强对旅游开发中环境影响的审查评估,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 好旅游环境规划。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 的角度出发。存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 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

11、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把可能对旅游 环境造成的贝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 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 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 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 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 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 区环境的破坏。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 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

12、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 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 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 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 境的目的。3、运用经济及其它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厂的旅游规模,同时加强旅 游环境立法。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 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 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证,通过对旅游者和旅 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立法 主要内容有(1 )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2)旅游区保 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3)对违反者的处罚办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