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门

慢***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3KB
约16页
文档ID:229210819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门_第1页
1/16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门动物界第一大门,100多万种,占动物总数的85%以上,分布极广要求: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棉蝗,沼虾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特点,并掌握甲壳纲,蛛形纲(虾、蟹)、多足纲(蜈蚣)和昆虫纲的主要特点,基本掌握三叶虫纲、肢口纲、原气管纲的简要特征以及昆虫纲的主要目的鉴别特征,主要经济昆虫的生态习性,形态结构及与人类的关系, 了解常见的有经济意义的节肢动物及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第一节 门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异律分节、附肢分节及其意义,体被几丁质外骨骼、生长与脱皮,肌肉系特点,体腔及血液循环、呼吸、排泄及神经感觉器官特点,生殖发育,节肢动物的高度适应性一、身体异律分节及附肢分节1、异律分节:节肢动物身体自前而后各体节发生分化,并且相邻体节相互愈合形成体区,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这种分节方式称为异律分节 头部(6节体节):感觉、摄食中心 如:昆虫 胸部(3节体节):运动中心 腹部(其余体节):代谢、生殖中心意义:使各种机能更集中与分化,提高了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的关节,而且本身也分节,内有发达的肌内,活动灵活,这种附肢称为节肢。

意义:大大加强了附肢的灵活性,使其适应多种功能 触角:感觉 口器:摄食、咀嚼 如: 步足、游泳足:运动 这些功能与附肢有关 外生殖器:生殖双枝型附肢:节肢动物原始的附肢呈双枝型,由与体壁相连的原肢及其顶端发出的内肢和外肢三部分构成如虾类腹部的游泳足等 外肢: 原肢(前基节、基节、底节) 内肢:座节、长节、胫节、跗节、趾节单枝型附肢:由双枝型附肢的外肢节退化而形成,如昆虫的3对步足二、体被具几丁质的外骨骼(角质膜),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1、外骨骼:节肢动物体壁包括一层上皮细胞,整齐地排列在底膜之上,由上皮细胞向外分泌坚实的角质膜,覆盖着整个身体,起着保护、支持运动(与附着的肌肉一起)、感受刺激和防止体内水分大量蒸发的作用(功能)外骨骼主要由几丁质和蛋白质形成 不透水性: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上表皮:蜡质层(薄) 防止化学物质的侵入 蜕皮角质膜 外表皮:几丁质 + 骨蛋白(或钙),坚硬 体(外骨骼) 内表皮:几丁质 + 蛋白质,富弹性壁 上皮层:细胞层,向外分泌外骨骼,向内分泌基膜。

分泌酶基膜: (几丁酶、蛋白酶)角质膜:上角质膜(或上表皮)、外角质膜(或外表皮)、内角质膜(或内表皮);2、蜕皮: 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分泌完成后,便不能继续扩大,限制了虫体的增长,这样身体长到一定限定后,便蜕去旧皮,重新形成新皮,在新皮还未骨化之际,大量吸水迅速扩大身体,这种蜕去旧皮的现象称为蜕皮节肢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蜕皮现象,但昆虫成熟后不再蜕皮,而甲壳动物终生都可蜕皮三、由横纹肌组成的成束状,收缩强劲有力 外骨骼(肌肉的附着点、起杠杆作用)、肌肉、关节相互配合,使运动更加迅速而强有力四、混合体腔、开管式循环,心脏在消化道背方混合体腔:在胚胎发育早期出现体腔囊 ,但这些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中胚层细胞分别发育成组织和器官,而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空腔由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始体腔形成,因此称为混合体腔开管式循环:指节肢动物和部分软体动物的循环系统方式,循环系统由具备多对心孔的管状心脏和由心脏前端发出的一条短动脉构成,血液由后向前至头部,再由前而后进入血窦 ,又由血窦通过心孔复流入心脏 血体腔:节肢动物的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因此又称为血体腔。

五、具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并以气管、鳃、书鳃、书肺和体表进行呼吸气管:是陆栖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由外胚层发生,是体壁的内陷物,其外端以气门与外界相通,内端在体内延伸分枝,伸入组织间,直接与细胞接触,可以运输氧气和排放碳酸气 书肺:为蛛形纲动物的呼吸器官,是腹部体表内陷的囊状构造,内有很薄的书叶状突起,是气体交换的地方六、排泄系统为与体腔管同源的触角腺(绿腺)、颚腺或基节腺(水生种类),或为与消化管相连接的马氏管(陆生种类)马氏管:指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即从中肠与后肠之间发出的多个细管,直接浸浴在血体腔内的血液中,能吸收大量尿酸等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使之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由肛门排出蛛形纲动物的马氏管由中胚层衍生而成,而昆虫的来自外胚层七、消化管完全、发达,由头部和附肢组成口器(多种多样) 前肠:口、咽、食道 外胚层 后肠:直肠、肛门直肠垫可从食物残渣中回收水分,适应陆生 (蜕皮) 中肠: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 内胚层八、具有灵敏的感觉器官(单眼、复眼、 触角、触须、听器、平衡囊等)和发达的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神经节有愈合趋势。

具神经内分泌系统(昆虫的咽侧体能分泌保幼激素,胸腺能分泌蜕皮激素九、雌雄异体,一般雌雄异形;多数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有直接和间接发育,也有孤雌生殖l 从节肢动物的特点,说明在动物界中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节肢动物是身体分节、附肢也分节的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类,它们成功地登上陆地以后,就几乎占据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境这是因为它们一面产生适于陆栖生活的新结构,一面又发展原有的器官系统,以增强运动,适应陆地上变化莫测的外界环境具体表现在如下:1)、身体分为前后连接的多数体节,借以增强运动的灵活性,而且是异律分节,体节间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从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2)、具几丁质的外骨骼,有保护身体,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接受刺激的功能这也是节肢动物对广泛生活环境有适应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之相适应的是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蜕皮现象 3)、具分节的附肢,关节之间能作各种活动,使附肢的活动更多样化,能适应许多功能,如爬行、游泳和跳跃,还利用翅作远距离飞行4)、产生了专职的呼吸器官,以促进气体交换水栖种类以鳃、书鳃呼吸,多数陆栖种类用气管、书肺呼吸可以获得足够的氧气,以适应活动量的增大,且可以保持体内的水分。

5)、具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的复杂是与发达的呼吸系统相适应的6)、肌肉由横纹肌组成,能作迅速的收缩,牵引外骨骼,从而产生敏捷的运动7)、消化系统完全,分前、中、后肠三部分,并由头部和附肢组成口器,增强了取食的能力,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可以满足能量消耗增大的要求8)、马氏管、触角腺、颚腺、基节腺等排泄器官的出现,满足了代谢作用旺盛的需要9)、具有十分发达的感觉器官,如单眼、复眼,触角、触须、听器、平衡囊;愈合的神经节提高了神经系统传导刺激,整合信息、指令运动等,以能及时感知陆上多样和多变的环境因子,并迅速作出反应,用利于适应各种生境的生活10)、多数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繁殖能力强,后代种群数量大,发育过程中有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并且部分种类有休眠和滞育现象以渡过不良环境因子的影响第二节 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依据:呼吸器官、身体分区及附肢等不同分三亚门、七纲 三叶虫纲:化石种类、原始 有鳃亚门 甲壳纲:虾、蟹、水蚤、剑水蚤 肢口纲:鲎有螯亚门 蛛形纲:蜘蛛、蝎 原气管纲(有爪纲):栉蚕有气管亚门 多足纲:蜈蚣、马陆 昆虫纲:一、 甲壳纲常见种:虾、蟹、水蚤1、纲的主要特征:1)结构在节肢动物门中比较原始,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蟹腹部退化),体外常被几丁质外骨骼。

2) 节数及与之相关的附肢对数较多,每个体节几乎一对,触角2对,附肢大多保持双枝型3) 鳃呼吸(叶鳃和丝鳃,小型种进行体表呼吸)叶鳃:甲壳动物鳃的一种类型,由鳃轴和附属物构成,其附属物扁平呈叶片状,鳃轴中有入鳃血管和出鳃血管,流经鳃叶时进行气体的交换,如日本沼虾、寄居蟹及蟹类的鳃属于叶鳃4) 排泄器官为触角腺(成体)和颚腺(幼体)5) 消化系统常为一根直管,胃内具有几丁质构造的胃磨 磨胃:甲壳纲软甲亚纲的大型种类的胃特别发达,胃内面的角质膜增厚,形成骨板和硬齿等,用来研磨食物,具有这种结构的胃则称为磨胃 6) 神经系统低等种类保持梯形,高等种类神经节明显愈合7) 感觉器官发达,有嗅毛、触毛、复眼及平衡囊等感觉器官平衡囊:是甲壳纲十足目类的感觉器官,由触觉器演变而来,是第一对触角原肢内凹形成的一个小囊,囊底着生触毛,其上粘有平衡石是重力感受器,并与运动相关,以调节身体平衡8) 一般雌雄异体,发育经变态(无节幼虫等);绝大数种类水栖,海洋种类特别丰富无节幼体:是甲壳动物最典型的幼体,在水中营浮游生活,身细小,呈卵圆形或圆形,不分节,有一个单眼和一片大的上唇,附肢3对,即2对触角和1对大颚,利用大颚和第2对触 角游泳和摄食。

2、分类1) 鳃足亚纲:水蚤、丰年虫等体小,胸肢扁平似叶,为呼吸和运动器官水蚤(枝角类)常行孤雌生殖,是鱼类优良的天然饵料2) 桡足亚纲:剑水蚤(桡足类) 水蚤、剑水蚤是浮游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鱼类(特别是幼鱼)的主要饵料3) 蔓足亚纲:藤壶、名荷儿等体被石灰质的壳板,6对蔓状胸肢(顶端弯曲如瓜蔓),雌雄同体,固着或寄生生活4) 软甲亚纲:虾、蟹、寄居蟹、虾姑、鼠妇等体形较大、较高等的甲壳类,生殖孔 雌:第3对步足之间 雄:第5对步足基部l 简述解剖虾的方法和步骤:方法步骤如下:用剪刀先从虾的头胸甲后缘开始,沿头胸部两侧向前剪,然后将头胸甲剪去,可观察到心脏、肝脏、胃、生殖器官等然后再用剪刀沿腹部两侧由前向后剪,将腹部背面外骨骼去掉,再用镊子移去腹部一部分肌肉,露出消化道,即可以观察消化系统再用摄子将全部腹部肌肉和头胸部的内脏除去后,但保留食道,可看到腹神经链二、蛛形纲大多为陆生,常见种:蜘蛛、蝎子、脾、螨1、 纲的主要特征:1)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无触角,具螯肢2) 4对胸足或步足,腹足退化;3) 书肺、气管呼吸;4) 马氏管(成体)和基节腺(幼体)排泄。

2、分类1) 蝎目:蝎,钳蝎等卵胎生前腹部较宽、后腹部细长,身体的末端(尾端)具毒刺(毒腺)2) 蜘蛛目:圆网蛛、狼蛛、蝇虎、班络新妇等头胸部和腹部之间以腹柄相连,螯肢内有发达的毒腺,具纺器和吸胃3) 脾螨目:如红蜘蛛,牛蜱、人疥螨等体小,头胸部和腹部愈合,螯肢和脚须突出在体的前端形成假头三、多足纲 常见种:蜈蚣、马陆、蚰蜒等1、 纲的主要特征1)蠕虫状,体分头部(触角1对)和躯干部(每节足1-2对)2)气管呼吸、马氏管排泄蜈蚣:毒爪位于第一附肢(称颚足)末端节 肢 动 物 各 纲 的 比 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