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过秦论》结尾含义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0.93KB
约4页
文档ID:233056851
浅谈《过秦论》结尾含义_第1页
1/4

浅谈《过秦论》结尾含义《过秦论》是一篇著名的史论,是高中语文传统篇目作 者贾谊以辞赋家铺陈手法、政论家豪迈气势论证秦王朝吞并 六国统一天下的武功,而又迅速灭亡的史实和原因,实际上 是提醒汉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施行仁政, 避免重蹈秦的覆辙对于秦的过失,文章结尾指出:“一夫 作难而七庙蕖,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 攻守之势异也这是全文的结论,也是全文中心之所在 对这个结论,《中学语文教师用书》及一些相关教学资料, 解释为“一个戍卒发难,而天子七庙被毁,本人又死在人家 手里,被天下嘲笑,原因是什么呢?不施行仁义的政策,因 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笔者以为这种理解不合文意要解释清这个结论,首先要理解文中“攻”与“守”的 含义,这里的“攻”不是攻势,也不是战争中的优势,而是 指秦始皇和他以前的君主兼并六国夺取天下的过程;“守” 不是“守势",也不是战争中的“防御"劣势,而是指秦始 皇统一天下、治国安民的时候从全文结构上看,从开始至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是论“攻”,即夺取天下于是废 先王之道……"以下论守,即治理天下综观全文,作者从秦孝公内政外交起笔,接着历叙“惠 文王、武、昭襄”等几代君主的功业,正是他们四方杀伐蚕 食诸侯,才使“秦以区区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 列”,这是秦的发家史,其中不乏残暴和血腥,作者对他们 的武力扩张并未指责,而且对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 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雄 才大略,用武力荡平天下的气势,是含有褒扬之意的。

那么, 如此强大的秦国,何以会“一夫作难而七庙蕖”呢?难道仅 是说明秦始皇的残暴,使本来攻势变成守势吗?这显然不符 合全文的行文思路其实,翻开《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以及先秦 《左传》、《国语》、《国策》等典籍,在秦的历史上并不多见 为人称道的仁义君主,正如贾谊说:“(秦)自缪公以来至于 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在蚕食诸侯 过程中,秦的许多君主都失信背约,为天下所不齿大肆杀 戮、巧取豪夺、欺骗狡诈、武力威胁无所不用其极,如张仪 虚言骗楚,白起长平坑杀降卒,怎谈得上仁义?而秦却在不 断取胜、壮大,为何单是始皇、二世不行仁政而亡天下,落 得“身死人手”的结局?其次,对于这个结论,贾谊在《过秦》中篇中已有阐述:" 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 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 者无异也"由此看来,作者以为秦之失在于吞并六国之后, 仍是继续沿用夺取天下的办法来治理天下另外,作者写作本文意图,名为论秦得失,实际是警戒 汉统治者,因为汉初和秦国才统一时形势相似,人民经过长 期战乱,迫切希望国家安定,休养生息《过秦》中篇说: “(自春秋以来)兵革不休,士民疲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 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 ±o ”由于本文立论精当,切中时弊,在当时就备受推崇, 司马迁在《秦本纪》和《陈涉世家》中两次引用此文,并进 一步发挥说:“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 治也,犹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险文法为枝 叶,岂不然哉?"在《过秦论》下篇,作者明确提出:“前 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 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

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 作者再三强调的是“变化应时”,“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 机”综上所述,文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结 论,“攻守之势异”并不是不施仁义导致的结果,而是立论 的前提条件,而行仁政则是这一前提下“安社稷”的“牧民 之道”所以笔者以为文章结尾的大意为:一个戍卒起事而 天子七庙被毁坏,本人又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所嘲笑, 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秦国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以前攻取天下变为现在治理天下),而始皇不知顺应新的情况,(继续像攻取天下一样来治理天下)不行仁政的缘故啊!陕西省汉阴县汉阴中学(72510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