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考代数综合题的命题规律及教学策略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9445730 上传时间:2021-12-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中考代数综合题的命题规律及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数学中考代数综合题的命题规律及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数学中考代数综合题的命题规律及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数学中考代数综合题的命题规律及教学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数学中考代数综合题的命题规律及教学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中考代数综合题的命题规律及教学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中考代数综合题的命题规律及教学策略(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数学中考代数综合题的命题规律及教学策略 陈建平【摘要】结合新课标与考纲,通过对2017年几个省的中考数学代数综合题进行分析,寻找隐含在解题思路中相对稳定的命题规律,然后从“重视概念的精致,构建完善的认知结构”“重视数学思想方法领悟”“重视答题的心理状态”三个角度和常规、融合、深化三个教学阶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解决此类数学问题的能力。【关键词】数学中考;代数综合题;教学策略代数综合题是中考数学的必考题目,是实现试题区分度的主要题目之一,考察学生关于代数部分的综合解题能力。在广东中考的考纲中,明确规定第23题分值为9分,对于考生的总分能否上100分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无论从提升学生的

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还是从提高学生应试水平来看,研究它的教学策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笔者将对2017年的几道中考数学代数综合题进行分析。一、真题呈现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2+ax+b交x轴于A(1,0),B(3,0)两点,点P是抛物线上在第一象限内的一点,直线BP与y轴相交于点C。(1)求抛物线y=-x2+ax+b的解析式;(2)当点P是线段BC的中点时,求点P的坐标;(3)在(2)的条件下,求sinOCB的值。本题还用到2017年中考数学真题的“广州卷第23题”、“嘉兴卷第20题”、“深圳卷第21题”、“湖南省湘潭卷第25题”。二、分析真题,寻找命题规律(一)求函数解析

3、式上述真题考察了求解二次函数(抛物线)、一次函数(直线)、反比例函数(双曲线)的解析式,而求解析式一般的做法是用待定系数法。待定系数法最关键一步是:得到在图象上的点的坐标。题型1,直接用待定系数法,把已知点代入。如广东省的题目直接给出图象上的两点求两个待定系数,湖南省的题目直接给出图象上的一个点求出一个待定系数。题型2,转换交点定义,给出两个图象的交点坐标。学生需要理解交点就是在每个相交的图象上的点,如广州、深圳、嘉兴的题目。由于三元一次方程组是选修内容,因此题目一般不会给出图象上三个点,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除非其中一个点是与y轴的交点,即获得常数项c的值,从而代入数值即得二元一次方

4、程组。题型3,给出的交点坐标含有未知数。要先用一个交点坐标求出其中一个解析式,再把另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交点坐标代入,求出该交点坐标,如深圳、嘉興的题目。题型4,需要结合其他知识求出图象上的点的坐标,如2016年广东省的中考题第23题。给出一个已知点P,先要求出点P关于直线y=x对称点Q(抛物线上点)的坐标。又如,2017广州的中考题:二次函数y1的对称轴与y2交于点A(-1,5),学生需要理解对称轴就是x=-1,便可求出m的值,再把点A坐标代入,即可求出n的值,从而得到解析式。其第2问,若y2随着的增大而增大,且y1与y2都经过x轴上的同一点。要求y2的解析式,只有一个点A的坐标是不够的,还要寻

5、找二次函数y2图象上的另一点。“y1与y2都经过x轴上的同一点”,即告诉学生令y1=0,可以列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求出与x轴交点,这就是y2经过的第2个点的横坐标,由于与x轴交点,其纵坐标为0,于是就得到另一个点的坐标。还有一些题目给出一次函数或反比例函数名称但没有给出解析式,需要先设解析式,再用待定系数求出其解析式。(二)在函数图象的背景下,构造三角形模型问题题型1,构造直角三角形。如广东题的第2小题,点P是线段BC的中点,知道点B的坐标,但不知道点C的坐标,无法利用中点公式求出点P的坐标。如果学生能用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想法,便很容易获得解题思路。如图2,在RtABC中,作PD垂直于直线AB于

6、点D,则PDOC。此时,图中出现了RtPBD和RtOBC。因为点P为线段BC中点,所以点D也为线段OB的点,所以点P的横坐标为1.5。再把横坐标代入二次函数解析式,便可求出点P的纵坐标。如果学生做第三问求sinOCB,想到在RtOBC中运用解直角三形的方法,会自然获得解题思路,先求点C的坐标。而求点C的坐标,又需要用到前面RtPBD和RtOBC构成的图形,得到OC=2PD。PD就是点P的纵坐标,前面已经求出,此题解题思路已明。深圳的题目(图3)也可以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把证AD=BC的问题,转化为求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图2图3题型2,构造等腰三角形。嘉兴题目的第二问,在轴上是否存在点,

7、使其为等腰三角形?题目只给出线段AB(图4),需要在x轴上找点P,连接PA、PB构造等腰三角形。可分三类情况构造等腰三角形,PA=AB、PB=AB、PA=PB。第1类以A为圆心,线段AB为半径作圆,与x轴相交的点即为点P(图中的P1、P2);第2类以B为圆心,线段AB为半径作圆,与x轴相交的点即为点P(图中的P3、P4)。最后一类,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相交的点即为点P(图中的P5)。本题的点P是有限制的,要求n0,即点P要在x轴的正半轴。因此符合要求的点P,只有P2、P4。湖南省湘潭市题目的最后一问,要在抛物线上找点P。比较容易想到的一种情况是,过点A作PA/BC,交抛物线点于P,由

8、“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知此时点P为所求。但另外一种情况,就需要构造等腰三角形,如图5,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抛物线于点P,交x轴于点D,则ABD为等腰三角形,AD=BD。图4图5题型2,把多边形切割为三角形或梯形求面积最值。把广东的题目进行变式,加上问题“在(2)的条件下,在线段PB上方的抛物线上找点Q,使得四边形PABQ的面积最大,求此时点Q的坐标和四边形PABQ的面积。”方法1(图6),由于四边形PABQ可以切割为ABP和PBQ,而ABP是不变的,要求四边形的最大值,即求PBQ的最大值。过点Q作x轴的垂线并线段BC于点H。此时把PBQ拆成PQH和BQH,拆成的两个三角形,它们的底

9、都是QH,高的和是点P与点B的横坐标之差(固定值)。线段QH取最大值的时候,PBQ的面积最大。QH的长度可以用抛物线与直线BC的解析式之差来表示,这样就转变为二次函数的最大值问题。方法2(图7),把四边形PABQ拆为PAG、BQH和梯形PGHQ。其中PAG面积不变,梯形PGHQ与BQH的和可以用含有x的函数来表示,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问题。图6图7三、教学策略(一)重视概念的精致,构建完善的认知结构数学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出:个体对概念的理解结果既非来自外部提供的信息,也不是原来的长时记忆,而是思维过程的产物,认知心理学家将之称为“精致的概念”。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

10、行尽量详细的“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对概念的精致越充分,越能形成良好的记忆。一旦某个概念出现遗忘,精致还可以帮助个体进行重新推导。对概念的另一种精致方式是组织。组织是对新信息分类并标明它们之间关系的过程。在概念的系统中学习概念,使所学概念与其相关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化,使概念的网络结构更加清晰。这一过程使概念成为一种有层次的“组织”,其作用是能使人对记忆进行结构化地搜索,这将使概念的提取更加迅速和准确。1因此,在中考数学代数综合题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次函

11、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各自的概念、性质理解透彻,再把三者结合一起研究学习,重新组织三者,进行混合运用。当对概念精致到一定程度后,自然會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认知结构。(二)重视数学思想方法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因此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核心素养是必要的。从上述讨论构造三角形模型的解题思路,渗透着数学建模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从图中找等腰三角形,渗透着几何直观的思想;从构建函数解决面积最大值问题,渗透着函数的思想;求解析式时,使用待定系数法等。因此,在讲解中渗透各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领悟并掌握显得尤为重要。(三)重视答题的心理状态从每年广东的中考评卷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第1、第

12、2问做得并不理想。除了不会做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心理状态。要解决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保持心理的平稳、安定、适度紧张的心理状态。要学生在平时的解题中理解第1问一般是常规题,只要平时做到概念的精致,并且灵活组织运用三类函数,就能快速解决。如果遇到稍难的第2问,一般用化归、建模、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可以解决。教师尽量不主张题海战术,但适量的题目练习还是必须的。四、结语中考数学代数综合题是历年中考的拉分题,是提高试题区分度的主要题目。学生需要一个系统的专题教学才能达到中考考查优生的应有水平。本文只是选择2017年的五道中考数学代数综合题,必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还有很多考察的题型并没有在本文叙述。其次,如果能从一道基本的典型的母题,逐步变式,把所有的题型都能涉及,学生可能更容易领悟并掌握。参考文献:1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邹香根.浅谈中考数学试题的题型及解题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5(08):4748.3张雁.中考数学复习专题四代数与几何综合题复习J.中学生数学,2013(06).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