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及教学建议 郑桂华 剑男郑桂华,1969年生,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专家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审查委员,教育部“国培”——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授课教师,上海教育考试院语文学科专家组成员,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副主编199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著作:《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建构》《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听郑桂华老师讲课》《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必修》《高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必修》等剑男:郑老师好,很高兴你能接受我的访谈最近一段时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语文教育界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我们就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谈起吧核心素养是新近推出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关键词,你怎么看待这个热点?郑桂华:好的的确,“核心素养”是这次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词,我个人觉得它的价值还不像一般意义上的关键词比如一篇论文中的关键词可能有好几个,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关键的关键,也是整个课程标准内在逻辑的一个中心,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在逻辑和设想,它的课程意图、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构架以及对课堂教学实施的、甚至学习评价策略,都应该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来建构,因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可以说是未来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逻辑起点。
记得几年前,我和几位语文教育界的同行在聊天时,曾经谈到一种现象,这几年语文教育界似乎没有热点应该说,以前我们多是从否定的立场来看待热点——当然包括语文教育中的热点,因为它往往跟流行、跟风甚至起哄什么的连在一起,其实,学科研究热点现象也有它的积极意义拿国内语文教育发展经验来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语文教育热点持续不断,80年代中期开始的一批特级教师们带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热,90年代的人文教育讨论热,90年代中期的教育观念变革热,2000年前后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热,21世纪以后,主要是语文新课标热和部分地区的语文新教材热虽然每一次热点都有一些跟风的情况,但不可否认,从整体上看,这些热点引起的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问题的关注、对各类培训活动的参与,对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和专业意识的提高,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最近十年左右,语文教育领域就没有什么大的热点问题当然,从绝对的意义上看,也不能说一点热点也没有,比如翻转课堂啊、慕课啊、人工智能啊但是,这些话题对语文学科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都有限也许有人会说,没有大的热点是好事,这说明影响语文课程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已经解决,大规模的语文课程建设已经结束,语文教育的工作重心已经进入了平稳的课程实施阶段,因此,既然没有什么重要问题要讨论,大的热点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但是,我认为这种解释有明显的问题因为它与现实情况不符近二三十年来,虽然语文教育领域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但是,社会舆论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并不满意,甚至可以这样说,不仅不满意,有人还把教材、教学一直到考试的问题说得很严重也就是说,一方面,人们对语文教育领域的不满很多,而语文教育界内部则显得风平浪静,语文教育改革中长期没有热点问题可讨论,这就有点说不通了看来,对这种看上去“不太正常”现象的合理解释只有一种,那就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正在认真观察和思考、广泛聚集知识和能量,语文教育领域正在酝酿着一次大的突破,就像大战前的寂静一样而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进行课程标准的修订,也许就应了这样的一种趋势因此,它的确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讨论剑男:有热点,说明我们的语文教育还处于人们的持续关注中那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呢?它与以往提倡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有什么区别?它引领语文课程建设的意义又在哪里?郑桂华: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与这两个概念差不多的还有“以学生为本”“教书育人”等,这些说法的共同点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今天,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当然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这些概念之间有很大的共性、内涵上存在一定的联系,这种说法是成立的。
但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也是比较明显的其一,素质教育、人文教育这些概念都有明确的针对性,比如素质教育是针对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益严重的应试教育偏向而言的,人文教育是针对日益强势的科学教育、知识中心等教育偏差而言的,“以学生为本”是针对过去普遍存在的教师中心而言的当这些口号的对立面或“假想敌”不存在了、或者说这些“假想敌”仅仅是一些语文教育中的表面现象,而这些现象的背后另有深层原因时,这些概念或口号的价值就不大了就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来说吧,其实,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整个教育界,并没有什么人反对素质教育啊,也没有人提倡应试教育啊,可我们的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最终的教育和学习行为呢,则不自觉地慢慢偏向了应试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当人们不知道应试教育的坏处和素质教育的好处的时候,我们去大力反对应试教育、去宣传素质教育,才有实际的意义相反,全社会都知道素质教育的好处,而结果却一起努力朝着应试而去,此時再空泛地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了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为纠正哪一种错误观念而提出来的,它是在分析语文学科内在特点、以及对它所承担的独特的教育功能的认识上提出的。
也就是说,它基于语文学科自身的逻辑,而基于这种立场设计语文课程,才有可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推动语文课程按照语文学科教育的内在规律运行第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概念所属的话语方式不同简单来说,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中常用的大众话语,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则是语文学科教育领域中的专业话语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大众话语呢?就是几乎人人都懂、都能说,用它可以描述几乎所有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问题,但是它又不专门指向哪一行业哪一类具体问题因此,大众话语比较难以与某个行业内部的组织、功能、内容等产生关联,因而对推动行业问题的解决起不了直接的作用比如我们对某个地方的交通现状不满,有的人抱怨车太多、交通混乱,文明素质差,还有人抱怨体制,这些说法就属于大众话语,大众话语看上去很正确,但却没有直接的针对性,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不大,而从保有量控制、路权分配、交通规则等角度谈交通问题,用的是专业话语,从这些入手讨论,对解决交通问题才可能会有作用同样的道理,以前我们用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去讨论语文问题,也存在这个问题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既不是语文学科专有的功能,甚至也不是学校教育专有的职责,这是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职责,比如青少年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性格养成方面的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恋爱婚姻观甚至人生观方面的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媒体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要比学校教育大得多。
用素质教育、人文教育,谈到现在学生身上存在的某些问题,大家都会去批评学校教育,而很少反思家庭教育的缺失,反思媒体环境的影响这就是用大众话语描述专业问题、解决专业问题有局限的一个生动例子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则明显具有语文教育学科的专业话语的特点用这个概念描述语文学科,可使与语文教育有关的概念界定明确、学习内容具体、教育功能清晰比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词,其内涵都是有所指、且功能十分明确的其中,“语文学科”之意强调了学科的特殊价值,有利于将语文学科定位从以往过于泛化的育人目标中区分出来;“核心”之意强调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价值特点,提醒我们在内容选择上要分清枝蔓、学习设计要抓住重点;“素养”之意强调了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未来语文素养的发展,而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活动设计以及学习评估都应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长期目标,不应过于急功近利由此可以推出,如果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去建设语文课程内容、指导语文教学的实施,至少从学理上可以论证,它是一种改善当前语文教育困境的可行路径剑男:郑老师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和以往的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区别梳理得很清晰课程标准同时提到,要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郑老师能讲讲怎么理解“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它与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吗?郑桂华:我们知道,无论一种什么样的课程理念,最后都要去实施,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否则,它的积极意义不仅体现不出来,甚至还会背离课程设置的初衷。
从历史经验来看,很多特征鲜明的课程理念的确与一定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存在内在一致性比如知识中心课程理念与讲授式教学模式、民主课程理念与对话式教学模式,综合课程理念与探究式教学模式,生活教育理念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等以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的课程理念,理论上也应该有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最近推出的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稿,把它预设为“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虽然没有用教学模式这样的名称,但是从课程标准赋予它的功能来看,它应该对教学有相对的规范和指导性,因而可以被认为是课程标准所推荐的教学模式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句短语从构成来说有两部分,中心词是“语言实践活动”新課标为什么强调语言实践活动?这要从语文学习方式的演变说起大家知道,语文学习的习得性很强,尤其是语文素养中的语感积累,一定要靠长年累月的交流、阅读以及表达,才能慢慢见出成效,这已经是一种常识就算过去中国的私塾学习,学生虽然也会按老师布置的计划读书和作文,但他们的读书内容、进度、老师的点拨,大多是个性化的,而且学生用于读书、作文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例有限,因此,可以认为,传统的语文学习大多是一种自然状态下或者是在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中的习得。
但是,现代学校教学制下的语文学习环境,则是一种人为设计出来、独立于现实生活之外的班级学习的课堂或教室,其主要学习材料是容量有限的语文教科书,它的学习内容严格按照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单元、不同文体划分,它的教学组织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平均学习效率,它的评价方式也把是否能降低大规模组织成本列为重要内容这种脱离自然生活环境的语文学习很容易出现“五化”倾向,即学习环境抽象化、学习内容知识化、学习过程碎片化、学习方式讲授化,学习目的应试化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语文学习脱离语言生活实际的问题渐渐引起了国内语文教育界的关注,并先后出现过不少主张,如“大语文”“生活语文”“生命语文”以及“真实写作”等一些有探索精神的教师还把这些理念付诸实践,如摆脱应试目的的束缚,以读书活动代替课堂教学;还有的试图冲破课堂教学的藩篱,带学生走出课堂直接参与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学习读书做人从局部来说,这些教师的勇气十分可贵,他们的努力当然也都富有成效不过,因为与现有的课程计划、学校机制兼容性不高,这些做法难以大面积推广和持续开展不少人把它归咎于教育管理体制,其实真相不全是这样因为以课堂为主要学习环境的现代学校教育制,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它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整体效益和基本的教育公平,尽管它要付出压缩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学习情境远离生活等许多代价,但要语文学习完全回归到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并不现实。
现在的问题是:语文学习既不能离开学校和课堂教室的环境,不可能完全回归于真实的语言生活中去,又要摆脱非常态语言实践环境的局限性两者的平衡点就是,既要承认现代学校制度和课堂教学环境的合理性,又要有所作为,通过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学组织优化,赋予课堂语文学习活动以一定的“真实性”,按照这种观念,语文学习既要有情境的真实性、内容的综合性、容易与学生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服务于交流目的等特点,同时,又应该具有课程性和便于课堂教学组织这应该就是“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含义剑男:语文学习既要有情境的真实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性等特点,又要具有语文的课程性质,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这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