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应用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微创技术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多种腔内介入微创技术应用价值置管溶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全身慢性血管病变,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临床治疗下肢ASO多采用腔内介入微创技术,其可有效提高保肢率,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但早期给予腔内介入微创技术只能用于部分闭塞、单发或短段狭窄患者的治疗,且导丝常无法顺利通过闭塞段,或进入内膜下,无法返回真腔,可导致治疗失败因而,在腔内介入微创技术治疗的同时联合其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非常重要[1]本研究对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微创技术在下肢ASO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4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下肢ASO患者中随机抽取的100例将上述100例下肢ASO患者随机分为介入组50例和联合组50例所有患者经血管CTA、B超或CT等检查确诊下肢动脉硬化合并闭塞或狭窄除外恶性肿瘤和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患者联合组患者男27例,女23例;年龄区间61-83岁,年龄均数(72.342.13)岁伴发糖尿病有12例,伴发高血压有19例,伴发冠心病10例。
根据Rutherford分级,3级、4级、5级、6级分别有12例、16例、12例和10例介入组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区间61-84岁,年龄均数(72.172.25)岁伴发糖尿病有12例,伴发高血压有18例,伴发冠心病10例根据Rutherford分级,3级、4级、5级、6级分别有13例、16例、11例和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组间比较有可行性1.2 方法两组术前均进行下肢动脉CTA检查,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情况,以更好决定介入手术入路,并行下肢血管彩超,对闭塞程度进行评估,更好选择第二入路介入组采取多种腔内介入微创技术治疗联合组采取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微创技术治疗在DSA下行Seldinger穿刺技术进行股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并置入6F动脉鞘,若导丝可通过动脉闭塞段,则交换置入溶栓导管,留置溶栓治疗若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则将单弯造影管留在闭塞段近端进行置管溶栓术后对患者凝血功能进行监测,根据FIB结果持续经溶栓导管或单弯造影管用微量泵泵入尿激酶进行溶栓,剂量为(4-5)*105U,速度为10ml/h,给药后复查凝血功能,根据FIB结果决定尿激酶用量,控制FIB结果大于等于1g/L,共溶栓3天。
若直管溶栓后导丝可顺利通过闭塞段,则可进一步进行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若仍无法通过闭塞段,则在B超引导下行远端动脉穿刺在成功穿刺后置入微导丝进行治疗,并进行球囊扩张和远端穿刺点处理,完成介入治疗两组术中均给予普通肝素、硝酸甘油等药物治疗,术后给予前列地尔和阿加曲班静滴,并在术后终生口服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盐酸沙格雷酯片[2]1.3 观察指标和标准比较两组患者(1)血管开通率;(2)支架置入率、截肢率;(3)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足部皮温、足趾SO2、ABI的差异1.4 统计学处理方法SPSS21.0软件统计下肢ASO患者数据,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52、结果2.1 两组患者血管开通率相比较联合组较之介入组血管开通率更高,P<0.05,如表1.表1两组患者血管开通率相比较[例数(%)]2.2 干预前和干预后足部皮温、足趾SO2、ABI相比较干预前两组足部皮温、足趾SO2、ABI相似,P>0.05;干预后联合组较之介入组足部皮温、足趾SO2、ABI改善更显著,P<0.05如表2.注:与干预前相比较,#表示P<0.05表2干预前和干预后足部皮温、足趾SO2、ABI相比较(`xs)2.3 两组患者支架置入率、截肢率相比较。
联合组较之介入组支架置入率、截肢率更低,P<0.05,见表3.表3两组患者支架置入率、截肢率相比较[例数(%)]3、讨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习惯改变,下肢ASO发病率逐年升高,传统单纯用多种腔内介入微创技术治疗存在支架置入率、截肢率较高的问题,而在腔内介入微创技术治疗之前给予置管溶栓治疗,可有效显露动脉硬化管腔真实狭窄程度,使患者仅行球囊扩张也可有效恢复下肢血流,简化腔内介入治疗操作,缩短手术时间[3-4]另外,下肢ASO患者若病变开口平齐闭塞,则导丝进入内膜下难度大,且可能无法返回真腔,甚至需要置入支架,先进行置管溶栓,可有效溶解闭塞病变血栓,显露病变开口,使导丝更容易找到真腔,促进血管开通率的提高,避免支架置入,减少治疗费用需要注意的时,在术后还需辅以阿托伐他汀钙等药物的应用,以使病变血管维持更长时间通畅率,促进侧支循环的增加和下肢动脉供血的改善,减轻动脉硬化程度[5-6]本研究中,介入组采取多种腔内介入微创技术治疗,联合组采取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微创技术治疗结果显示,联合组较之介入组血管开通率更高,支架置入率、截肢率更低,且两组足部皮温、足趾SO2、ABI均显著改善,说明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微创技术在下肢ASO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高,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血管开通,降低截肢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李国剑,杨镛,杨国凯等.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微创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疗效评价[C].//2015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首都血管学术论坛论文集.2015:279-287.[2]于文龙,鹿彦,关洪亮等.腔内介入治疗长段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26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4,17(2):148-150.[3]张希全,李长海,潘晓琳等.血管腔内多种介入技术个体化联合治疗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附736例病例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3):391-396.[4]俞青,郑祥韬,麻朋艳等.2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急性期蓝趾综合征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报,2014,24(21):51-53.[5]宋存峰,刁克,杨磊等.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症介入治疗11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3993-3995.[6]万晓斌.溶栓药物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手术中的应用探讨[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4.欧阳尚,姚袁晖.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微创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01):105-106.-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