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长调民歌申遗成功2010年07月25日星期日【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长调民歌申 遗成功蒙古长调民歌与木卡姆艺术入选第 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5 H在巴黎公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 质遗产代表作”(简称“非物质遗产”),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 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榜上有名 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我国首次与外国就同一非物质遗产联合 申报并得到通过的项目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 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包括“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叩合密 木卡姆”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 和地区,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 流的结晶,分布于古代“丝绸之路”东段地区的维吾尔木卡姆记录和印 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因此“中国新疆维 吾尔木卡姆艺术”被人们赞誉为“华夏瑰宝”、“丝路明珠蔦“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 就已经存在了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和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 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 志性展示。
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国的内蒙古 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为了更好地 共同保护好这一遗产,中国与蒙古国就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向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月决定启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 产代表作”项目,将具有重要价值的、濒危的并制定了 10年完备拯救 计划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列入"非物质遗产”名录,从而更好地保 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2001年,该组织公布了包括中国“昆曲艺术” 在内的第一批19项“非物质遗产”;2003年,该组织又公布了包括中 国“古琴艺术”在内的第二批28项“非物质遗产”本次公布的“非物质 遗产”共有来自世界数十个国家的43个项目门月25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代表马燕生(左)和 蒙古驻法大使阿勒坦格列尔(右)一起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 浦晃一郎手中接过“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证书中国、蒙古将对“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保护中国文化部长孙家正2 8 H向记者表示:中国和蒙古国共同将 “蒙古族长调民歌”成功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未 来的10年里,两国将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协 调采取保护措施,把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2 8 口在京向中国文化部 长孙家正颁发中国入选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日 的证书两个项目分别是冲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坏T蒙古族长调 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国第一次与外国联合,就同一非物质文 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项目据介绍,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长调民 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 史,是蒙古民族生产&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蒙古族长调民歌 也是…种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 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孙家正指出,尽管中国和蒙古国根据本国实际,对其进行了力所能及的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调民歌整体衰微的趋势并没有得 到根本的遏制对长调民歌所采取的局部、分割或零散的保护方式远 远不能应对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与冲击中国方面提出了与蒙古国联署名>呛札布 Hijab, a well-tnown Horvgol vocilfst合,共同将蒙古族长调民歌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 质遗产代表作”蒙古国政府积极回应了中国方面 的建议中蒙两国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就联合 申报事宜,进行了多次不同层次的沟通、协商、 考察以及联合文本的制作等一系列工作,终于在 联合国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繁重而紧张的申报工作。
孙家正表示,今后两国将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田野调查、研究、蒙古族长调■…李世相、保护方法、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密切和有效的联合行动这对于增 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特 别是对于蒙古族长调民歌进行更好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民歌的发展轨迹柯沁夫谈蒙古长调一代歌王哈扎布谈长调,不能不谈一代歌王哈扎布,这在业界已成不争的事实1922年,哈扎布岀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自幼就显 露出过人的音乐天赋,12岁时,在旗里祭敖包之后的那达慕上,同 时得了赛马第一和歌唱第一,19岁时成了蒙古王爷的王府歌手内蒙古自治区著名音乐大师莫尔吉胡告诉记者,内蒙古自治区成 立后,在乌兰夫同志的亲自主持下,哈扎布参加了锡林郭勒盟文工团, 在莫尔吉胡老师帮助下,调入内蒙古歌舞团,成为国家一级演员1996年,我国著名诗人席慕蓉在拜访哈扎布后,为其演唱的蒙 古族长调而深深倾倒,曾写文如是赞美:他的歌声横过草原,天上的 云忘了移动,地上的风忘了呼吸;毡房里火炉旁的老人忽然间想起过 去的时光,草地上挤牛奶的少女忽然间忘记置身何处;所有的心,所 有灵魂都随着他的歌声在旷野里上下回旋飞翔,久久不肯回来……对于长调,除了一代歌王哈扎布之外,在国际国内颇具影响力的 还有很多。
内蒙古自治区著名音乐人柯沁夫认为,草原长调民歌,作 为一种歌唱艺术早在18-20世纪初就开始呈现出高度发展的繁荣草 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几乎没有不唱或不会唱长调的他说,好的优秀 歌手会受到尊重和礼遇,著名歌手会受到特别的尊重和礼遇其中, 著名歌手达木汀有幸于20世纪30年代录下一首《圣主成吉思汗颂》, 其高音假声——舒日亥,能轻松自如唱出常人难以想象的高音当代 歌王哈扎布《小黄马》的高音区演唱亦令人拍案叫绝——1955年,"长调歌王”宝音德力格尔以一曲《辽阔的草原》在 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夺得金牌,倾倒世界级音乐大师与各国青年评委 之一、著名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称其是"罕见稀有的民音女咼音——继之,蒙古国女高音长调歌唱家诺口布班孜德连续两次在亚 洲和世界比赛中夺得桂冠,获得亚洲歌王”称号这表明,蒙古族长 调牧歌已经达到了很高层次,是可以同意大利美声唱法争芳斗艳的一 种声乐艺术柯沁夫认为,高度的艺术性必须有高度的科学性相伴一代歌王 哈扎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以“草原抒情男高音”而蜚声于国内外 70年代末,年近古稀的鄂尔多斯长调民间歌手扎木苏震惊了北京舞 台,在音乐理论界、声乐界、教育界引起轰动和惊叹。
许多专家高兴 地称赞为“草原美声唱法”,他被请到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 学院讲学著名声乐大师沈湘亲临现场聆听他的演唱90年代初, 80多岁的扎木苏歌喉依旧,充分显示出坚实而科学的歌唱功底这 充分说明,长调演唱艺术不仅有它独特美学本质及其风格,而且具有 独特而科学的歌唱技术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体验这 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 一”,而美学家则称之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这种情景 交融、法乎自然、天人合-的独特意境和神韵,在人类进入大工业时 代,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更为突出显示出蒙古族长调 民歌高度的美学价值据了解,蒙古族复音音乐潮林哆,只要有一人领唱长调旋律,三 五个人以持续低音潮尔,就会产生庄严肃穆、声势浩大、辉煌壮丽的 气势;而一首马头琴民间独奏曲《走马》,就会有排山倒海之气概 二者均能使人产生一种雄浑壮美的崇高体验长调牧歌的典范之作《辽阔的草原》,音乐语言、曲式结构都是简洁精练的,全曲只上下 两个对偶乐句旋律,但却热情奔放,达到形象和意境、人和自然的完 美统一,同样给人以辽阔、豪放的阳刚之美。
古老的宴歌《六十个美》, 仅在一首单乐段淳朴的歌曲中就唱出六十个美的事物歌中列举了草 原土地、生命青春、牛羊骏马、候鸟鸿雁、阳光云霭、明月繁星、山 的景色、海的风光、怒放的鲜花、清澈的流水、弹拨的琴弦、瞭亮的 歌声、父母的恩情、弟兄的情义、长者的训导、天下的太平……这首 歌简直是一本绝妙的思想品德和美育的教科书,美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是不言而喻的我区著名音乐人柯沁夫认为,正因如此,蒙古族音乐愈来愈受到 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并以惊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各民族音乐学子、 专家走进草原,走近蒙古族辛沪光、杜兆植、吕宏久、那日松等, 许多著名音乐家就是这样,他们学会了蒙文蒙语,其至起了蒙古人的 名字,找到蒙古族生活伴侣,吃着蒙古奶食……全身心地融入蒙古族 音乐文化乃至蒙古民族之中,把美丽青春、毕生精力、才智都无私地 奉献给草原,奉献给蒙古族音乐事业长调民歌的历史渊源“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 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产生于我国南北朝时期脍炙人口的敕勒歌,高 度形象地勾勒出北方草原的壮丽图画,在被这首诗中描绘的美景陶醉 之时,我们自然会联想起这“穹庐”之中与诗相伴的“歌”来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渊源是什么?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 任李世相是我区第一位出版蒙古族长调专著的研究人员。
对于长调民 歌的历史渊源,李世相认为,从目前掌握的史料及蒙古学研究成果来 看,蒙古族音乐发展史可以宏观角度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即山 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 期李世相告诉记者,公元7世纪前,蒙古人祖先一直在大兴安岭山 脉与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息,生产方式以狩猎为主在漫长的生活岁月 里,蒙古人创造了自己富有狩猎特色的音乐文化,如狩猎歌舞、萨满 教歌舞等一般来讲,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以短调为代表,民歌具有 结构短小、音调简洁、节奏明了、词多腔少等特点整体音乐风格具 有叙述性与歌舞性,抒情性较弱,这也是原始时期人类音乐艺术的共 同特征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到,一些明显带有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特征 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追猎斗智歌》、《白海青舞》公元7世纪起,生活在我国东北部额尔古纳河沿岸以狩猎为生的 蒙古族,开始走出山林逐渐西迁踏上了蒙古高原,在形成游牧生产方 式的同时逐步强盛起来公元1206年,蒙古族伟大的历史人物成吉 思汗统一北方草原蒙古各部之时,宣告了蒙古民族正式登上北方草原 的历史舞台,顺历史潮流自然成为北方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族 在接过北方草原文化的接力棒后,以自己的方式为其注入了新鲜血 液,增添了新的动力,使北方草原音乐文化迅猛发展。
伴随着狩猎生 产方式向游牧生产方式的转变,音乐风格也发生了从短调民歌向长调 民歌风格上的演变,形成了蒙古族音乐史上的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 期丨李世相认为,草原游牧时期的音乐文化现象是极其复杂的,从音 乐形态学角度上看,此时期既保留发展了狩猎时期的短调音乐风格, 又逐步创新形成了长调音乐风格就长调民歌本身而言,此时期也经 历了一个漫长的由简至繁、由低至高的继承发展过程因此,从公元 7世纪至公元17世纪的千年历史中,蒙古族民歌发展的总趋势可概 括为:以短调民歌为基础,以长调民歌为创新,长调民歌逐渐占主导 地位的时期,也是蒙古族整体音乐文化风格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李世相介绍说,大约自公元18世纪(清朝中后期)起,随着历史 变革及发展,北方草原与中原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各民族间的融 合交流步伐加快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也渗透到部分北方 草原,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短调叙事歌、长篇 说唱歌曲等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蒙古族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 期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可概括为:短调民歌重获新生快速发展, 长调民歌保持特色更加成熟长调情感内向抒情蒙古族的长调,对北方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