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人一能之我百之甘肃省定西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高举旗帜科学发展——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 告(16))——甘肃省定西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甘肃省定西市调研组《人民日报》(XX年12月4日08版)编者按:甘肃省定西市弘扬“领导苦抓 部门苦帮 群 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引进国际先 进生产模式,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形成了种草养畜—— 增粮增收——改善生态的循环经济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自 然条件恶劣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路子定西的经验,关键一 条是苦干加会干苦干就是发扬“人一能之我百之”的“三 苦”精神;会干就是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 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三个顺应、三 个遵循”的本质就是科学发展定西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 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只有坚持艰苦奋斗 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脱贫致富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广提要】素有“陇中苦瘠甲于天下”之称的甘肃定西, 改革开放以来,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 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就成绩的取得,源于践 行科学发展观,发扬“三苦”精神,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 务经济,探索循环经济,并把基层党建创新与群众脱贫致富 紧密结合了起来。
一、改革开放之初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改革开放以来发生 的巨大变化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总面积2. 033万平方公里,辖安 定及通渭 陇西 渭源 临洸、漳县岷县1区6县,门9 个乡镇 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 292 . 66万,其中农业 人口 2 58. 36万,占88. 3%0总耕地面积770.6万亩,农村 居民人均2. 9亩全市海拔1640—3 941米,年降水量300 — 500毫米境内山大沟深、生态脆弱、干旱多灾,自然条件 比较严酷定西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丝 绸之路”重镇,也是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境内有新石器 时代的马家窑文化 齐家文化,青铜器时代的辛店文化 寺 洼文化,以及甘肃四大文化之一的陇西李氏文化矿藏资源 主要有红柱石 花岗岩 大理石等,储量分别为0.24亿立 方米、2亿立方米和1.5亿立方米,另有金、银 铜、舖等 小型矿藏零星分布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洸河流经岷县渭源 临洸3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88万千瓦,可开发利用35 万千瓦同时,还有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国家4A级景区漳县 贵清山遮阳山以及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红 军长征通渭“榜罗会议”和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等旅游 文化资源。
历史上的定西曾经是一块比较富庶的地方,但到了近代, 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定西成了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 近代以来的定西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陇中苦瘠甲于 天下”这是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18 76年给朝廷的奏折里讲 的,当时的陇中就是现在的定西一带二是“定西群众生活 还这么困难,政府有责任”这是1972年新中国总理周恩来 讲的当年,周总理听了定西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的状况后难 过得流下了眼泪,并派国家有关部委实地调研后进行救济 三是“这里(指定西)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这是1982年联合国有关专家来定西考察后作的结论这三句话,是对定西从近代到上世纪80年代初基本情况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前,定西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一是综合实 力薄弱19 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 49亿元,固定资产 投资0.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亿元,财政收入 3019.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元农民“穿的黄衣 裳(救济的军衣),吃的救济粮,住的土窑洞,睡的无席炕”, 生活十分困难二是农业生产落后农业生产条件差,粮食 产量低而不稳,19 78年前的29年,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 2. 4%,而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速度却为2%,人均产粮由50年 代的300公斤下降为6 0年代的260公斤、70年代的250公 斤。
同时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种植作物单一三是工业基 础差工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效益低1978年,全市共 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460个,其中国有工业企业71个,集 体工业企业38 9个,工业总产值仅为0.88亿元四是生态 环境严重退化由于农村严重缺乏燃料 饲料、肥料,群众 铲草皮 挖草根、砍树木 滥开荒,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原 本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教育、卫生、文化 科研 城市建设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欠账 多,同整个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19 78年,全市共有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8个,病床1551张,卫生技术人员 1607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37人、医生0.87人、 病床1.44张;有中小学校3927所,在校学生51.1万人, 教职工1.85万人,高考上线人数440人;商品供应短缺; 城乡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定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实力明显增强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0. 14亿元,按现价计算是1 999年的3. 37倍、1 978年的40.3倍;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22元,是1999年的3. 2倍、1978年的 29. 2倍。
大口径财政收入6. 08亿元,是1978年的20 . 1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 73亿元,是19 78年的24倍农业 增加值39. 24亿元,是19 78年的23. 9倍,粮食总产量83. 07 万吨,是1978年的1.84倍——经济结构明显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产业结构、 所有制结构、农业结构得到全面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 年的66 : 1 0 : 24调整为XX年的39 : 22 : 39,第二产业和 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提高了 12个百分点和 1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28. 99亿元,自XX 年以来年均增长9%,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8. 9%;农业生 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由1978年的91.9 : 8. 1调整为 XX年的7 8.4 : 21.6,夏秋比由61.3 : 38. 7调整为28. 2 : 71.8,全市马铃薯 中药材、畜草、花卉和食用菌等特色优 势产业种植面积达到558.6万亩,已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的 71.4%o——人民生活明显改善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8343元,是1978年的34. 6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20. 9 平方米,是1978年的7. 3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63元, 是1978年的25. 9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800元, 是19 78年的434倍城镇登记失业率由1980年的12. 8%下 降到XX年的3 . 13%以养老 失业 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71%——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学普及、科技推广及技术创 新取得明显进步,马铃薯 中药材、花卉及食用菌4个省级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定西,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农村到企业 全面推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市每万人口中在校中小学 生由1977年的1400人增加到200 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⑴[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