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派 盛唐开元、天宝年间,边塞战争频繁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向往立功边塞,创作了许多边塞诗,从各方面表现边塞生活,格调雄浑豪放,艺术上更多创新;其中的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更具唐人气派,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唐代疆域广阔,各民族之间交流日趋频繁 (1)北方的突厥、契丹及西北的回纥经常侵扰唐朝边境,唐王朝为保护边境安全和贸易交通的正常进行,常以攻为守,进行反击 (2)帝王好大喜功,官僚将帅邀功边关,开边战争不断出现 (3)一些边帅能武喜文,延搅文学之士,使文人学士得以依附,并获得一定创作环境 因此,盛唐时代的边塞诗,便在隋及初唐边塞诗的基础上繁荣起来,代表诗人是高适和岑参 第一节 高适 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河北景县)人早年生活困顿,功名未就后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立功边塞,但无结果天宝八年,因人举荐,授封丘尉,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从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和蜀、彭二州刺史,终散骑常侍,为唐代官位最高诗人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有高常侍集 高适诗歌大部分作于安史之乱前他是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好交结游侠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尽管这种愿望落空,但对边塞生活的体验和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创作出极负盛名的边塞诗燕歌行 序云: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 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 事,因而和焉 公元738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部将赵堪假托张的命令攻打奚族,先胜后败张偏袒赵,隐瞒败绩,反向朝廷申奏军功此事败露,张被贬这一年,张的部下从边塞归来,到高适家作客,谈起边塞战事,并给高看了自己写的燕歌行,引起高适对边塞战事的感慨,因而和了此诗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两句由“烟尘”到“辞家”,写出边关告急,点明出师缘由,烘托出大战来临的紧张气氛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以“重横行”、“赐颜色”作正面描写:一写将士胸怀,一写天子器重,突出君臣同心、士气高昂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先以金鼓阵阵,旌旗招展写出唐军将士奔赴前线、雄伟壮观的进军图画:以“摐金伐鼓”作听觉渲染;以“旌旆逶迤”作视觉描写,气势磅礴,声势喧赫 后以“羽书飞”、“单于猎”分写交战双方:唐军频频告急,敌军步步逼进,把紧张气氛推向高峰;“羽书飞”和“单于猎”还构成力量对比,为下文战败作铺垫。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两句由边地萧条与敌人凶残构成塞外沙场严酷的景象,可见战争的破坏性与残酷性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两句写唐朝军队,分写士兵和将帅:“半死生”,写唐军战士英勇无畏,是写苦战、伤亡惨重和战争失利;“犹歌舞”,是写将军在大敌当前之时,犹诗酒弦歌、沉溺美色、贪图享乐的情景;一正一反,构成鲜明对比;一个“半”字、一个“犹”字,饱含诗人的无限深情和极度悲愤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两句写战争结果:一写胡人乘秋高与草萎猖狂入侵;一写唐朝士兵在敌我悬殊的战斗中仍奋力拼杀大漠、塞草、孤城、落日等景物构成大战后的特有景象,有力地突出唐军士兵宁死不屈的战斗豪情和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两句描写战争,语带谴责前句照应“天子非常”句与“美人账下”句,揭露了将帅轻敌误国之罪行;后句照应“战士军前”句,写战士全力奋战终“未解围”,感情悲愤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四句由沙场转写思情,分写征人、思妇的两地相思,感情真挚、坦诚,既深化了诗境,又丰富了广大士兵的形象,揭示出守边战士的忘我精神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四句由思情又转到沙场,在描绘出沙场战败的悲壮凄凉的景象中,深刻揭示出守边战士的怨情和悲苦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两句议阵亡将士的高尚情操:他们浴血奋战,白刃相拼,为国死节,不顾功名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两句议边关将领的用非其人前句“君不见”语,呼告人们注意士兵的生死悲苦;后句借怀念李广,表达对将帅的怨愤之情,并流露出渴望得到体恤的强烈愿望 全诗思想感情复杂,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既有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也有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可以看出:作者虽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情形有看法,亦不讳言征战的艰苦,但全诗又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对照,更能增添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艺术特点: 1、成功塑造唐军士兵的英雄群像作者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刻划:“男儿本自重横行”、“身当恩遇恒轻敌”是正面赞颂;“胡骑凭陵杂风雨”是反面衬托;“战士军前半死生”是以官兵苦乐对比显示英勇报国;“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则以景物描绘突出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作者还深入到唐军士兵的内心深处:既有离家万里、报国卫边的崇高精神,又有思念家园、怀恋亲人的丰富情感;既有冲锋陷阵、不畏生死的豪情和勇气,又希望得到关怀、体恤和同情。
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本诗以叙事为主战士军前半死生”句,叙议结合;“边庭飘飖那可度”句,写景与抒情结合;“摐金伐鼓下榆关”句,既叙述唐军出发、奔赴边境,又描绘出发与行进时的浩荡声势,还洋溢着作者的赞颂、艳羡和自豪之情 3、对偶、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偶:“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等 借代、比喻:“白刃”借代刀剑,“铁衣”借代征人,“玉箸”两字,既是比喻少妇啼哭时泪流的形状,又是用以借代少妇 再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在苍茫之景中见郁积之情: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有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后两句以安慰之语写真挚友情,写送别而脱去伤感,表现出慷慨豪情,为人传诵 再如塞上听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前两句写实: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归来,明月清辉,一派和平宁静景象后两句写风传梅花落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流露出思乡情调;“梅花落”三字拆用,又构成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片片梅花全诗开朗壮阔,豪情四溢第二节 岑参 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
其曾祖、伯祖和堂伯都曾做过宰相,父亲做过两任州刺史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天宝八载,弃官从戎,首次出塞,赴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两年后回长安天宝十三载,再度出塞,赴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任职后经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终于嘉州刺史,客死成都有岑嘉州诗集 岑参热衷功名,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时逢朝廷大事边功,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都是以守边博得爵赏的著名将领,这为当时士人展示了一条封侯捷径岑参曾说:“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又说:“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是盛唐士人普遍心理,也是岑参不满卑官慷慨从军的主要动机 岑参第一次出塞时写了不少边塞诗,未引起注意再次出塞,给岑参提供了成为边塞诗大师的机会尽管边塞艰苦,环境恶劣,岑参的心情却乐观开朗,充满昂扬进取精神此时的诗歌,多为献给封常清的颂扬之作这些诗思想性不强,却都是代表性作品,充分体现其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个性,他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P62 天宝十三载(754)九月,封常清奉命西征播仙(新疆境内),岑参在轮台写此诗为封送行。
走马川,即新疆境内车尔成河行,诗体名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三句写雪海大漠明写雪海,暗示苦寒;明写沙尘,暗点大风,形象地描画出这次西征所遇风沙苦寒的恶劣气候和所处空阔荒远的战地环境,为全诗渲染气氛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三句写轮台奇风一个“吼”字,以声写风,写出它的疯狂与猛烈;后两句又以石写风,写斗大的碎石被风刮得满地乱滚的奇景寥寥数语,勾画出塞外大风的雄奇壮观,令人惊异 袁枚子不语卷六怪风:凉州大靖营有松山者,在沙碛中,古战场也将军塔思哈因公领兵过其处,白草黄云,一望无际忽见一山高千仞,中有火星万点,蔽日而来,声若雷霆,人马失色哈大惊,谓是山移俄而渐近,不及回避,乃同下马,闭目据地,互相抱持顷之,天地如墨,人人滚地,马亦翻倒良久始定麾下三十六人,满面皆血,石子嵌入面皮,深者半寸回望高山,已在数十里之外日暮抵大靖营,告总兵马成龙马笑曰:“此风怪,非山移也;若山移,公等死矣此等风,塞外至冬常常有之,不伤性命但公等为沙石所击,从此尽成麻面,年貌册又须另造矣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三句写汉将出师:金山以西,狼烟四起,烟尘纷飞,军情紧急。
马正肥”,使人感到对手的骠悍;“烟尘飞”,使人想到战事迫在眉睫诗人以此写出师,既表明安边战争的正义性质,又渲染西征大军的威武精神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此三句写半夜行军金甲不脱”,表明将军以身作则;风刀割面,写风之厉,状天之寒,比喻形象、贴切,反衬了将士们不畏艰辛的品质和勇于战斗的精神,突出狂风严寒中将士的精神风貌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三句写荒漠夜寒马毛带雪”,是冷得出奇;“汗气蒸”,又是热得难耐,一冷一热,奇妙真实,写出夜间行军之急和塞上严寒之烈诗人极力夸写环境的恶劣,正是衬托西征将士的英勇气概,为下文蓄势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中运用“应”、“料定”等词语虽表恻度,但明显含有应该如此、料定这般的肯定意味,表明对胜利的坚信不疑伫献捷”,表达了诗人急盼胜利的心情 全诗通过环境艰险、气候恶劣、军情紧急、行军迅捷等一系列出征情况的描写,歌颂了西征将士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勇于征战的豪情艺术特点有: 1、写景奇壮 杜甫言:“岑参兄弟皆好奇”,“奇”是岑参诗歌的特色写沙是莽莽入天,写风是飞沙走石,写马是汗气蒸腾又带雪结冰,都抓住“奇”的特征,并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出令人难忘的塞外奇景。
这些奇景点缀于行军途中,为出征增添了豪情壮采,形成奇壮景色 2、细节奇特 写夜间行军,抓住“夜”、“寒”二字,构想出许多奇特细节:黄沙飞卷,碎石乱滚,风刀割面,戈矛相拨,汗水成冰,砚水凝冻等,从而把风的威势和寒的酷烈形象地表现出来 3、声情激越 全诗三句一换韵,三句中又句句押韵,形成音调铿锵、节奏强烈之特色,与紧急的军情、将士的激昂相呼应,达到了情韵相配,声情相协的境界 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64: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幕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也是以“奇”著称的咏雪送友之作1)写雪景奇丽八月即飞雪”,已是奇事;“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是奇景作者以春写冬,一开篇便把塞外雪天写得春意烂漫,奇丽异常2)写气候奇寒帐内是狐裘不暖,铁衣冰冷;帐外是百丈冰柱,万里愁云;把塞外寒气写得冰冷彻骨,无边无际前有如春之冬的铺垫,后有“风挚红旗冻不翻”的奇景点染,苦寒就变成了奇寒3)写送别奇情。
帐中宴饮以胡乐佐欢,使乡情更浓,是写奇情;帐外送别以雪上蹄印写友情深永,也是抒写奇情诗人笔下无论乡情、友情都在奇思妙想中加以表述全诗以“奇”写边地风光,以“奇”写将士豪情,以“奇”写真挚友谊,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岑参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