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提高儿童的创造力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9792700 上传时间:2021-12-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怎样提高儿童的创造力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怎样提高儿童的创造力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怎样提高儿童的创造力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怎样提高儿童的创造力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怎样提高儿童的创造力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怎样提高儿童的创造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怎样提高儿童的创造力(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怎样提高儿童的创造力 衣丽霞摘 要: 人才创造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儿童抓起。为了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学校和家庭需要携手努力,本文给出了家长和教师各自的奋斗目标和具体做法。加强体育运动是提高儿童创造力的重要一环,不仅夯实儿童的体质基础,还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良好的身体素质使儿童有机会施展创造力。关键词: 儿童 创造力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将是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的

2、发展思路。在中央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一词排在第1位1,显而易见,中央的顶层设计已将“创新”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创新是创造力的直接体现。人才创造力的培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儿童抓起。为了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必须密切合作、长期坚持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整个社会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不仅要营造崇尚科学、重视人才的氛围,还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下面分别论述家长、教师和儿童各自的奋斗目标,积极探索提高儿童创造力的策略和方法。一、家长的奋斗目标家长平时要多读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普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推荐阅读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合

3、著的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推荐阅读鲁道夫德雷克斯和薇姬索尔兹合著的孩子:挑战。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推荐阅读陈琦和刘儒德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学习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能使家长准确把握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这样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交流才能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学习教育心理学则可以帮助家长预测并及时干预儿童的学习过程。下面罗列了一些需要家长努力实现的环节,这些方面做得好对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1.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经常让儿童欣赏一些优美的旋律,比如乔治温斯顿改编并演奏的钢琴曲卡农变奏曲,二胡大师高韶青演奏的万马奔腾等。2.给儿童报名参加一定数量的

4、兴趣班,比如钢琴、小提琴、舞蹈、声乐、轮滑、绘画等。3.带领孩子一道参观具有一定水平、规模和影响力的书画展。4.参观世界各国的宏伟建筑,比如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美国的帝国大厦。5.现场观看重大国际体育赛事,比如国际奥林匹克夏季奥运会。当然家长所做的一切都要以儿童的兴趣为转移。也就是说,课外活动的选择最好以兴趣驱动(interest-driven)为原则。家长不能将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孩子身上,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另外,家长还要注意从小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好奇心。自信心的增强可以通过帮助儿童发展掌控感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实现。自我效能感是一种相信自己在某种场景下能够充分表

5、现的信念2。自我效能感以多种方式影响人的感知觉、动机和表现。面对困难局面,自我效能判断能影响一个人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时间。增强儿童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包括:鼓励儿童“回忆过去自己曾经克服过的困难和挑战”等。为了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家长需要增加与孩子的互动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孩子何时何地提出何种问题,家长都力争用最短的时间给予反馈。及时反馈不是要求家长直接提供问题的答案,而是要求家长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果问题的难度已经远远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那么家长首先引导孩子思考一番,再给出问题的答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家长不仅要有耐心,而且要表现出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绝对不能因

6、为觉得孩子提出的问题幼稚而讽刺打击他们。每当孩子给出一个接近问题答案的回答时,家长都要给予鼓励,偏离问题答案时则给出简单提示。遇到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家长向孩子承诺何时给予解答。二、教师的奋斗目标如果说学校是提高儿童创造力的主战场的话,那么教师就是提高儿童创造力的主力军。学校要安排专职教师定期给小学生讲授“怎样提高儿童的创造力”,每个班每个月至少安排一次。下面简单地罗列出提高儿童创造力的三个途径:1.让儿童同时体验两种文化,比如让儿童观看一个30分钟的幻灯片,该幻灯片并列呈现了中美两个国家的文化3。2.引导儿童以更抽象的方式思考问题,这可以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比如,要求儿童用两三分钟的时间想象“

7、一年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4?3.让儿童回忆一件他们熟悉的往事,并且用“如果当初我结果可能会更好”的形式进行描述。比如“如果当初我早出发几分钟,就不会碰到那场倒霉的交通大拥堵了”。讲授“提高儿童创造力”时,任课教师还要经常训练儿童的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和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尤其是发散思维,因为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个问题能够产生许多种不寻常想法的能力,比如请列举出纽扣不同寻常的用途。聚合思维指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思考与“刷牙、洗脚和洗脸”三个词语都相关的词是什么?三、儿童的奋斗目标儿童是创造

8、力提高计划的主体,要想让该计划顺利实现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内驱力(internal drive)。为了增强内驱力,儿童需要在家长/教师的协助下制订行动计划和应对计划。行动计划是指规划自己如何积极地提高创造力;应对计划是指预测可能会出现的、对行动计划的顺利执行产生干扰的障碍,并确定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克服这些障碍。另外,儿童的奋斗目标还包括:(1)儿童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优质的儿童读物,比如英国作家迈克尔布罗德创作的故障鸟,美国作家理查德斯凯瑞创作的“金色童书”系列;(2)注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里推荐PQ4R方法:预习(preview)、问题(questions)、阅

9、读(read)、思考(reflect)、重述(recite)和复习(review)5;(3)从小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等等。四、体育运动与创造力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儿童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一些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对于丰富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7岁以前是养成运动习惯、发展健康运动心理和形成运动技巧的关键时期。因此,发达国家的幼小教育非常重视这一时期,这些国家的孩子每天都有一两小时进行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孩子從小养成“运动惯性”。当儿童长大成人以后,就会对体育运动产生成瘾(addiction)式的“心理/

10、生理依赖”,进而能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让他们终身受益。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像网球、高尔夫球等看似是成人的运动,如果孩子有兴趣参加,不妨让他们试一试,因为这些运动对提高他们身体的灵活性、柔韧性、协调性等都是非常有益的。注意让儿童进行“成人运动”的初衷是刺激其神经系统的发育,使其获得良好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敏度,而不要进行专门的力量训练。儿童进行体育锻炼的长远目标是:以健康发展为中心,促进身心协同发展、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过于强调儿童兴趣,忽视基本运动能力培养的现象。这种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儿童的体质并未得到实质性提高。在雾霾频发的今天,家长更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儿童每天都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和

11、运动强度。关于儿童运动负荷方面的知识,请参考2008年美国国民体育运动指南。读到此处读者可能产生疑问:这里强调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与提高儿童的创造力有什么关系呢?国外有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够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那么智力与创造力有什么关系呢?低智商者不可能有创造性;高创造性者必须具备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至此,读者应该能够完全明白本文强调体育运动的原因。五、结语人才的创造力是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中国要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必须从小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为了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家长、教师和儿童本人需携手努力。文中分别为家长、教师和

12、儿童制定了各自的奋斗目标和具体的实施办法。加强体育运动是提高儿童创造力的重要一环,能够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是高创造性者的必备素质。另外,体育运动夯实了儿童的体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使儿童有机会施展创造力。参考文献:1http:/2Bandura 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J.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1997,604(2):158-166.3Leung A. K., Maddux W. W., Galinsky A. D., et al. Multicultu

13、ral experience enhances creativity: The when and how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8,63(3):169-181.4F?觟rster J., Friedman R. S., Liberman N. Temporal construal effects on abstract and concrete thinking: Consequences for insight and creative cogni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04,87(2):177.5Thomas E. L., Robinson H. A. Improving Reading in Every Class: A Sourcebook for TeachersJ.1974:471.6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编号:21406167。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