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公报》兴衰百年祭的论文-历史论文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9.07KB
约8页
文档ID:230705034
《大公报》兴衰百年祭的论文-历史论文_第1页
1/8

《大公报》兴衰百年祭的论文历史论文   一、"四不原则"  据新出版的《百年沧桑--王芸生与大公报》一书介绍,《大公报》创办于1902年 ,迄今将近100年,其创始人为当今闻人英若诚先生的父亲英敛之先生所谓"大公",乃"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之意,即无所不包,采纳群论,毫无偏心在24年的惨淡经营之后,由吴鼎昌、胡政之和张季鸾以新记公司名义接手他们将"大公"的涵义更具体化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八字,张季鸾对此的解释是:"曰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曰不卖: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入股投资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智识及感情,而断不以金钱所左右曰不私: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他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曰不盲:夫随声附和,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限于盲"正是这"四不原则",是上个世纪初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一种舆论理想,既铸就了《大公报》的辉煌,也导致了《大公报》的尴尬  二、"大骂小帮忙"  吴鼎昌执掌《大公报》时期,除了以"四不原则"为社训外,还宣布《大公报》以文章报国 ,以"文人论政"为特征,但论政而不参政,经营不为赢利,代民众讲话。

抗战期间,《大公报》辗展于津、沪、汉、桂、渝、港,六易其馆,颠沛流离,历尽艰危,坚持不在日本人统治下出版一天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要求在租界里出版的《大公报》仍要送检《大公报》拒绝送检,于限期前一天断然停刊在停刊号上,王芸生撰写《不投降论》的社评:"我们是报人,生平深怀文章报国之志,在平时,我们对国家无所赞襄,对同胞无所贡 献,深感惭愧到今天,我们所能自勉,兼为同胞勉者,惟有这三个字--不投降"正因如此气节,1941年,美国著名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将其最优异贡献奖授予《大公报》,后来联合国又推选《大公报》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中文报纸之一  1942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陷落香港,情况危急王芸生出面,陈布雷答应让胡乘机抵渝王芸生去机场接人,直到最后一班飞机也未见胡的踪影,只见大批箱笼、几条洋狗和老妈子从飞机上下来,由身穿洋装戴墨镜的孔二小姐接去王芸生愤怒已极,发表了一篇措词严厉的社评,曝光了"飞机洋狗事件",并揭露了外交部长郭泰祺利用公款购置私宅的丑行文章发表后,引起巨大影响,蒋介石当即撤掉了郭泰祺的职务但这仍未能平民愤,在遵义的浙大和昆明联大的学生先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甚至喊出了打倒国民党的口号。

此后,《大公报》还针对河南旱灾饿死几百万人的景象,连续发表了《豫灾实录》的长篇通讯及《看重庆,念中原!》的社评,社评说:"谁知道那三千万同胞,大都已深陷在饥谨死亡的地狱……吃杂草的毒发而死,吃干树皮的忍不住刺喉绞肠之苦把妻女驮到遥远的人肉市场,未必能换到几斗粮食……忆童时读杜甫所咏叹的《石豪吏》辄为之掩卷太息,乃不意竟依稀见于今日的事实"文章发表的当晚,国民党军委停刊三日的命令就送来了,结果销路大涨1944年底,王芸生还发表过《最近的战局观》的时评,要求蒋介石亲自督战;针对国民党政治黑暗、仕途污浊、官场腐败,以至妨碍抗战的事实,王芸生还发表 了《为国家求饶》的社评,猛烈抨击官僚和国难商人,强烈要求罢免孔祥熙和何应钦,三呼 "请你们饶了国家吧!"当然,抗检和被停刊的事也多次发生,有力的驳斥了个别人污蔑《大公报》对国民党是"小骂大帮忙"的谬论在一党独裁的天下,一份微弱的民间报纸能到 此已创造了奇迹,一点不妥协是绝对不可能的笔者甚至认为,《大公报》对国民党是"大骂小帮忙"  据《百年沧桑》一书介绍,《大公报》对国民党的帮忙只有两次:一次是"飞机洋狗事件"后,在阵布雷的再三请求下,王芸生发表了《青年与政治》的社论,劝学生不要闹事。

另一次则是,在抗战的最艰难阶段的1943年春,《大公报》发起了著名的"爱悔恨"运动《大公报》认为,耶稣济世是由于爱,马克思倡社会革命是由于恨,佛陀普渡众生由于悔在题为《我们还需要加点劲!》的社评中,《大公报》呼吁:"我们要爱,爱国,爱族,爱人,爱事,爱理;凡我所爱,生死以之,爱护到底!我们要恨,恨敌人,恨汉奸,恨一切口是心非,损人利己,对人无情,对国无热爱,贪赃枉法,以及做事不尽职的人!我们要悔,要忏悔自己,上自各位领袖,下至庶民,人人都要低首于自己的良心面前,忏悔三天!省察自己的言行,检查自己的内心,痛切忏悔自己的大小一切过失!"这是一场狂飙运动,一洗人们胸中的萎靡和麻木,仿佛一把火种,"使人们的心灵深处冒起浓烟"但是,国民党当局却大为不满,吴稚晖出面讲话:"《大公报》宣传爱恨悔,有些形迹可疑因为孙中山先生的学说只讲仁爱,从不讲恨恨是马克思的理论,大公报恐怕是替共产党做宣传"当即命令停止"爱恨悔"的宣传  《大公报》最得意的宣传是,重庆大轰炸后期,国民党束手无策,张季鸾希望报纸用空言安慰国人打击敌人,指使王芸生发表社评,"当敌机空袭我们时,《我们在割稻子》"这一象征性用语,正如唐振常先生的评价,"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坚毅精神",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不苟的气节。

"  三、"这是委员长的意思"〖  大凡政治人物,对于舆论,虽刻意要求一致,但不等于他不重视舆论,甚至说重视过了头蒋介石一再企图拉拢《大公报》,阴谋未能得逞,就千方百计加以钳制《大公报》对国民党的批评,使他如芒刺在背,几次伺机除之,但碍于日寇当前和社会的力量未能成功无论如何,读《大公报》却是他的必修课,据说,蒋的办公室、餐厅和卧室各放一份《大公报》而毛泽东对《大公报》的重视就更不必说了1944年"中外记者参观团"抵延安,毛不仅隆重宴请大公报记者,还发表了重要讲话,盛赞"只有大公报不称共产党为匪"张季鸾死于重庆的防空洞,蒋介石以及国民政府都发来了唁电和褒扬令,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王明、博古、吴玉章、林伯渠也都发来了唁电,国共两党领导人的评价之高和悼念活动的隆重都创了"记录",甚至连流氓大亨杜月笙都抚棺痛哭,连呼"张四哥,四哥",悲痛至极  真正将《大公报》导入辉煌历程的报人,除了张季鸾,就是王芸生王芸生自进入《大公报》后,生活清贪、孜孜以求,用高尚的人格和过硬的业务水平为中国新闻界树立了榜样据其子王芝琛先生回忆:1938年,国民政府聘请王先生担任"军委会参议"由于他有过多次拒绝当官的"前科",送来聘书的同时,陈布雷还亲自打了:"这是委员长的意思,请勉强收下吧,好在只是个空头衔。

"到了月底,军委会竟送来了高额薪水王芸生非常生气,将聘书和钱如数退还陈诚将军当面对他说:"芸生先生,你不要太清高了!"王先生解释说,"我服从司马迁的一句话,戴盆何能望天?"意思说,头上已经戴上了新闻记者的盆子,便看不见别的了  另两则故事,更能体现王芸生的个性:  其一,抗战期间,国民党中宣部每周都要举行例行招待会正当长沙弃守时,例行的记者招待会由一位陆军少校主持,他对战局推测守口如瓶,答记者问,总是说:"军事秘密!"当时局势严重,记者更纳闷,鼓噪唏嘘,由在座的财政部长俞鸿钧出面解围,风波始平突然,坐在前排的王芸生站了起来:"这是什么话?成什么体统?抗什么战?究竟机什么密呀?简直气死人不听招待会了,走,大家都走,各位同仁跟我走"会场气氛紧张,不欢而散,有人小声说:"王先生发脾气了,好家伙,除了他谁敢?有种有种!"  其二,早在1940年夏,四川粮价暴涨,百姓叫苦不迭,王芸生发表了题为《天时人事之雨》的社评,呼吁用曹操借人头的办法,杀几个囤积居奇的奸商,以平抑粮价第二年,针对国民党严重的贪污腐败现象,《大公报》发表了一系列社论,主张"收缩钞券"、"收缩信用"、"收缩事为",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坐不住了,一天,他专门邀请王芸生喝茶,并有六位部长陪同入座之后,孔发言,就大公报的社论引用数字不确,表示抗议场内气氛紧张,王芸生气定神闲,当即表示,若报上某点有差错,孔副院长或有关部门可致函大公报辩论或要求"更正"  建国前夕,天津《大公报》被改组为《进步日报》,虽号称"解放区第一家民间报纸",却有了党支部,并于6月17日发表了《新生宣言》;1948年,香港大公报复刊;1951年12月12日,重庆大公报公私合营,后改名为《重庆日报》;1953年初,上海大公报和天津《进步日报》合并,并宣布为公私合营;1957年,中共中央正式发文,称《大公报》为分管财经报道的"党报";1966年,红卫兵查封《大公报》  值得庆幸的是,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王芸生幸免于难其后,他继续担任《大公报》社长,但不必管《大公报》的业务,专心修改《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后奉毛主席的指示,与曹谷冰合写《1926-1949的旧大公报》一文,亲自忏悔《大公报》的历史文革中,《大公报》被彻底砸烂,这次王芸生在劫难逃据王芝琛回忆,王芸生蹲"牛棚"时, 偶尔可以回家但回家时仍念念不忘"早请示"、"晚汇报",若不是家人劝阻"您目前还 是专政"对象的话,他还执意要参加居委会组织的一群家庭妇女跳"忠字舞"。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主席让秘书找来了由王芸生编著的七卷本《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作为参考资料阅读会见时,毛两次提到这本书,并突然对在场的周总理讲,应该让作者王芸生也参加接待活动其时,王芸生正在北京车公座一隅的"斗私批修"学习班接受"劳动改造",突如其来的"特赦令"让他莫名其妙不久,他被邀请参加人民大会堂的国庆招待会,次年,又以政协常委身份参加了中日友协访日代表团,随即被任命为中日友协副会长,并恢复一切代遇此后,一直频繁参加各种外交活动王芸生后来曾幽默地说:"我这么一个一辈子干报纸的人,一下子成了外交家啦"  王芸生的另两句名言则更令人难忘,一句是他在解放战争时曾警告蒋介石说:"一打黄河为界,再打长江为界,三打共产党统一中国"另一句则是他的临终遗言:"一部书使我多活了好几年"  历史有时就是这样捉弄人  四、"第三个还是御用"  无论如何,"大公"这张报纸已成为历史,而且在我国新闻史上的地位无法抹去正动也罢,反动也罢,只能由后人去评说此外,还有几位名人与大公的关系亦不能不提  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就是在上海《大公报》连载的,曾风靡一时《三毛流浪记》的连环画册由王芸生作序。

  范长江同志被誉为"我国新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殊不知,当时年仅24岁的范长江的西北征程就是大公报支持的,其特约通讯也是在大公报上连载的,从而才轰动全国抗战 爆发后,范长江又作为战地记者,奔赴前线采访并发表了一系"红色"报道,再一次轰动全国范长江在和大公报合作6年后,突然离开大公报,离开原因非常有趣,《百年沧桑》一书作了详细披露  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于1947年10月考入《大公报》上海馆担任翻译工作,次年香港刊复刊,派金庸前往,从此查先生才与香港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用"武侠小说"震动海内外金庸同"百堂剑主"陈凡和梁羽生三人都是从《大公报》起家,俗称"大公报三剑侠"  另一个与大公报有忿怨的人,就是郭沫若起初郭对大公报还是"兴赏倍加",后由于张季鸾成了他的"情敌"后,再没有说过《大公报》一句好话郭沫若的夫人叫于立群,于立群的大姐叫于立忱,于立忱不仅美貌绝伦,而且才华横溢,张、郭二人纷纷为之倾倒张为人儒雅大方、风流倜傥、文采出众,于立忱亦为之倾倒郭老在其《洪波曲》中披露,张曾经多次给于写情书,"缠绵缱绻,竭尽了倾倒之情"1937年,于从日本治病回国后,自缢身亡,个中原因,至今仍是个谜。

一次,张季鸾和王芸生到武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