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荔枝产业的研究进展及对策 庞新华+张继+张宇摘 要: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荔枝研究进展资料,剖析了荔枝属植物的种质资源、栽培技术、采后处理与保鲜加工以及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为人工调节荔枝生产、培育新品种、突破荔枝保鲜技术和荔枝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荔枝 种质资源 可持续发展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为无患子科(Sapindaceae)荔枝属(Litchi)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我国荔枝栽培主要集中在广西、海南、广东、福建等省(区),花期3~4月,成熟期5~7月荔枝有补脑健身,开胃益脾的功效,有“岭南果王”的美誉[1 ]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20多年间,我国荔枝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1987年荔枝栽培面积为12.75万hm2[2 ],2012年增加到55.33万hm2;1987年荔枝总产量为11.68万t[2 ],2012年增加到190.66万t笔者拟从种质资源、栽培技术、采后保鲜加工和生物技术共4个方面对我国荔枝产业的研究进展进行剖析1 种质资源1.1 种质资源调查我国荔枝在北纬17~2430′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
主要栽培省份是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而云南、贵州、浙江、四川等地也有少量种植目前我国拥有国内外荔枝种质资源220多份分别保存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资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所、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等科研教学单位广东拥有荔枝种资源57份,其中栽培品种主要有11个著名的品种有桂味、糯米糍、妃子笑、白糖罂以及增城挂绿、新兴香荔等名优品种[3 ]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针对广西荔枝新品种(系)进行了 调查,分别为钦州红荔、草莓荔、沙头荔、贵妃红、瓜皮荔、秀石荔、立秋荔、大脆(99-2)、麒麟荔等[4 ]海南省琼山市农业局选出优良单株27个,定名为琼山荔枝1-27号[5 ]海南农垦局组织科研人员筛选出优良单株191株,其中26个果实品质特优,命名为海垦1-26号袁沛元等对海南野生及栽培荔枝资源进行了考察,发现了19个优良单株(系)[6 ]苗平生等[8 ]收集引进了琼山水果所的10个株系,进行了详细的生物学观察,初步以农美系列命名福州、永春、莆田、晋江、漳浦、龙溪等县作为福建荔枝的主产地,主要有乌叶、下番枝、绿荷苞、陈紫、宋家香、元红和兰竹等品种[7 ]。
1.2 主栽品种分布与产期在我国,黑叶和禾荔共占荔枝品种种植面积的68 %[7 ]在广东,黑叶在粤东约4.2万hm2(占粤东种植面积的71 %);在粤西约6.7万hm2(占粤西种植面积的41 %);在广西约8万hm2(占广西种植面积的40 %);在福建约1.7万hm2(占福建种植面积的40 %)[8 ]我国荔枝产期从4月下旬至8月下旬,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约50 d的高峰产期里所产的荔枝占全年荔枝总产量近70 %[8 ]目前,桂东南地区的黑叶成熟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禾荔成熟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福建、粤东地区的黑叶成熟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广东地区的广州、东莞、深圳的妃子笑成熟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糯米糍、桂味成熟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禾荔成熟期在7月上中旬,粤西地区白糖罂成熟期和黑叶成熟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妃子笑成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桂味成熟期在6月中旬至6月下旬,海南妃子笑成熟期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8 ]1.3 荔枝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研究荔枝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方面建立种质资源圃,采用收集、保存的方法广东省农科院果树保存荔枝种质资源130多份,是世界上最大的荔枝种质基因库。
另一方面是新品种选育研究,充分挖掘单性结实、特大果型、特早、晚熟等优稀资源广东省在20世纪80年代从极早熟种三月红中选出了焦核三月红;20世纪90年代从高州市的实生树中选育出马贵荔21世纪初,从实生树中选育出了优质荔枝新品种红绣球[9 ]海南从无核荔枝中选育出大果型无核荔13号(高温敏)和无核荔A4(低温敏)广西桂平从荔枝实生变异单株中选育出特晚熟品种秀石荔,该品种在8月上中旬成熟福建福清从下番枝中选育出特晚熟荔枝品种东刘一号,该品种在8月上旬成熟在品种适应性研究方面,通过研究品种特性及其对气候的反应,筛选出适合在各地发展的优良品种,可为开展荔枝区域化种植提供优良种源如广东形成了以白糖罂、妃子笑、白蜡等早熟品种为主的粤西荔枝生产基地,以黑叶荔中熟品种为主的粤东荔枝生产基地,以桂味、糯米糍、妃子笑中熟品种为主的珠江三角洲优质荔枝生产基地,以及以淮枝等晚熟为主的从化荔枝生产基地使广东省荔枝采收期从5月中旬开始延续到8月初,从而延长了荔枝的上市货架期海南除了研究环岛荔枝品种外,从广东引进了白糖婴、妃子笑、三月红等品种,通过适应性观察研究和推广,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荔枝最早熟的荔枝生产基地2 栽培技术荔枝从苗木定植到投产一般要经历3~4年时间。
这一阶段为丰产打好基础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栽培措施常采用自然圆头形树冠,树高40~55 cm定干,选留长势均衡、分布均匀的主枝3枝至4枝在梢长20~24 cm处采取短截,形成紧凑树冠培养结果母枝需剪除过密枝、荫枝、老弱病枝等及时进行环割、喷多效唑等控制冬梢的处理[10 ]环割处理一般是用锋利的刀绕树干闭合环割1 圈,深及木质部但不伤木质部盛花期利用蜜蜂等昆虫及采用干燥天气喷水等措施促进授粉受精,谢花后及时对壮旺树进行环割,促进保果荔枝保果袋选取无纺布或白纸制成的,保留的果实要大小一致喷施叶面肥与杀菌杀虫剂的混合液,然后用保果袋将整个果穗套上,袋口扎紧;果实成熟后可将保果袋同果穗一同采收[11 ]荔枝的主要病虫害有霜疫霉病、炭疽病、荔枝蝽象、蛀蒂虫等防治方法常采用化学防治法化学防治应根据防治对象,选择相应农药,采收前半月停止喷药[12 ]防治荔枝蝽象,可选用90 %敌百虫晶体600~800倍液在产卵前期喷施防治荔枝蒂蛀虫,可选l.8 %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在成虫盛发期施药防治荔枝霜疫霉病,可选用80 %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12 ],在花蕾期、幼果期或果实成熟期前喷施果实成熟的标志是局部开始出现淡紫红色,果皮颜色一旦转暗紫红色则表明果实过熟。
为保证果实品质,采收期宜选择在果皮转为淡紫红色时endprint3 采后处理与加工3.1 采后保鲜近年来,采后技术的提高已经解决了荔枝存在病理衰变的部分问题SO2熏蒸可有效地减少果皮褐变现象,但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禁止SO2熏蒸法处理采后的荔枝,现可代替SO2熏蒸法程序如下:贮藏果前控制病害,复氧,2 %盐酸浸泡6~8 min,最后0 ℃低温保存[13 ]陈丽璇等[14 ]、尤瑞琛等[15 ]以8 %的钙真空渗透处理荔枝10 min,保鲜效果较为明显,由此发现,钙可以部分降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纤维素酶及果肉果胶酯酶活性,提高细胞壁果胶钙的含量,延缓果实衰老另外,在0.5 %卵磷脂和2.5 %碳酸氢钠乳浊液中浸泡2 min等[16 ]处理均对贮藏后的供试荔枝品种具有较好的保鲜作用3.2 加工荔枝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多种制品,如荔枝汁、荔枝酒、荔枝干、荔枝罐头、荔枝蜜饯和冷冻荔枝等,其中以荔枝罐头、荔枝干为主[17 ]在荔枝干加工方面,采用微波干燥、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等工艺流程克服传统荔枝干加工中的颜色褐变,提高了产品质量[18 ]在荔枝汁加工工艺上采用冷杀菌技术、膜技术和酶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由于产品贮藏期间风味减退、颜色褐变、果肉沉淀等问题,同时荔枝的营养活性功能成分得到充分保留,使荔枝汁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得予实现 [19-21 ]。
采用荔枝罐头微波杀菌技术、荔枝果肉超高压处理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荔枝罐头存在加工及贮藏期间荔枝肉变软、发红等问题[22 ]荔枝果酒易作为不稳定性胶体溶液,装瓶后易形成2次沉淀,产生少量浑浊絮状物,影响了产品的感官质量此外,荔枝果酒在口感上缺乏纯厚感,消费者对荔枝酒难以接受国内已有学者采用澄清技术对荔枝酒进行了研究[23 ]现如今,功能性成分的提取成为热点如荔枝多糖、生物黄酮类、色素等吴雅静等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荔枝干果肉中的荔枝多糖,提取率为18.94 %唐小俊等利用微波辅助提取荔枝多糖,试制成功咀嚼片和冲剂汤建萍等进行了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和微波辅助提取的研究,效果良好另外,还有研究人员对荔枝核和荔枝皮中的天然色素进行了提取和精制的研究[24-26 ]4 生物技术研究由于荔枝实生苗童期长,杂交育种困难因此克隆有利基因,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加快荔枝育种进程4.1 荔枝分子标记近年来,SSR技术、ISSR技术、RAPD技术、AFLP技术、SRAP技术、SCoT技术以及RFLP技术在果树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为荔枝育种创造有利条件在广东,易干军等[27]应用AFLP技术对39份广东荔枝种质资源进行了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研究,构建了荔枝AFLP分类体系。
在海南,魏守兴等[28]用ISSR方法对80份海南荔枝种质资源开展分子标记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亲缘关系较近在福建,陈义挺等[29] 利用RAPD以对福建荔枝古树资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陈紫品种与宋家香的亲缘很近,元红与西禅寺“宋荔”的亲缘关系较远4.2 荔枝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ing等[30]采用RACE和同源克隆技术克隆了荔枝果实的ACC氧化酶基因全长,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禤维言等[31]也克隆了荔枝MADS-box基因全长,并发现其在雌花及雄花中特异表达,但没有发现该基因在转基因拟南芥T1代植株中与花发育有关荔枝无核或焦核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性状,禤维言等[32]用SSH技术构建了无核荔枝败育果基因的cDNA文库,通过反向Northern杂交获得61个阳性克隆,并对其中10个进行了测序,多数是荔枝功能未知基因,尚未明确得出有关荔枝胚败育机制的结论5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目前,荔枝种质资源保存方式比较单一,且重复保存较严重,其保护力度较差因此,应采取多样化保存,对各种质资源圃进行规范管理对优良资源实施迁地保存,保证荔枝资源遗传多样性同时,加强对现存荔枝资源调查研究的力度,从中选出新的优良性状单株,进行推广或为育种提供优良种质。
由于不同地区存在地理隔离,荔枝品种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问题突出可采用分子生物标记技术进行研究,鉴别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品种同时,加强各品种栽培技术的研究同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荔枝特殊性状深入研究,为人工调节荔枝生产和培育新品种提供依据虽然荔枝生产面积和总产量有所下降,但我国荔枝的销售压力仍然较大,只有在荔枝保鲜技术上有所突破,才能促进荔枝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各种保鲜处理均可延长荔枝上市货架期,但各种方法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陷,至今尚未研究开发出能长期进行荔枝保鲜的技术措施因此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发:第一,依据各荔枝品种的特性研发专用保鲜技术培育与筛选耐贮抗病的荔枝新品种是提高荔枝耐贮性的根本措施第二,依据市场特性开发保鲜技术国际市场对荔枝果实进口要求有较严格的准入制度,常需要进行各种检疫处理,而到达终端市场时间较长,货架期荔枝果实极易发生褐变因此,研究开发出符合际终端市场要求且能控制果皮褐变的保鲜处理技术尤为重要我国荔枝国内市场常需要简易的常温或低温贮运,并在常温或室温下销售重点在于控制果皮褐变和抑制果实失水,如果皮涂膜技术、外包装、开发新型保鲜剂等第三,开发无公害保鲜技术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说,开发新型生物源的杀菌剂、保鲜剂及新型无公害功能性包装材料。
这些技术是荔枝保鲜研究的新兴领域,应加大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