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与徐国有关的考古发现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7.07KB
约7页
文档ID:231152426
与徐国有关的考古发现_第1页
1/7

与徐国有关的考古发现(一)-徐国走进人们视野2007年1月6日,在靖安县水口乡李洲坳,儿名盗墓贼惊醒了埋藏 7 2500多年的东周古墓墓葬的罕见形式以及其出土的47具棺木, 震惊了全国考古界其发掘过程和创造的多项国内第一,吸引了国内 外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千年徐国古墓抢救性挖掘高 票入选“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o李洲坳墓葬考古队领队、江四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徐长青告 诉记者,靖安李洲坳墓葬年代的确定问题,从竖穴、土坑、带墓道、 使用白膏泥包裹棺木等特点,属于典型的楚墓风格,李洲坳东周墓葬 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说明了该墓葬属于越人楚墓,这是江西境内目 前发掘的最大的楚墓此前也发掘过几座楚墓,但规模仅是几个平方 米从考古学层面分析,李洲坳墓葬出土文物与贵溪崖墓出土的同类 器物基本一致;与湖南地区越人墓葬的随葬品组合也相似,反映了南 方越人集团所具有的特殊文化现象;同时,从墓葬结构,漆器文物的 某些特点分析,又具有某些早期楚文化的因素因此,李洲坳东周墓 葬所代表的是一支具有深厚越文化因素,又受到某些楚文化风格影响 的新型青铜文化它也反映了在春秋时期,在赣西北地区可能还存在 过一支具有高度青铜文明成果的大型政治集团。

徐长青激动地说,这 是最值得我省骄傲的一个考古发现早在1979年,距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群1500米处,李家村 的农民在修机耕道时,曾挖出春秋时期徐国青铜器3件,其中包括刻 有铭文的水器盥盘一件,刻有铭文的卢盘(即炉盘)一件,以及素面无 铭文、类似现在炭箕的文物一件在这些青铜器上发现刻有关于徐国 徐王的铭文徐长青称,东周时期南方越人有百余族目前探明,2500年前, 江西境内只有干越人、扬越人那么,棺木内躺的是干越人还是扬越 人,或者是其他越族人?徐长青说,徐国在西周时为东夷集团中最大 的国家,《韩非子》说它地域五百里《诗经•大雅•常武》篇说“率 彼淮浦,省此徐土”徐国疆域最大时包括整个苏北、皖中、鲁南、 赣西北等江淮广大地区据史书记载,夏禹时,伯益因辅佐治水有功, 其子若木被封于徐(今安徽泗县一带)建立徐国至徐偃王嬴诞时,徐 国四周有32个小国家向他朝贡徐偃王被周穆王打败后,在彭城(今 江苏徐州市)一带的山中隐居下来,其子孙继续管理徐国公元前512 年,徐国被吴国灭掉,前后历经四十四代国君,而江西一带很可能是 徐国被灭后最后的家园长期被忽视的徐国就这样再次走进了现代人的视野.(二)-发现夏布织布绝技中国古人在纺织方面的高超技能是众所周知的,但在靖安李洲坳墓葬 之前,人们没有想到古人在两千多年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李洲坳墓葬考古队领队、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徐长青介绍说,在 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在几名青年女子衣服的局部,可以清晰地 看见残留的朱砂印纹在那个时代,朱砂是一种高级染料,只有身份 高贵的人才能穿着这样的服装这些纺织品不仅色彩艳丽,而且完整 保留了原有的图案有奔跑的狗,有弓箭,它们穿越时空,向我们展 现着2500年前人们狩猎的景象但是,这些曾经非常精美的服饰和 淤泥混在一起,两千多年的自然变化使得它们紧紧地附着在尸骨上, 难以分离所有织物都变得很脆弱,一点不慎的触碰,就会化为粉末 因此,考古工作者们将尸骨与紧紧附着在上面的织物进行剥离,再小 心翼翼地将尸骨取出完整取出的织物,还需要浸泡在水里,一遍遍 地清洗、换水当纱布完好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时,大家都为古人高超 的纺织技艺而折服通过光谱测试,发现有的纺织品每平方厘米所用 的经线竟达到了 280多根,每根线的直径只有零点一毫米,密度之高 十分罕见在考古发掘史上,西汉的马王堆汉墓曾岀土过一件只有48克重的丝 绸织物,但它的经线密度才达到一百多根而它的年代比靖安的这些 纺织品还要晚四五百年时间市此可见,早在2500年前,徐国的纺 织技术就已经达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高度。

靖安从古到今都有种麻养 蚕的传统离靖安200公里外的麻田村,是著名的夏布之乡,几乎家 家户户都还在用最原始的方法织布这些木织机上的小零件,就和靖 安古墓里的纺织工具十分相似但是,现代人织出的夏布质地却显得 有些粗糙那么,是否有一些绝技在岁月的流逝中己经失传?对于这 个问题,徐长青表示,目前首都博物馆丝织品保护中心王亚蓉教授正 带领相关研究人员,对靖安李洲坳墓葬中出土的纺织品和中国的传统 织布技术进行专题研究三)-“一坑多棺”创全国第一靖安县水口乡李洲坳2500多年前的东周徐国古墓罕见的“一坑多棺” 墓葬形式,震惊了全国考古界其发掘过程和创造的多项国内第一, 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考以及新闻界的眼球截止目前,共清理完出土 47具棺木,出土各类文物650余件 其中竹木器144件,漆器12件,玉器13件,青铜器30件,原始青 瓷器7件,金器1件,金属器5件,以及纺织品300余件此外,还 出土了一批人类遗骸标本从出土文物分析,许多具有很高的历史价 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文物大致可以归类为:金质饰物1件圆形金质饰物,直 径达30厘米,表面用鑒刻技法装饰出三圈龙形纹饰;外围环以双层 陶制装饰品,其上刻有精美的云雷纹饰。

这组器物造型独特,工艺考 究,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期体量最大、装饰最为繁复的金器竹器,竹器品种有竹笥、竹席、竹扇、竹勺等便面(竹扇),长 37厘米,用精细的竹幾编成,保存完好,为我国出土最早最完整的 扇类实物证据,堪称中华第一扇竹席,发现并成功取出3床竹席, 长约180、宽约80厘米织法讲究,保存相当完好竹笥,出土有 方形和圆形有的四周衬以丝织物,有的四角包裹了金属附饰圆形 竹笥,用0.4毫米的竹丝编织成,制作极其精巧,美仑美奂漆器,漆器品种有漆勺、漆盒、彩绘漆剑、漆盘等漆勺,扁腹、 曲柄造型奇特,数量较多长约40厘米异形漆盒,长17厘米, 高6厘米保存完好,造型奇特,表面装饰规整的凹凸弦纹,糅黑漆; 在黑漆表面刻划有极其精细的刻饰线纹,刻饰线纹等距,间距1毫米, 深浅如一在中间的凹形方框内还镶嵌有极其精巧的箭旅状饰物堪 称糅漆制品的精品佳作彩绘木剑,长约50厘米,保存完好通体 饰彩,鲜艳夺目木器,木器品种有纺织用具、木盒、木梳等青铜器和原始青瓷器,青铜器出土多件造型简单,没有装饰纹 样,属越系青铜器的制作风格;原始青瓷器制作较精美,既有越系青 瓷的造型特点,其瓷胎、釉色有具有强烈的本地文化特色。

四)一“22名女性集体裸殓” 据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介绍,47具棺木中,有22具发现有人类 遗骸主要包括人体骨骼和脑髓组织,12具骨骼中发现有绿色的结 晶体死者多数为侧身屈肢,少数仰身直肢一些头骨上保存了十分 完美的秀发,和清晰的发髻以及捆扎头发的发带从目前只发现四个 棺内有服饰的情况分析,入殓时,多数死者未穿戴服饰,只是使用纺 织品匹料或者竹席包裹尸身,一些死者身上佩戴有精美的小件玉饰随葬器物主要放置在死者脚下的竹笥之中主要随葬品有小型手工加 工工具,如刀、肖I」、凿等,以及木质纺织工具绕线框、梭、打纬刀、 陶纺轮、漆勺等少数随葬原始青瓷器、青铜鼎等李洲坳墓葬考古队领队、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徐长青告诉记 者,古墓中“22名女性集体裸殓”是整个抢救性挖掘中最吸引眼球 的发现之一承担人类遗骸相关研究工作的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 心认定,古墓中能够检测的个体都是女性,年龄在15-25岁之间部 分专家一种完全不同的推测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用纺织工具作为 陪葬品说明这些女性很有可能在生前从事与纺织相关的职业,所以地 位不高如果这些女子是纺织女工,那么墓主人可能就不是徐国的大 贵族,而是为国君负责纺织工作的官员了,从墓主人陪葬品不多可见 一斑。

也就是说,这个古墓可能不是独立的墓葬,而只是一座大墓的 陪葬墓墓主人虽然地位比较高,但有可能也是殉葬而死的他的命 运并不比他的下属更好至于一些空着的棺床,也许是为墓主人的副 手或者妻子准备的,但他(她)在集体服毒前逃跑了在清理棺木的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在许多棺木中都有同类 型的香瓜籽最后总共出土了上白颗之多这些没有消化的瓜子似乎 告诉我们两种假设:一是这些人死在瓜果成熟的夏季,吃下了带有剧 毒的香瓜;二是这些人是在同一时间死去的,而且是在睡着了以后 编号为G25号的棺木内的人骨遗骸保存得最完整,而且姿势也非常奇 特其向右侧卧,左腿架在右腿上,右手顺势枕着头部,仿佛很舒适 的睡着了这样的动作显然不是自然死亡的状态,而是在下葬的时候 刻意摆放的另外,从东周墓葬棺木非常讲究的加工方法上看出,47具棺木都 是采用整段原木,从中间对分成两半做成的这显然不是在短时间内 能准备好的其中许多秘密只有历学家们去破解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