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3篇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29174605 上传时间:2021-12-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3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进步老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才能。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欢送阅读,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

2、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详细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那么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那么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兴隆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根底。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根底。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

3、制定教学目的为: 知识与才能: 通过学习,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那么天的根本史实。 掌握贞观之治场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那么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才能。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场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才能和合作学习的才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节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承受别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奋读书的决心。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

4、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通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开展,符合历史开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根底。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那么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老师加以引导,使学生可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根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那么,看他对历史开展,尤其是经济开展所起的作用。 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老师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

5、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还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练习法等。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泼,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才能。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展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因为初一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那么天,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采用故事引入法导课。选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的故事导入。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时因为故事本身兴趣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附故事:魏征

6、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坏事。人,有好人坏人,任用好人,那么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往往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却只能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人的长处。假如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隆了。唐太宗看了这段话以后,非常感动,他对大臣们说: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错时,随时给我提出来,帮助我改正。然后通过设计过渡语: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如今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

7、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1、通过设计问题:隋朝是怎样灭亡的?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的内容,找出答案。让学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老师板书概括) 2、让学生发问,师解疑释难。 (二)、贞观之治(重点)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理解表现探析成因这样的脉络予以教学该目内容。 先用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过程,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形成贞观之治的场面。然后联络借助教材第九页第一段的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现。 而在探析贞观之治的原因时,我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并在老师的引领下,概

8、括出5点原因,并板书出来。此后,老师可以以史为鉴,联络时政(点到为止)继这个环节完毕后,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让学生认识到治世场面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让学生知道,这也是贞观之治得以形成除开通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根底,只有消费力和消费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活力勃勃的缤纷场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

9、国奠定了扎实的根底。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消费力的开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消费力的开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开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才能,进步学生初步运用消费力和消费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才能。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拟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

10、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稳固自身利益而进展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才能。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开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展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挑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拟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展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消费

11、工具的改良、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出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展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从而也加深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认识。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强调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化害为利,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等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鼓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理论,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

12、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根底。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初中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泼、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构造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化

13、,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且,厦门市区的中学生普遍可以纯熟使用网络来搜集和资料,具有一定的自学才能,这样便于老师提早布置课前预习。 七年级学生经过只有一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拟标准、有效的历史学习才能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应该设计灵敏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承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

14、民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机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说课的题目是科举制的创立。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根底,在正式内容开场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科举制的创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7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三个子目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科举制度确实立、健全和完善,以及对

15、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本课上承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繁荣情况,下启辉煌的隋唐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讲授的时候要重点讲述科举制完善的过程及影响。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化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化的把握。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才能都不强。但是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对历史知识有无限的探究欲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顺应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的的出发点和根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的: 【知识与才能】 理解科举制诞生的原因;列举科举制创立与开展的史实;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进步归纳、整合才能;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科举制的影响,认识科举制的创立在当时社会的进步性,进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才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局部。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根底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科举制创立与开展的史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