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鲁迅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慢***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3.50KB
约8页
文档ID:232547739
论鲁迅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_第1页
1/8

论鲁迅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摘要:妇女问题是关系全社会的主要问题妇女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真正解放与否的标志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由始至终都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以炯炯有力的目光注视妇女问题,同情她们的命运,关心她们的生活,并为妇女解放道路做了深层次的思索: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追求个性解放,大胆地“走出去”,争取人格独立争取经济上的独立权必须推翻封建制度,解放社会关键词: 鲁迅 妇女解放 探索孔子有云:"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礼教也自此,女子的悲剧命运开始起航在长达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里,尤其在中国封建的“伦常”关系中,妇女的地位是最低的,她们处于被压迫,没有自立的地位,对公婆毕恭毕敬,对丈夫逆来顺受,对儿女关心爱护,而封建社会不把妇女当人看,对妇女诸多的“桎梏”,肉体上遭受的痛苦,如中国妇女的“缠足”,女人自五六岁开始用布帛紧裹双脚,弄的足骨变形,步履艰难可是人们偏偏以脚小为美,女子不缠足不但被看成是粗人,甚至还有同情长毛的嫌疑,而女人也心甘情愿忍受着折磨,一代一代的沿袭下去,妇女的人性往往得不到尊重,她们受到神权、族权、夫权、父权的压制,成为男人的附属品。

五四”运动前后,伴随着先进思想的不断深入,青年学者们呼吁“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所谓妇女解放,就是推翻妇女身上、心理上的压迫,使女性在社会上与男性享有同样的地位、同样的自由、同样的尊严而且,这也是人性解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思想作为一名伟大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鲁迅,一生的主要追求就是实现人的觉醒和解放,从“五四”始至整个人生中,他一直深切地关注妇女问题,思考女性的身份、地位、生命价值、生存意义,探索女性解放的出路,他关于妇女问题的思考一次次吸引了读者的目标,启迪人们对妇女问题的积极思索一、鲁迅揭示了形成妇女生存状态的缘由(一)封建制度形成的“奴性”鲁迅常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妇女的生存状态感到悲凉对于“裹足”, 鲁迅对此很是痛恨,他指出:女士们之对于脚,尖还不够,而且勒令她“小”起来了,最高模范,还竟至于以三寸为度这么一来,可以不必兼卖利履和方头履两种,从经济的观点来看,是不算坏的,可是从卫生的观点来看,却未免有些“过火”,换句话说,就是“走了 极端”了 鲁迅的这句话给予了莫大的讽刺,同时也揭露了缠足对女子的摧残有句谚语叫“ 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

可见缠足的痛苦,深深刺痛妇女的心骨婚姻没有自由由于中国家庭的父系原则,封建社会是包办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煤约之言,当两个处在不同社会地位的男女青年相爱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封建卫士(包括这对青年男女的亲人)就群起而攻之若这对男女软弱时,他们最多以泪洗面,然后在“圣贤礼教”卫士们的安排下各就其位若这对青年男女坚持“私奔”,结局往往是被抓回来,不是遭受毒打就是禁闭起来,不许与外界接触,她们像失去自由的鸟儿被关在笼子里,精神委缩,失去了青春的本来面目要不就是男女双方并不了解对方,不喜欢对方,没有共同语言,在父母的安排下结婚了,成了婚姻的牺牲品,鲁迅本人就是其中的例子,他和朱安的婚姻就是个悲剧鲁迅是痛苦的,朱安也是痛苦的,谁之罪?似乎找不到罪人,但痛苦却是明明白白的封建社会的女人没有选择婚姻的自由男尊女卑,由于中国家庭中不重视夫妇间的感情,婚后的妇女社会地位、家庭地位都比较低下,从孔孟的“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妇人从人者也”开始,男尊女卑的信条就变成了自古如此的圣训从人类文化转向以父权为中心的文化起,女性就成了男性的奴隶,并被视为“第二性”男性为了维护他们奴役女性的权利与地位,给女子制造了种种无理的清规戒律,而女性在父权文化的奴役下也就渐渐适应了这种不平等,当将这当作天经地义之事,心理上也就心安理得的接受了。

男女不平等的文化观念便成为一种制度,便产生了顺从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和女奴们,鲁迅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式各样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妇女在人生态度上、人生方式上盲目趋从或认同于封建制度或社会习俗而缺乏自主独立,从而导致广大妇女人格的缺陷和灵魂的自虐她们做惯了奴隶,暂时做稳了奴隶,而这正是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所发出的“怒其不争”之深深感慨和无奈叹息二) 圣贤礼教逼成的“节烈性”妇女在封建社会中是男人的附属品,不管这男人在不在世,妇女都要从一而终,成为男人永久的终身的活财产,否则就是不忠不贞封建社会男人妻妾成群被视为一种天经地义的现象,若是遇到一个丑女子时,男方可以立刻休妻再取,可以在外沾花惹草,可以将妻子冷落一边让她活活守寡,而女人呢,不管男子漂亮或丑陋,是温柔还是暴躁,都得一味遵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哪怕被折磨死也认为是在情理之中,看到丈夫纳妾也不敢吭声,还做他们的帮凶,女子若跟男人说笑就被认为是不守妇道,更别说有非分之想,干不轨之事,否则结果将会遭到悲惨的下场封建社会的女子死也不愿背上这个罪名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丈夫活着要守寡,丈夫死后还要讲节烈,在强加于妇女身上的诸多“桎梏”中,最野蛮,最不人道的就是要求女子单方面“守贞操”,讲“节烈”,节是丈夫死了,决不改嫁,也不私奔,丈夫死的愈早,家里愈穷,他便节的愈好。

烈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男人把女人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来对待,失去丈夫的寡妇要处处小心,不仅要在内心时时压抑自己,在举手投足上也要防止可能遭到的非议,遵守着圣贤的礼教可男人一方面要对她们的胡作非为,另一方面又要她们守住节操,“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女性在精神上的惨苦可想而知,“失节一事,必须是男女两性,才能实现,专职女性,只有破人节操的男子,以及造成不烈的暴徒,便都含糊过去”中国的伦理道德太卑鄙了由此我们想到鲁迅笔下的单四嫂,她勤劳善良,丧失丈夫后,遵循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她没什么非分之想,因为“寡妇门前是非多”,她要守节,不能和别的男人有什么牵连她礼遵“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观念,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然而厄运向她袭来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宝儿的病依旧不见好转她只好把希望押在医生小仙身上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这个寡妇的最后一点希望也破灭了试想,假如单四嫂不遵守圣贤礼教而重组家庭,也许宝儿不会过早夭折,也许她的命运会有所改变,也许她的明天有所依托可在那个时候太难了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养成了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

她对封建道德教条的一味遵从,对自己的命运心甘情愿任人摆布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妇女的奴役和压迫,导致中国女性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承受着肉体到精神的无尽痛苦和自我麻痹守节”令妇女心酸,而“失节”更给妇女无尽的痛苦饿死是小,失节是大”在此我们不得不提一下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第一个丈夫死后被迫嫁到山里,为的是换钱给小叔子娶亲可见妇女在封建社会被当作物品卖来卖去,而依照礼教,死了丈夫,不得再嫁,祥林嫂不守节就是大逆不道,罪孽深重,会遭到惩罚可过了两年第二个丈夫也死了,儿子遭遇狼叼而死,祥林嫂被赶出来,再次回到鲁镇已被认为是个不祥的人,任人践踏,她遭受了从肉体到精神的无尽折磨,精神失常,丧失了劳动力,最后在寒冷的黑夜中死去在封建社会里,“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遭了强暴,便死掉这样人们便称其为节女烈女,甚至为她们立贞节牌坊;否则就会遭到人们的唾骂,祥林嫂二嫁就是不贞,就是伤风败俗,就是有罪,就应该受到社会唾骂祥林嫂的悲剧令我们心酸,1918年鲁迅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针对畸形的女性道德,鲁迅提出了“完全的平等”、“相互的关怀”、 “深切的爱”的新道德,也实践了这一道德,他在逝世前,想到的也是许广平的幸福,“忘了我,管自己的生活。

尚不,就是糊涂虫”这既是对圣贤礼教的反抗,也是自己思想的彻底解放三)反对改革的“惰性”妇女们在长时间的男权主义统治下,人性受到了扭曲,遵守社会加强于自己的所谓清规戒律,坚守贞节,固守物化她们安于命运,安于现状、自认为没有什么不妥,不能清醒的认识现实,抗拒改革,这种无视于人性要求的思想的文化沉积,已经成为“多数国民”的意思,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这种封建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沉积在人们的脑海里已形成习惯,在国民脑海里已根深蒂固,养成的反对改革的惰性鲁迅清楚地看到实行改革的艰巨性,要根除它谈何容易!“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他向人们发出一个信号:妇女解放已迫在眉睫二、鲁迅指明的妇女解放的出路鲁迅先生不但从人性方面出发,指出封建社会里妇女悲惨命运,更是从现实出发,阐明了妇女解放的途径鲁迅先生是不赞同用流血的方式去争取妇女解放的他向来反对无谓的牺牲,而是提倡一种韧性的战斗精神因为“战斗不算好事情,我们也不能责成人人都是战士,那么平和的方法也就见得可贵了……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他的许多作品都在唤醒妇女们起来自觉反抗,推翻封建社会,把妇女解放运动融入社会革命大潮中,使妇女获得彻底的解放。

一)妇女解放必须大胆地“走出去”,争取人格独立追求个性解放就是妇女本身要觉醒,要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争取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争取做人的权利,摆脱任人摆布的命运如果妇女自身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在一种不合理的悲惨命运中,那么就根本不会感到自己被压迫,反抗就更不用说了,《伤逝》中的子君正是意识到自身的命运受到别人的摆布,于是起来反抗,并大胆地“走出去”,“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10]在那个封建统治极为严酷的时代,子君鸣出了这样的呼声无疑是破石天惊的,这是女性争取婚姻自主行为的人性觉醒的标志,是妇女寻求解放迈出的第一步子君虽然是追求个性解放的牺牲品,然而,她毕竟从封建桎梏吕冲了出来,她与封建道德礼教毅然决裂的呼声将会成为时代的强音,尽管结局是失败的,但她确实是走出去过只有妇女自身觉醒,妇女解放才有可能实现二)妇女解放必须争取经济独立权没有经济独立,妇女解放就如同空中楼阁,迟早要倒塌,个人反抗式的出走并非妇女解放的真正出路五四运动”以后,有很多妇女为追求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纷纷走出家庭在社会上服务,到了社会上又成为给大家开玩笑,发议论的新资料这是因为她们虽然到了社会上,还是靠着别人的“养”,就得听别人的唠叨,甚而至于侮辱。

殊不知在家庭外还有一个更可怕的社会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所问的:娜拉走后怎样?“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妇女要怎样才能摆脱困境呢?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道理其实很简单,娜拉如果没有经济支柱,出走之后又将如何生活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地说吧,就是经济,是最紧要的了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了经济,妇女才摆脱靠人养的窘态,有了经济,妇女才能解决基本生存问题,有了经济,妇女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我们不妨参照一下鲁迅的小说《伤逝》《伤逝》中的主人公子君为追求修改解放,婚姻自由,从旧家庭出走,走进了小家庭,她不管小家庭以外的广大的社会生活,她的勇气和义无反顾完全是因为对涓生的爱,她追求爱并不了解爱,这样的爱能长久吗?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意义,没有经济基础,爱情只是美丽的泡沫个性解放的思想是无法抵抗社会压迫的,只有个性独立,经济独立才有珍爱的权利因此子君最终不得不回到封建家庭,最后无声的死去盲目出走,终究会失败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深刻地指出:脱离现实的经济斗争,妇女的个性解放,只能是说狂和做梦鲁迅先生认为经济权的获得对妇女解放来说最紧要的了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正所谓只有经济上的独立才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