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及赏析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8KB
约12页
文档ID:231411599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及赏析_第1页
1/12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及赏析《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选 自《栾城集》卷二十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上枢密 韩太尉书》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 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 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chen) 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 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 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 (xian)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辙生十有(y6u)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 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 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 其志气恐遂汩没(ghmb),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 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song)> 华(hua)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 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廩、府库、城池、苑囿(ybu) 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 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 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四夷之所惮(dan)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shQo)公,出 则方叔、召(shQo)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 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 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 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 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 矣!【注释】执事:侍从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文章是由气形成的,然而文章不能靠学来达到好,气质却可 以靠加强修养得到它养:培养浩然之气:正大刚直的气质宽厚宏博: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充满称:相称,符合周览:饱览豪俊交游:豪杰来往疏荡:洒脱而不拘束奇气:奇特的气概岂尝:难道,曾经气充乎其中:精神气质充满在他们的胸中而溢乎其貌:洋溢在他们的外表动乎其言:反映在他们的言辞里而见乎其文: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游:交往乡党:乡里自广:扩大自己的视野陈迹:陈旧的东西以:用来治:研习遂汩没:因而埋没决然舍去:毅然离开。

求:探求奇闻壮观:奇异的事物和宏伟的景象广大:广阔恣观:尽情观赏高:高峻顾:看到奔流:奔腾流泻慨然想见:感慨的想到仰观:瞻仰壮:壮丽仓廩:粮仓苑囿:猎苑富:富丽大:广大巨丽:极其美好宏辩:宏伟善辩秀伟:秀美魁梧聚:聚集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凭借才能谋略天 下第一全国人依靠他可以无忧无虑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四方夷人害怕你才不敢作乱而:可是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没有立下大志,即使学得多 又有什么用大:浩大深:深远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却还是因为没有见到太尉(感 到遗憾)观:看到光耀:风米闻一言以自壮:听到你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尽:看尽大观:雄伟景象通习吏事:通晓官吏的事务向:先前斗升之禄:微薄的俸禄赐归待选:等待朝廷的选拔优游:从容闲暇益治:更加研究且学为政:并且学习治理政务苟:如果辱教之:屈尊教导我幸:幸运译文】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 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 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 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 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 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 羁,颇有奇伟之气。

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 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 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 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 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 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 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 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 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 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 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 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 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 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 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 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 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 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 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苏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 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 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

所以希 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 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 憾了苏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 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 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 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 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 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写作背景及主题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 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 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 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关于本文的主题,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苏辙想通过这封书信拜 见韩太尉苏家并非世族大家,苏氏父子三人出蜀进京,虽 然兄弟二人同科进士,一时荣耀无比,但在朝中却是人不生 地不熟,无人提携扶帮,日后的路也并不好走何况宋时进 士已是多如牛毛,虽然苏轼在礼部的考试中一鸣惊人,但苏 辙却仍是籍籍无名当时文有欧阳修,武有韩琦,能获得两 人的支持和帮助是苏轼兄弟在政坛站稳脚的基础苏轼已经 因为一篇文章让欧阳修赞不绝口,收为弟子,苏辙就只能韩 琦这方面打开通口了。

时韩琦任枢密使,可谓位尊权重苏 辙想通过这封信来打动韩琦,从而得到他的接见和赏识有的解释说,原来,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辙 与其兄苏轼试礼部中第,后又参加制科考试,因直言时政得 失,得罪当道,故被列为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他嫌位卑 官小,辞职不去由此才写这篇文章讨好韩琦,希望获得上 位这是非常荒谬的!苏辙与苏轼参加制科考试是在1061 年,是在守完母丧再返回汴京后,此时的苏辙已经二十二岁, 而并非文中所写的“辙生十有九年”,苏辙写这封信明确无误 的是在高中进士后中进士虽然荣耀,但是只是进入仕途的初始,日后的 路还长得很进士的名次也不能决定日后成就的高低,要取 得朝廷的重视,就必须有得力的人推荐,这样,新科进士逐 一拜见朝中显要,展示才华,而朝中显要也是十分愿意与这 些新科进士结交,提携后进这本是惯例,不足为奇某些 人认为苏辙这是刻意奉承讨好韩琦,却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 腹!苏辙写此文的主要目的并非与韩琦讨论怎么“作文”, 因为韩琦不是欧阳修,韩琦不是文人,也不热衷于“作文” 苏辙此文的目的只是兜售自己的作文观点“文气说”,以充分 展示自己的“作丈才华文气说”属于纯粹的原创性观点, 在当时也算是颇为独树一帜的,读之自然令人耳目一新,想 必韩琦读了立即就把这封信从无数的拜谒信件中挑出,对这 个年仅十九的少年刮目相看。

苏辙兜售自己的目的也就完成 To至于其中某些对韩琦赞美的话,也并不为过,韩琦屹 立四朝,确实为国之柱石,苏辙作为一个刚刚考上进士的后 辈,自然对之仰之弥高何况,即使一般的后辈对长辈写信, 也会写些恭敬赞美的话,让他开怀吧苏辙此文本来就是为了 展示自己的才华,以获得韩琦的提携如果不写赞美的话, 难道还写骂人的话不成【赏析】此文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选自《栾城集》卷 二十二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 大权)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 所以称韩琦为太尉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 的接见一个是刚刚考取进士的青年,一个是掌管全国军权 的大官,怎么开口下笔呢首先是称谓问题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 尉执事”执事”,左右的人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正文分为四段第一段,先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明确提出:“以 为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气”的表现气,指人的修养、 气质、精神力量接着提出总领全文的“养气说气可以养 而致,,:“气”,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在具体阐述“养气” 说的时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说明一是孟子的“我善养吾 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即博大刚正之气。

作者认为,孟子 的文章,内容宽厚宏博,并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 “气”的大小相称这实际上强调的是内在修养问题二是司 马迁作者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知多见广,所以他的文章 风格疏放潇洒,跌宕多姿,颇有奇气这实际上是强调外在 阅历问题最后,作者总结道,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 都不是学岀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这段论述 很周严第二段,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作 者有前后不同的两种学习经历第一种是交游不广、见闻不 博,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第二种是“求天下奇闻壮观, 以知天地之广大”作者在谈到第二种学习经历时,列举了四 个事实:一是经过秦汉故都,尽情观赏;二是眺望黄河,想 像着古时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饱览一切,知道了天 地的广阔、美丽;四是谒见了欧阳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 汇集在这里归纳起来,实际上是游览天下名山大川,广交 天下的文人学士而这两样,实际上说的都是外在的阅历, 可见,苏辙是更重视外在的阅历的写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韩琦接见,文章至此,却还只字 未提第三段:由上文欧阳公,自然引出韩琦这一段主要 是颂扬韩琦表明欲见之意才略冠天下”,才能谋略位居 天下第一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是说韩琦 在内政方面有如周、召二公之贤,在领兵方面就像方叔、召 虎那样能干。

不志其大”:志,有志于这段最后“故愿得观 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 者矣”,明确求见之意第四段,再次自明志气,再次表明求见之意益治”: 进一步钻研且学为政”,并且学习治理政事辱教”,屈 尊指教这一段特别申明入京师“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可见 其志向宏大最后对此文谈几点意见:1. “养气说”有值得借鉴处作者在论述气可以养而 致”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客观阅历的重要,这实际上是强调了 生活体验对一个作家的重要作用今天看来,这个观点也是 正确的但文中所说“文不可以学而能”的观点,是有片面性的同“气可以养而致^也相矛盾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 史》中,对这句话也有微词他说:“……子由上不能如子瞻 之入化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