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顶精文《佥Ht耍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 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 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 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 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 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一) 经方派的开刁成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 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 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二) 《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 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 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 长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 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病种《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有痉、 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番、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虛劳.肺疹、肺痈、 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 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 血、呕吐、哆、下利等。
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 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⑪卓顶精文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说明在《金匮要略》之 后,随着中 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宪整.系统,治疗更加兵体和具有针对性 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 “病”,如各种癌症. 肥胖. 痴呆等2. 方药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在仲景方影响下, 方剂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后世组合之新方,多仿前世经验,出现极多组成合理、 法度严明.主治明确.结构规范之传世良方,以原方结构基本思路为基础,衍化 出较多类新•方,如桂枝汤类.麻黄汤类,有一方而衍化为几十方者从原方中裁 出部分药物,别为新方者,如从芍归胶艾汤中别出之四物汤,从肾气丸中别出之 六味地黄丸等,独具经法在药物配伍方面,受仲景方用“对药”的影响,后世 医家对“对药”的使用,创立了许多新的经验《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方药在 现今中医内科学的治疗 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3. 《金匮要略》所确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仍是现今中医内科学的核心《金匮要略》所确立的整体观,阴阳五行,辨证施治的理论仍是现今中医内 科学的基石,其所采用的脏腑经络以及八纲辨证方法仍是现今中医内科学最基本 和重要的辨证方法,其所确定的治未病、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及脏腑补泻的基本 治则,仍是现今中 医内科的基本治则,其方药组成理论更为后世之楷模。
4. 与现今中医内科学的比较现今中医内科学是经过千年历代中医学家的不断充实、完善,理论上不断创 新,方法上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形成的较之《金匮要略》的内科学有较大的进步, 这一点不容置疑,在此不赘述但通过比较较之《金匮要略》仍有一些不足之处1)病概念的淡化与西化《金匮要略》足以辨病为纲,辨证为目,病证结合,重点在辨病上现今中医内科学也通过脏腑分病证治,但其病的概念淡化、形式化辨病对辨证论治没 有多少约束力,病概念淡化的另一个标志是用西医的病直接应用用西医的理论 认识的病,遵循西医病的过程,而用西医理论认识的病,中 医病的过程性就模糊 了,失去了过程的中医的“病”就只有“证”可利用,没有了其完整性而本质的 规律2) 症的泛化与忽视症包括症状和体征,是中医学用来诊断疾病,辨证施治的依据《金匿要略》 以脉症为核心组成了诊治疾病的体系,随着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医学手段的不断 改进和发现,先进的科学仪器用于临床,这为中 医的证更小.更深.更兵体提供 了可能如化验指标,G光,TC, \IY等所收集的 “证”进入到中医诊治体系中 这是科学进步的必然结果,中医学不能回避,但这些 “证”,中医并不能拿来就 用,必须用中 医的理论进行分析归类,这就是中 医症的泛化。
同时临床上存在着 过于依赖这些症的现象,相比之下对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的忽视,尤其切脉的忽 视,现临床医生已很难从脉上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使中医脉症结合诊病成 为形式,忽视了中医传统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很多信息,也失去了许多中医辨病辨 证的客观依据,从而影响了中医辨病辨证的质量3) 治疗的规范化.粗糙化中医治疗的规范化,可重复性历来是中医治疗追求的目标,也是西医学常常 攻击中医的地方从《金匮要略》方来看,其方己经重复了千年,方药有固定的 组成、严格的制作.灵活的加减明确的适应证以及详细的使用.副作用.调护方 法等,有是证便用其方,效果肯定,可重复性不言而喻只是现在的方不对中医 概念的病证,可重复性当然不高可重复性,规范化首先应该在中医槪念病证的 平台上才有意义,因此提高中 医病证的诊断和认识水平,是提高中医规范化.可 重复性的前提和充分条件,也是唯一出路在西医逐步向个体化.综合化治疗方 向发展的同时,中医治疗却趋向简单化、粗糙化、单一化《金匮要略》中的治⑥卓顶精文疗往往综合各种方法,根据病的需要,或针或药,药又有不同制剂. 不同制作、 不同服法,而现今中医,针和药分家,药和医分家,药制作的统一化、机械化, 在这背景下,治疗不可避免的趋向粗糙化。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它有完整的中 医理、法. 方、药 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为历代中医学推崇,是中 医必读之书《金匮要略》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内科杂病的学术思想仍是当今中医内科 学的核,《和基石其发展电旻在对《伤寒杂病论》的继承和研究的基础上宪成的 今后《中医内科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和突破,也必将从研究和发掘《金 匿要略》等中医经典中汲取营养和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