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秋季期期末复习题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0521334 上传时间:2021-12-27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7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秋季期期末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秋季期期末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秋季期期末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秋季期期末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秋季期期末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秋季期期末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秋季期期末复习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20XX 年高二语文秋季期期末复习题(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 、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成书太晚

2、,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 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 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 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 “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 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

3、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 、 慎子 、 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 ,什么是“玄德” ,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之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进来有陈鼓应先生 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

4、“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 。如论语卫灵公 :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 论语宪问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 老子 书。 ”因此这一条是 论语 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 老子的年代 )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

5、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B钱穆说过: 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 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17 页 - - - - - - -

6、 - - -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B 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皇帝书 ,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D 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

7、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 “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C申不害、 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 黄帝书 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D 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参考答案:一、 (9 分,每小题3 分)1B 2D 3C 二、 (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 题

8、。“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动。美国社会学家卡茨认为: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要。 “微博粉丝” 的出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微博粉丝” 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象。“粉丝” 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

9、找到自我认同。劳伦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 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观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 ,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身我实现。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 的,我国几个门户网站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 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

10、息获取渠道, 同时也为 “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而一些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需由第三方提供,例如借助电视娱乐节目、广播和报纸的娱乐板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的明星的领导层提供的消息。微博的产生无疑舍弃了第三方这一环节,“粉丝”只需通过关注名人微博,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17 页 - - - - - - - - - - 学而不思

11、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就可以即时接收明星发布的所有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微博下进行“评论”,这就给 “粉丝”创造出一种与名人直接互动交流的错觉。“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6下列对“微博粉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微博粉丝”精通现代媒体技术,热衷于使用微博、关注微博,以此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B “微博粉丝” 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同时为大众建构生活的幻象。C “微博粉丝” 通过关注明星偶像的微博,接收信息或发表评论,可以得到貌似直接交流的其实是建立在心理错觉之上的快感体验。D “微博粉丝”为应对自己遇到的痛苦、挫败、恐惧等,

12、而把精力投入到微博上,为大众“粉丝”提供谈资。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用微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求是“微博粉丝”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原因。B “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C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对“粉丝”客体的态度,通常比专门追星和“微博粉丝”要冷静务实。D根据劳伦斯 ?克罗斯伯格的观点,“粉丝”对偶像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调控自我情感的作用。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微博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会产生一定影响。B与

13、传统“粉丝”相比, “微博粉丝”明星造势的手段和途径更为多样,他们的力量与作用也会日益受到明星的重视。C目前我国许多官方机构入驻著名门户网站,开通微博,表明官方已注意利用微博来扩大自身影响,促进社会信息及时发布。D “微博粉丝” 到某明星的音乐新专辑发布会现场与明星面对面互动交流,有别于传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参考答案:二、 (9 分,每小题3 分)6C 7B 8D 三、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 “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

14、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 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 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15、 页,共 17 页 - - - - - - - - - -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 “本土化” 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 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

16、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 ,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 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