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0513586 上传时间:2021-12-27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6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课标内容 1.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学习要求 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第二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三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会考标准 知识条目考试要求合格优秀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a b b c 基本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

2、影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体会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发展要求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可通过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基本要求知道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发展要求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说明“斯大林模式”是本课的关键词,可围绕其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展开教学。“农业全盘集体化”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学习要求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3、;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影响;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主要内容,分析其失败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树立自强不息、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说明本课的三个子目构成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揭示了苏联改革最终受挫、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教学时要紧扣“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这一中心,思考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

4、下载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知识与能力1.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 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意义。过程与方法1.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比较能力;2. 联系中国目前改革开放的现实,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地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2. 认识苏维埃政权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教学重点: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背

5、景内容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处 于 国 内 战 争时期, 内忧外患余粮收集制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制新经济政策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固定粮食税调 动 了 人 民 的 积 极性,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自由贸易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 新生苏俄政权的非常时期内忧:国内反动势力叛乱外患:国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经济: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内忧外患的国情使苏俄进入三年的国内战争的非常时期。2、目的: 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3、内容农业政策: 实行余粮收集制

6、,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征集对象扩大到肉类等各种家产品工业政策: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产品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劳动力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4、特点: 排斥市场、货币关系,行政命令管理经济5、评价积极: 是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花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消极: 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二、新经济政策

7、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背景: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后国情。经济危机原因:长期战争、自然灾害表现:生产下降、物品奇缺、饥饿死亡政治危机起因:强化余粮收集制表现: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水兵叛乱2、实施(1) 标志: 1921 年俄共( 布) 十大的召开(2) 内容农业: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工业:改变国企高度集

8、中管理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实质: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4、作用经济: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复苏,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政治:巩固工农联盟,捍卫苏维埃政权5、评价: 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重点突破。三、苏联的成立1、背景: 十月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其他一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成立。2、成立: 1922 年 12 月苏维埃

9、社会主义人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会。3、法律保障: 1924 年 1 月苏联第一部宪法。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 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社会主义模式不可固定不变,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是艰难而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判断某项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是在十月革命以后,以列宁为

10、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先后采取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政策。一、相同点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在当时都起过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积极作用。二、不同点1、背景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经济破坏和物质极端缺乏的形势下实行的一种特殊政策,主要针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

11、涉和被推翻的贵族、地主、资产阶级的武装叛乱。新经济政策是在内战结束后,苏俄经济濒于崩溃,许多地区的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情况下出现的。2、目的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内容前者强调公有化程度。无价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一切生活必须用品均需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把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等措施具有“非常共产主义”性质。后者在一定范围恢复多种所有制,在保证公有制为主的条件下,允许私人经济存在,发展国家调节下的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物质利益原则,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4、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12、政策的特点是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上排斥了商品货币关系,撇开了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 ” 政策的理论基础源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于商品和市场关系的否认,他们认为商品生产并不符合社会主义的需求,只要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来组织生产和分配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主张取消市场机制,取消商品和货币。新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进行的全面改革,它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首先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其次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资本

13、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从上述两个特征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 通过社会主义成份和资本主义成份的经济竞赛,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的经济基础。5、成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国家最大限度的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必需的物质条件,但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6、结论就改造社会经济关

14、系来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改造旧制度和建立新制度的方法、道路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用正面“冲击” 的办法。直接和彻底摧毁旧社会经济制度而代之以新社会经济制度,列宁称之为直接过渡道路,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实践也证明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新经济政策则是用“围攻”的办法,在一定时期内“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 ,逐步地慎重地进行经济改造。列宁称之为逐步过渡道路,它符合苏联当时多层次生产力性质和水平

15、, 从而把各种力量:工人的和农民的,无产阶级的和资产阶级的,国内的和国外的力量调动起来,加快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这是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胜利,说明它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作业: 随堂练习教后记: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二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知识与能力1. 知道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

16、的经验教训;2. 简述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和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其原因, 概括其存在问题。过程与方法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 借鉴历史教训, 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2. 通过对斯大林的全面了解,学习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教学重点: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教学难点: 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1、原因落后的农业国; 为了加强国防;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2、实施过程方针提出: 1925 年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苏联开始执行一五计划,新经济政策被实际终止(1928 年) 。苏联开始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 年) 。“二五”完成,苏联工业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7 年) 。两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成效。1932 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共建成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 ,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