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工会体制改革,发挥产业工会作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 乔健【论文摘要】中国工会体制的吊诡在于,加强工会建设是采取重企业工会而抑产业工 会的做法推进的,而企业工会的困境让我们意识到,应当强化和创新的是产业工会从国际工会界的观点和分类来看,以同一职业、技术、行业,或从事相关的技术工作的 工人组成的工会,称为行业工会以同一产业工人范围内,不论技术、职业如何,以生产的 产品为基础组织的工会,称为产业工会中国对行业和产业的使用基本上不加区分,其行业 工会实际上是产业工会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世界工会发展史上,产业工会和行业工会诞生历史最为悠久,且是工会运动的经典和 常态形式,主要由于它们是使劳工最能意识到自己利益一致性和最具独立性的组织形式建国以来,我国产业工会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中间经历了几起几落产业工 会历经坎坷的主要原因,是执政党与工会的关系问题执政党通过否定以产业工会为主导的 工会体制来强化党对工会的领导和控制新形势下,加强产业工会工作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使产业结构 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之间的差异性在扩大;不同产业和行业、不同企业所有制形态、不同 经营管理方式对职工队伍的形成和塑造差异明显;是加强企业工会工作,培育工会会员的工 会意识,促进工会组织民主化、群众化的要求;是建立产业一级社会对话机制,加大劳动关 系协调力度的需要;产业工会并非制造劳资冲突的发源地。
产业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特殊作用在于:围绕产业政策和产业职工的利益需求,加 强立法和政策参与;积极探索建立产业性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参与产业劳动标准的制 定;发展行业性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制度;推行产业和行业工会代行基层企事业工会处理 重大劳动关系问题的制度;发展目标,应当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法律体系基本建成的 背景下,逐步建立以地域为基础的产业或行业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和社会对话机制,确 立产业工会在参与制定行业劳动标准和维护职工权益方面的主导作用要探索适宜于产业工会发挥作用的新型工会组织体制建议理顺产业工会的管理体制, 对应行业协会,行业工会的组建应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同步,发挥集团公司工会作为一个特 殊产业工会的作用,切实解决最为迫切的人员和经费等问题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发育一个强大的产业工会在这一问题上,执政党应 当超越左右翼,而工会组织则应当超越自己的历史论文关键词】产业工会行业工会工会体制改革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工会体制的吊诡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正在经历着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剧烈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 构的调整,非公有制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1年加入WTO以后,经济全球化这一因素 和WTO的相应条款对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各个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日益明显。
因 应这一趋势,自1999年宁波会议起,全国总工会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建会浪 潮,以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运动探索出一条新路值得注意的是,与工业化市场经济 国家的作法大相径庭,这一波建会浪潮是采取重企业工会而抑产业工会的做法推进的,W 工会休制的吊诡到2005年末,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建会58万个,会员6552.40万人,入会率 为59.4%,全国工会会员人数达15029.4万人山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工作的 展开,全国总工会在2001年决定,将驻会的全国产业工会由原来的13个撤并为7个,它们分 别是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中国海员建设工会、中国能源化学工会、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 中国国防邮电工会、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和中国农林水利工会结果是,产业工会不仅没 能在履行工会基本职责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反而自身组织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但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建会工作的展开,越来越多的工会人士认识到, 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会工作者由于劳动关系在企业内,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很难独立自主地开 展工作,开展集体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等维权工作就更为困难甚至可以说,我们组建了相 当一批无用的工会,它们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有损工会的声誉。
公平地讲,企业 工会工作存在的上述困境是带有普遍性的体制问题,亟须通过工会组织体制的改革,即加强 产业工会和行业工会的组织建设,利用其固有的独立性和对产业和行业会员的辐射力和凝聚 力,通过“上代下”的工作方式,更好地发挥维权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有相当一部分产业工会工作者对待产业工会工作的心态可以用八个 字来形容:“欲干不能,欲罢不忍”⑵这反映了在工会内部,特别是工会领导层,对于产 业工会在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方针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不够,认识不足,一些固有的 陈旧观念还在制约着人们对产业工会的看法我认为,要突破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工作目前的困境,开拓市场经济下工会工作新局面, 必须改弦更张,通过工会组织体制的改革来强化和创新产业工会工作,研究产业工会和行业 工会的基本概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职责定位、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等产业工会的基本理 论,分析产业工会在参与社会对话和协调劳动关系中所能够发挥的特殊作用,以及探索适宜 于产业工会发挥作用的新型工会组织领导体制故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在当前极具迫切性和 前瞻性,是工会改革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二、产业工会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沿革1. 产业工会和行业工会的概念在英文中,工会(trade union) 一词的本意就是职业或同业工会,它说明,最早的英国 工会起源于一个又一个相互独立又彼此隔离的职业或行业。
而劳动关系概念中使用最悠久和 最经典的“产业关系”(industrial relations),也主要指传统制造业中工会组织率高的劳动 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这些劳动者所在的工会自然是产业工会由此可见,产业工会和行业 工会与工会组织的产生发展和劳动关系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从国际工会界的观点和分类来看,以同一职业、技术、行业,或从事相关的技术工作的 工人组成的工会,称为行业工会(craft unions),或职业工会(professional unions)以香 港建造业工会为例,它包括木匠工会、油漆业工会、喉管工会、扎铁工会、水泥混凝土工程 工会、打石建造业工会等,基本上是一个职业,一个工会但在中国大陆,岀于意识形态的 关系,这种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工会形态在1949年以后几乎从来没有存在过以同一产业工人范围内,不论技术、职业如何,以生产的产品为基础组织的工会,称为 产业工会(industrial unions),也称企业工会(enterprise wide unions),例如汽车厂、钢铁 厂、化工厂的工会组织一般而论,在两类工会形态中,行业工会发展在前,产业工会出现在大工业和大企业诞 生以后。
行业工会必然超越一个企业范围,尽可能包括同一职业的工人;而产业工会既可以[1] 《2005年中国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发展状况统计公报》,《工运研究》,2006年第10期,第4页[2] 苏立清:《谈产业工会当前面临的问题》,《全国工会理论政策研究文集2004》,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 版,第57页超越企业的同一产业内的工人为组织对象(产业工会),也可以一个企业的工人为组织对象 (企业工会)山在中国,对产业工会和行业工会概念的理解与国际工会界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中国《工 会法》第十条第四款规定:同一行业或性质相近的几个行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全国的或者 地方的产业工会这可以看出,中国的立法者对行业和产业的使用基本上是不加区分的即 是说,中国的产业工会仅指超越企业的同一产业或性质相近的几个产业的工会组织,这些产 业以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分类为基础,但不包括基层企业工会至于行业工会,由于建国以 来,我国基本没有基于职业分工,即职工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工种的结社行为和相应法律规 定,故这里所指的行业工会实际上是产业工会的一种组织形式闵2. 我国产业工会的历史发展沿革一般认为,产业工会是社会经济和工人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这只是相对于行 业或职业工会而言,而不是别的。
在世界各国工会发展的历史上,之所以产业工会和行业工 会诞生历史最为悠久,且是工会运动的经典和常态形式,主要由于它们是使劳工最能意识到 自己利益一致性和最具独立性的组织形式故而,迄今为止,尽管受到经济全球化、企业流 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冲击,集体劳动关系的调整出现分权化的趋势,即传统的集体谈判制 度愈来愈分化,其过程与最后结果的决定愈来愈下放到更低的企业层级,但这并未改变产业 工会作为国际工会运动主导模式的格局从世界各国工会组织架构的形成来看,大多是历史的自然演进而非来自法律上的规范 例如,英国工会是由在不同企业中的不同职业的劳工组成,以拥有相同的技术作为工会建立 的基础德国工会则是在全国总工会下划分为16个产业工会组织,这些产业工会的会员来自 相近产业中的企业内不同职业的员工,有些产业工会非常庞大,包含相近的产业,如金属工 会包括的产业有汽车、造船、机械、电工器材、冶金、钢铁、非铁金属、航空机械等行业 美国的工会则产、职业并存,由全国性的产、职业工会组织与雇主谈判主集体协议后,再由 基层工会与直接的企业经营者进行细节谈判,以符合工作场所的实际需求以色列与新加坡 的模式与德国类似,以色列全国总工会下有43个不同产业的组织,新加坡则是在职总之下有 23个组织,其中包括产、职业工会与直属企业工会。
直属于德国、以色列、新加坡总工会之 下的这些工会都不是联合会组织,也就是说,这些工会就是基层工会,他们的会员不是法人 而是自然人日本是『■个例外,它的工会以企业为组织范围,但这并不影响工会的运作,因其企业规 模庞大,企业工会会员众多,且企业工会的组织范围并未明文限制,甚至可与相关企业的其 它工会组成企业工会联合会因此,大型企业工会包括的不仅是本公司直属制造部门的员工, 同时还包括控股企业的员工,从事销售的代理商的员工,或其他关联性的职业工会会员这 种跨地区的,甚至跨国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工会模式其实是一种新型产业工会新中国的工会组织原则以产业为基础,按照产业原则组织工会,这是早在1948年召开的 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上就确定的目标1950年4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全国组织工作会议, 决定建立22个全国产业工会,并对产业工会的名称和组织范围作了具体规定但是,伴随着 1951年12月召开的全总党组第一次扩大会议批判李立三在处理工会与党的关系问题上所犯 的所谓“工团主义错误”,1952年,全总对产业工会的发展作出了调整,有的保留,有的合 并,有的撤销到1953年底,全国共有各级产业工会311个,其中全国产业工会15个。
随着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全国总工会作出了《关于加强产业工会 工作的决议》,要求加紧将产业工会建立健全起来到这一年末,全国一级的产业工会有25[1]卫民许继峰编著:《劳资关系与争议问题》,台湾空中大学1999年印行,第94-95页 囚参见全国总工会:《产业工会工作概论》,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个,省级产业工会240个,省属市级产业工会348个工会体制的变化出现在1957年中共中央在审查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国工会 章程草案》时,提出了“中国工会是按照产业和地方相结合的原则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组 织起来的”这一精神,开始将工会体制的重心向地方工会转移1958年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 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工会组织问题的意见》的决议,对工会体制作出新的规定:各级工会组 织应该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同时接受上级工会的领导;各省、市、自治区工会联合会可以 考虑改为省、市、自治区总工会;产业工会的组织也应该作适当的调整,有的可以保留,有 的可以适当合并,有的可以保留名义,有的可以取消1959年1月,在全总党组第三次扩大会议批判已故赖若愚主席“以工会为阵地,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