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经济学》导论

上传人:慢*** 文档编号:229129028 上传时间:2021-12-25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文化经济学》导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一章 《文化经济学》导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一章 《文化经济学》导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一章 《文化经济学》导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一章 《文化经济学》导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文化经济学》导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文化经济学》导论(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1月16日发布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超过3.9万亿元,占GDP比重将首次超过3%,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何谓文化产业?笑话一则 何谓第一产业?喂牛养羊;第二产业:杀牛宰羊;第三产业:喝羊汤吃牛肉。那么何谓文化产业?曰:吹牛皮出洋(羊)相。第一节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文化的定义 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PrimitiveCulture)“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2、、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关于“文化”定义的观点 目前有200多种的定义 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在文化与个人一书中作了一些总结:(1)文化是学而知之的。(2)文化是由构成人类存在的生物学成分、环境科学成分、心理学成分以及历史学成分衍生而来的。(3)文化具有结构。(4)文化分隔为各个方面。(5)文化是动态的。(6)文化是可变的。(7)文化显示出规律性,它可借助科学方法加以分析。(8)文化是个人适应其整个环境的工具,是表达其创造性的手段。他认为:“人类学家对文化的描述可以和地图作个比较。地图显然不是一片具体的块,而是特殊地域的抽象表示。地图如果绘制得精确

3、,人们看了它就不会迷失途径。文化如果得到正确的描述,人们就会认识到存在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生活方式,认识这些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关于“文化”定义的观点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分析文化定义时认为,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关于“文化”定义的观点 关于文化的区分,最为常见的说法就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也有人把它称为是大文化和小文化。在这一点上,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富永健一认为:“正如我们将社会区分为广义的社会和狭义的社会那样,有必要将文化也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社会是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

4、同样,广义的文化也是作为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来使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等都可以认为是属于文化的领域。也就是说,广义的文化与广义的社会的含意是相同的。但另一方面,狭义的文化与狭义的社会却有不同的内容。后者是通过持续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系统;而前者如我们上文中提出的定义那样,是产生于人类行动但又独立于这些的客观存在的符号系统。”关于“文化”定义的观点 此外,还有一种关于显形文化和隐形文化的划分。这一区分的代表性作者是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 社会学对于文化的区分还有一种“亚文化”的概念,“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

5、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关于“文化”定义的观点 文化哲学把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关于文化的区分,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文化模式论”。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在其文化研究一文中认为,是克罗伯以同等的眼光看待历史、功能和心理学,划分出三种文化模式:全局性模式、总体性模式、类型性模式。关于“文化”定义的观点 在较近的文化研究中,对文化的区分出现了高雅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产业文化、商业文化等新概念,并且迅速拥有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和论著。此外,在各个学科领域内都有相应的文化概念,如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企业文化、行政文化、管

6、理文化、法律文化等等。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学习,所谈文化范畴明显拓展,至少包括文化价值观、文化传承、社会形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四个部分,文化成了中国新兴战略性领域。一、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同构、互动和一体化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发展;文化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支配和影响着历史运动。这是关于文化与经济关系的一般理解。 从文化人类学意义上来说,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也都是文化活动,都具有文化意义,同时也就使得文化本身从它一开始就内蕴着经济的因子,而经济也内蕴着文化的因子。 人类社会在生长过程中,文化和经济的演进的同步性、文化结构与经济结构在质的规定性上呈现出一种力的同构关

7、系:农耕文化与自然经济相适应,工业文化只能是以蒸汽机革命为代表的大工业经济的产物。互联网时代的语言、词语等。一、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同构、互动和一体化 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性,即一定的经济结构必然有存在其中或建立其上的文化结构,一定的文化结构又必然地以其特殊的形态知识和心理结构,以及由这两者构成的全部意义系统生动地表现经济结构全部的丰富性,并随着经济结构的运动变化而发生与之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辩证运动。二、文化增长和经济总量增长 “文化增长”是在现代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一个文化和经济概念。它既是关于文化经济总量增长,也是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当代转变,因而是综合性很强的集合概念,更深刻地反映了文化

8、与经济的关系。 文化增长或曰文化经济总量增长,是指一国综合文化国力的增长,它包括文化设施建设规模、文化产业生产能力、文化消费水平以及其他文化力的发展水平。二、文化增长和经济总量增长 资料: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40,507亿元。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占10.3%和46.3%,较2008年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则占43.4%,较上年继续上升。2008年全国GDP数据修订为314045亿元,GDP增速上调为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370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900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7.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1340亿元,占GDP的比

9、重为41.8%。此前公布的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 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多在70%以上,美国更是高达90%。2009年,洛阳市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由2006年的21.5%提升为31.9%,年均增长12.8%,但是且不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仅与我国目前42.6%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10.7%的巨大差距。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亦指出,中国在经济结构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是第三产业的比重过低,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不发达。三、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一是由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在运动过程中发展到革命性变革时的节奏快慢不同,即经济基础的

10、变革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变革并不总是同步发生的,而是以或快或迟的表现形式出现的。 二是文化的增长不仅受经济的制约,而且受政治、法律、哲学、道德、社会思潮等诸多意识形态的影响。 三是文化作为一种有生命的社会现象,终究还是一种积累,有自己特殊的运动规律。经济可以爆发,文化不能爆发。四、文化和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的经济因素和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杠杆作用,使文化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它对基础的“软化”。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兴建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对于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并由此而构成良好的文化

11、经济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宣传,越“软”越好 日本打造“酷日本”,把机器猫作为动漫“大使”:“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日本人在想什么,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我们希望创造怎样的未来。”使日本的动漫形象走向世界:阿童木、机器猫、圣斗士、海贼王、灌篮高手、忍者神龟、蜡笔小星、樱桃小丸子等。拉动文化产业,占日本超过GDP10%。麻生太郎:“你们的出色工作已经抓住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年轻人的心,这是我们外务省永远也做不到的事情。”越南河内街头的汉文化 文化产业是内容生产产业,关乎社会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精神生活,诸如“三俗”、黄色淫秽物品等都是

12、文化产业的高污染表现。这些都占用了大量的文化资源,生产出来的却是严重污染社会文化环境和毒害人们身心健康的文化垃圾。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应有公共责任感,要向社会提供内容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指出。胡惠林:文化产业的软性“社会污染”不容忽视第二节文化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 一、文化经济学的产生 文化的经济因素和经济的文化因素相辅相成。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迅速现代化以及随着现代化的宽领域发展,文化和经济之间由对立而走向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是文化经济学产生的社会学基础。 对于文化经济的研究,始于文化社会学、艺术社会学和非生产领域经济学

13、等研究。1847年,比利时的米凯尔首先提出“艺术社会学”的命题后,一些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史学家就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文艺同社会、经济的联系。 还有俄国德国等学者的论述,但这些都还没有上升到“文化经济学”的层面。 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兴起的“非生产领域经济学的研究,把文化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上了研究工作日程。此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国家开始注重对社会主义文化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尽管这些研究并没有对“文化经济学”这门学科本身做出明确的表述,但问题的提出和对它所进行的系统而有效的研究无疑为“文化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1982年,民主德国的霍马廷和雷瓦特合作发表了文化领域经

14、济学的现实问题,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学的必要性和具体内容,指出:为了有效地利用文化领域的投资,许多国家(包括当时的民主德国)近年来对文化发展的经济问题开展了经济学的研究工作。至此文化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 1993年,我国第一个以“文化经济”为专业方向的四年制本科专业“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立,文化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由此进人我国学术界的视野和高等教育领域。佩戴上海交通大学 校徽的丁俊晖二、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文化经济学的对象性研究范围,主要是指与物质文化密切相连的精神文化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包括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文化娱乐、文物

15、博物、音像制品、文化旅游,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设施和组织机构,如艺术表演团体、出版社、影剧院场、影视制作公司、书店、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赵力:没有艺术的社会是没有未来的 艺术家是创造未来和构想未来的,没有他们世界就是去了一种表现未来性的方式或者载体。而没有艺术的社会会失去对未来可能性想像,艺术跟科学一样,是在创造未来,或者实验某种可能性,这个非常重要。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赵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赵力三、文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科学抽象,理论联系实际 2系统分析,动态研究 3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第三节、文化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文化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2文化经济学与文化学的关系 3文化经济学与其他文化学科的关系 (1)与文化社会学的关系。 (2)与同文化经济学有纵向联系的学科的关系。参考书目 张洪武文化经济学北京燕山出版社 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书海出版社 詹姆斯海尔布伦(美)艺术文化经济学詹正茂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卫赫斯蒙德夫(美国),张菲娜(译者)文化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