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教育研究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1.18KB
约3页
文档ID:229732371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教育研究_第1页
1/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摘要】陶渊明的出现改变了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玄言诗的主导地位,开创了中国田园诗歌,为诗歌艺术增添了许多充满生机的因素本文探讨了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及其分类,并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角度对《桃花源诗并记》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桃花源  >/>  东晋建立后的一百年间,玄言诗几乎占据着诗坛的主导地位,由于 “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其过度膨胀中断了诗歌艺术的正常发展直到陶渊明的出现,才将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续上,并融入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成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陶渊明一生主要生活在田园里,所以一向被视为隐士因为不满所处生活时代的社会状况,最终选择辞官归隐,躬耕自食,或托古寓志,追慕往昔;或寓言寄怀,憧憬桃源但终就不能进入,唯有田园才是生活的真实  陶渊明诗歌的题材主要有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其中田园诗数量最多田园诗是陶渊明开创的一种新的诗歌题材,主要是描写自己的田园生活和躬耕自食的甘苦,其具体内容可分为三类:  一、通过描写风景秀美的田园景物和恬淡朴实的田园生活,表现悠然自得的生活体验  作者在《饮酒》其五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前四句讲了“心”与“地”,即主观感受和客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只要“心远”,只要保持恬淡的心境,无论身在何处,都不会受外界环境的的干扰后四句写他闲暇之时来到宅旁的篱笆下采菊花,偶一抬头,秀逸的南山映入眼帘,在夕阳余晖映射下的暮色中,鸟儿们结伴返回山林中的巢穴面对如此美妙的图景,作者如痴如醉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所带来的喜悦,与其中所蕴藏的人生真谛,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二、诗歌中有不少描写诗人参加农业劳作的切身体验,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可贵的部分  《诗经》中也有类似的题材,但那是农夫们一边劳作一边唱的歌而士大夫亲自躬耕,并以诗歌的形式写下自己的切身体验,陶渊明是第一位在长期的躬耕实践中,他逐渐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担石不储,饥寒交至其次,他从实践层面体验到躬耕之苦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真切的表现了一个辞官躬耕的士大夫的特殊感受  三、部分书写生活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如“徘徊丘陇间,依依惜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归园田居》其四)“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人虽辛勤耕作,仍常常陷入缺衣少食的困境,再加上遭受风雨等自然灾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谈到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名作《桃花源诗并记》它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其特殊之处在于,其主体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并且是因为避难而聚居在那里,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具有非凡本领的神仙《记》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为核心意象的桃花源,其主要特征有三:1.社会安定和谐,没有压迫2.民风淳朴,人人自食其力,和睦相处3.栖居地环境优美这三点正是陶渊明田园诗一贯的审美追求当然,作者明白桃花源式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结尾太守和刘子骥先后寻访都以未果告终桃花源的理想就像封建社会慢慢长夜里的一盏明灯,激发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正是作品的思想价值所在  陶渊明以他的诗赋创作,以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的个性为后世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家园,这些都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华杰.田园的守望与个性的张扬——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和谐之美[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秦丽辉.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农耕文明气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3]蒋寅.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J].求是学刊,2009(5).  [4]何蓓.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作者简介:  童晓燕(1981-),女,江苏苏州人,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