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杏** 文档编号:230397444 上传时间:2021-12-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县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县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县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县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县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县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加强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是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提高农民科学文化道德素质的基础和关键。为进一步了解我县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基本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对策,9月17日至18日,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组,对我县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赵石畔镇、石湾镇、高镇、韩岔镇、横山镇等乡镇及村组,实地察看了信息资源共享室、文化广场、多功能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阵地,了解了当地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并听取了相关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座谈会上,委员们针对调研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对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2、。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新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不断丰富了城乡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1、文化阵地建设日新月异。全县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其余7个在建当中;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336个(县级中心1个,乡镇6个,村级329个);村级文体广场61个;农家书屋361个(包括部分社区);为62个村(社区)配备了秧歌服装器材。文化广播电视综合大楼即将完工,大楼建成后可提供文物民俗展览、大型会议、文艺演出等各项服务。小河滩广场、南大街广场、河滨公园已全面投入使用,为

3、城乡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的场地。县、乡、村三级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即将实现全覆盖。 2、文化经费投入逐年增高。文化广播电视综合大楼县政府投资了7000余万元,建成后成为横山地标性建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每站中央补贴20万元,县财政配套5万元,并且从2011年开始,对大部分开展活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每站每年补助5万元(含设备)用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这一支持政策将持续贯彻并扩大范围至全覆盖;对开展活动的村文化活动室,今后将每年支持1万元。 3、文化精品工程成效显著。县政府提出文化“七个一”精品工程后,一大批优秀节目和优秀人才走出了横山,走向了全国。央视3套、7套、10套、12套,旅游卫视等品牌电

4、视台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横山说书、民歌、剪纸、面祭等文艺节目和民俗活动。赵大地、李光明、周琳等优秀文艺人才也在央视栏目中大展风姿。近年来,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大放异彩。例如:吉祥腰鼓在文化部组织的群星奖评奖活动中一举夺魁;横山老腰鼓在第二届胶州秧歌节上荣获一等奖;马家婚事、心系白岔峁、好亲家等一批戏剧小品在全省农民戏剧节和农民艺术节上分获最高奖;我叫二狗娃、实想你在第二届陕北民歌大赛中分别获得新创民歌一、三等奖。另外,在我省举办陕北民歌大赛的两届20名“十大陕北民歌手”中,横山籍歌手有7人;全省两届20名“十大陕北说书艺人”中,横山有7人获此殊荣。 4、节庆文娱活动异彩纷呈。我县每年在元宵佳节都举

5、办大型文娱活动,十里八乡的群众汇聚县城,秧歌汇演、摄影展、书画展、灯会,这些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全县人民节日期间的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此外,党岔镇的“杏花节”、响水镇的“关公文化节”、石湾镇的“公鸡会”等文化活动,在当地也小有名气。这些节庆活动为弘扬当地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5、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兴起。截至目前,我县组织了三次文物普查,新登记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共计1178处。全县拥有8处省级,9处市级,21处县级重点文保单位。横山老腰鼓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横山说书、牛王大会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我县全面推开了旅游

6、产业发展大门。全县旅游发展规划即将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蓝图即将变为现实。波罗古堡文物保护维修工程进展顺利,2011年以来已累计实际投资近3000万元。北城墙、南瓮城等一些标志性建筑即将竣工,主街道两侧门面房、参将府等一大批明清古建筑群正在紧张施工;王圪堵旅游度假中心提上了议事日程;李自成故里、曹阳湾、圁水旅游圣景名园等依托历史与自然风光的旅游项目也即将上马动工。横山旅游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 二、我县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我县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是通过调研,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文化工作,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

7、识淡薄,没有深刻理解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对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投入多,见效慢,以至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虽然将文化阵地建设纳入了政府工作目标中,但执行目标的速度和力度不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往往处于应付检查,无序发展的状态。 2、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我县行政村已基本完成了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全覆盖。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文化资源配置上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我县人口密度大的村有千余人甚至几千人,而人口少的村只有几十人且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和老人。例如:石窑沟办事处的韩台村,在家人口800余人,且群众居住集

8、中,而苏家园村在家人口不足百人,由于地势原因,群众居住分散,且多为老人。塔湾镇的塔湾村和芦沟村因地理位置优越,常住人口分别为1300余人和1400余人。由此看出,投入同样的经费、图书和文化设施,建设同样规模的村文化活动室,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因此,“一刀切”的做法显然不符合我县的实际,要因村、因地、因人而异做好文化资源的配置。 3、文化人才匮乏。我县农村因大量劳动力转移,留在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吹、拉、弹、唱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人才。所有这些,对繁荣新农村文化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乡镇文化站干部队伍也令人堪忧:一是专干不专。我县乡镇多数文化站

9、站长由乡镇分管文化的副职领导兼任,主要精力从事农村中心工作,文化站工作只挂名,力不从心,难以作为。二是水平偏低。由于受到体制、编制、职称等因素的制约,文化专业人才很难调动和引进,极少数文艺工作者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自学形成的,没有与文艺对口专业学习的基础,其特长往往停留在“会”的层面上,谈不上“精”、“专”、“博”,因此存在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现象。三是受经济思潮的冲击,农村大部分青壮年皆外出打工,地方的民间文化传承濒临失传。 4、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县新农村文化发展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就是文化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在一些乡镇农村经济建设不断升温与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滞后形成强烈的反差。新

10、农村文化缺乏个性化和时代感,良好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调研中发现,我县多数新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一些乡镇可谓“文权”旁落,镇村领导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而将引领、导向作用让位与民间“会头”,使得他们在农村“神气活现”、“一呼百应”,建庙迎会请神,以致封建迷信活动,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如此现象,固然与大量青壮年且素质相对高些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有关,但主要原因则是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发展繁荣新农村文

11、化阵地建设的建议1、多举措强化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组织领导。一是提高认识。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战略上认识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性,树立文化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增强责任意识;二是落实责任。县文广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要定期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行监督、检查,文化阵地建设情况要与文化专干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相挂钩,实行年度考核;三是完善制度。乡镇要根据实际,出台有针对性的乡镇文化阵地管理使用办法,健全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工作人员、设施保养等各项管理制度;四是搞好规划。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制定要符合当地实际,设计要科学,布局要合理,可采取新建、改建、合建等多种形式,实

12、行资源共享。 2、多渠道筹集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资金。在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中,要形成政府投资、乡镇补充和农村自筹等多种筹资渠道。近年来,中央和省、市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我们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建议政府应把用于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资金形成专项经费,认真履行“文化事业资金投入率不低于同年当地财政收入增长率”这一政策。另外,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新农村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而需要增补经费的问题,确保专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各级党委政府亦可采取文企联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引导企业和民营资本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为活动提供资金和物质上的支持,企业在参与文化活

13、动的同时也得到了宣传,实现了双赢。此外,乡镇和村委应充分挖掘乡友和各界知名人士的潜力,大力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鼓励他们为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多做贡献。 3、多手段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调研中发现,由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不少行政村学校撤并后校舍闲置,建议通过整修后开发成为当地村文化活动室,有条件的乡镇可将文化阵地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安排实施,也可将中小学远程教育、党员远程教育与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同步安排实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同时,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活动室的选址应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如学校、车站、市场附近,便于群众到文化站(室)参与活动。对于人口少的村组,在文化资源配

14、置上适当缩减规模,剩余的资源可分流到人多的村组,也可转移到学校,定期让孩子们将所需图书带回家中供家长们学习阅读。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应根据群众活动的特点,在开放时间上应打破机关化的管理模式,双休日、节假日、赶集日要确保开放,要有专人负责,并做好日常的活动的记录。 4、多层次培养壮大文化骨干队伍。要搞好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我们应尽快配齐乡镇文化站专业工作人员,理顺体制,落实编制,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建议:一是优化用人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在全县干部中公开选拔文化站站长和文化专职干部,最好能从剧团、文化馆等单位中选聘一批具有文

15、艺特长的工作人员到基层锻炼,给予一定的待遇。此外,还可以从热爱文艺,愿意发挥余热的文化人士、乡村教师、退休干部中选拔,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担任文化专职干部,政府给予指导和扶持。例如石湾镇就聘用了一名退休老干部担任文化专干。这位老干部对文化工作十分热爱,他先后组织清水沟、史家洼等4个村成立了秧歌队,负责关帝文化苑、黄土文化苑的日常管理。一年中他深入每个村完成电影放映192场。此外,他还积极组织参与各种节庆活动。正是因为他对文化工作的热心和细心,才使得石湾镇的文化活动日益浓厚。二是强化职业培训,提升工作能力。文体部门应该面向新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干部、文体骨干和

16、文化专业户的培训辅导,充分引领、指导农村文化能人开展文化活动并使其发挥辐射作用。同时,培训其熟练掌握电脑、音响设备、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并推荐在岗专干轮流外出考察培训。促使专干在岗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三是解决好农村文化队伍断层和青黄不接的问题。首先要善于发现人才,大胆使用新农村文体能人,不断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新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精心培育、加强业务辅导,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要积极扶持镇村建立各类文体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文艺、棋类、球类等文体活动,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再次是要刻意引进人才,用足并增加农村文化事业编制,在人力资源招聘时,可优先招收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将他们安排到乡镇文化站工作。最后要健全激励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敬业、求实、创新的文化专干予以表彰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