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及其应对策略 鞠雪楠 金洁莹等摘要:马太效应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现象近年来,关注马太效应的探讨逐渐扩展至高等教育学的诸多领域,但是目前研究成果尚不成熟在系统梳理了高等教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形式、作用机制及其影响的基础上,该文以欧洲高等教育研究(“第四十一席”现象)及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教育背景与教育公平)为例,刻画出马太效应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具体体现最后,探讨了高等教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抵消机制和应对策略关键词:马太效应;高等教育;教育公平;教育研究:G434 :A一、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基于对美国诺贝尔获奖者的访谈,以及相关学者的日记、信件、笔记、学术文章乃至个人传记中收集资料,默顿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对马太效应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与对回报(Reward)和交流(Communication)系统的研究相结合,描述了马太效应的普遍存在性具体而言,马太效应可被描述为:“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学者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属于那些已经出名的学者例如,一個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由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自马太效应面世以来一直备受瞩目,围绕马太效应的探讨逐渐扩展至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研究对象也由发达国家扩展至发展中国家然而,现有文献对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及其应对策略尚未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系统的梳理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形式、作用机制及其影响进行综述,辅以欧美高等教育研究的实际案例分析,并探讨高等教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抵消机制和应对策略一)高等教育学界中马太效应的体现形式受到马太效应的支配和控制,高等教育学界会像社会分层一样形成一个精英阶层,其主要表现为:第一,论文发表数量过度集中在某些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研究者群体中;第二,文献或论文过度集中在某些学术期刊或某类高等教育研究学派的背景下发表;第三,高等教育研究中某类论文发表的时间愈发集中,研究主题过度在某一时期内受到过度的关注另一方面,马太效应也广泛作用于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学术交流系统这主要体现在合作和多重发现的情况下,马太效应会使得已有成就的科学家所提出的研究备受瞩目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结果表示,15%到23%的心理学界读者是根据作者的不同而选择是否阅读论文这就存在一个悖论,让高等教育学者常常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如果杰出学者不在论文中署名的话,这篇论文就有可能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和快速的认可;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杰出学者在论文中署名,那么为之工作的学生又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实际上,高等教育研究的分布并不均匀,具体而言:1.高等教育研究者在学术生涯中发表的论文数量差异巨大,大部分博士只发表一篇甚至没有发表过论文,但是另一个极端(如数学家Arthur Cayley),一些学者的学术生涯中每几周就发表一篇论文,累积下来发表的论文数以千计对高等教育研究者而言也并不是所有的论文都能得以发表,有研究发现发表过n篇论文的科学家数量的比例是n的平方分之一2.在引用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时,这种倾斜的现象就显得更加突出论文被引用次数的相关统计研究表明,仅有0.3%的论文被引用了上百次,2.7%的论文被引用了25至100次;而另一个极端是,58%的论文在这二十年间仅仅被引用了一次事实上,被引用次数的不公平分布已经超越了收入的帕雷托分布,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二)马太效应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作用机制具体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马太效应的作用机制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马太效应的作用机制可归因于集体层面的累计优势和知识产权的影响累计优势被定义为最初具备的教育能力、结构定位以及可利用的资源上的优势都会导致获得者(Haves)和未得者(Have-nots)之间的差距逐步扩大,这一过程即累计优势的逐步形成。
马太效应在集体层面的作用机制体现在:1.美国对高等教育研究提供的年度财政支持中,28%最后属于排名的前10所大学;2.有更丰富资源和特权的大学反过来又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在杰出的科学家事例中,这种资源和人才的集中就显得更加明显49%的诺贝尔获奖者只来自于下列5所大学:哈佛、哥伦比亚、洛克菲勒、伯克利和芝加哥3.资源上和特权上优势明显的大学在当代科学的发展中也常常保持领先的优势上述过程描述了高等教育学界的集体层面,马太效应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第二,马太效应的作用机理也反映在个体层面,并与学者学术生涯中学术资源和科学生产力的变化紧密相关事实上,高等教育学者的个人和社会属性更容易影响他们学术观点的能见度和接受度,从而导致在没有很高知名度的学者所提出的学术观点不容易受到瞩目然而,追溯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学术历程,发现这些杰出学者进入超级精英行列的过程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这也解释了马太效应的作用机理获奖者在事业起步时都经历了长期而艰苦的研究工作,并且一开始就是精力旺盛的科学论文写作者:当他们还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平均发表了13.1篇论文,而一般科学家在整个学术生涯中平均只发表了3.5篇论文尽管早期的论文很少使他们获奖,然而未来获奖人在早期付出的努力远远胜过与其年龄相当的学者们在同时期所做的工作。
这些诺贝尔获奖者通常在本领域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并被他们所在领域的专家们普遍接受并推荐与此同时,逐渐累积的认可和推荐带来更好的研究条件、更优秀的学生和合作者,这些又反过来帮助学者做出更多和更好的工作上述过程描述了在高等教育学界的个体层面,马太效应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三)马太效应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影响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反映出回报系统和交流系统的资源分配不公平,其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导致高等教育研究者们的分裂霍布斯和玻意耳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玻意耳和他的同仁认为如果不以实验操作为根据,自然哲学就不能建立牢固的基础,亦即必须通过《新实验》及相关论文所提出的程序为基准开展哲学研究而霍布斯则质疑实验纲领所宣称的公开性和监督性,否认其具有哲学地位,并且断言实验哲学方法论有被淘汰的可能,因此通过实验产生的哲学知识亦不稳固玻意耳喜欢将实验哲学家形容为“谦虚”“中庸”的,而霍布斯对哲学的理解则相对激进当中庸而谦虚的玻意耳和偏狭且自信的霍布斯并置时,由于没有人希望找来一个难以相处的同事,霍布斯的学术主张未能得到广泛认同,其本人也未能加入皇家学会两个学派间因马太效应导致的不公日益明显,玻意耳中庸谦虚的实验纲领也和霍布斯过于自负的理性主义产生了对立。
同时,马太效应对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协作方式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仍以诺贝尔奖为例,约有2/3的受奖者都是以和别人共同进行的研究工作而获奖的从开始有诺贝尔奖金以来,与他人合作研究而获奖的比例已经由41%上升至79%在所有那些由于和别人合作的研究工作而获奖的学者当中,大约半数没有和别人分享奖金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学界中的马太效应在对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产生种种影响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与同事的合作关系,导致他们变更久已习惯的工作方式,而且成为重新确定学者在高等教育事业中职能的机会二、马太效应在欧美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典型案例(一)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第四十一席”现象“第四十一席”的概念源自法国学会(The French Academy)法国学会只允许接受四十位正式成员,成员数量的限制导致近百年间很多有天赋的杰出学者被排除在学会之外,他们也就被称为坐在“第四十一席”的成员第四十一席中有很多盛名在外的学者,包括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启蒙思想家卢梭、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狄德罗等诸多学者就诺贝尔奖而言,“第四十一席”的占有者就是那些虽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样做出巨大贡献,但却没能获奖的学者第四十一席”现象是马太效应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典型體现。
在高等教育研究学界的回报系统中,一直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一个人或组织获得的奖励和认可往往是代表了学界对获奖者背后更大群体,乃至该时代所有学者为教育研究做出卓越贡献所应得的奖励因此,高级别奖励(如诺贝尔奖)应该被认为是对更广泛范围中学者的集体褒奖,而非仅限于获奖的学者们这种共识可以从科学社会学的理论中得到支持,比如思想集体(Thought Collective)理论认为科学研究是由互相交流想法或保持智慧互动的人们组成的团体为单位才得以实现的,思想集体可以作为任何一个领域的思想发展过程的载体,同时也是储存知识和文化水平的载体科学发现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于一个共享知识基础并保持智慧交流的集体发挥作用,使得他的研究成果可行并被接受尽管思想集体由个人组成,却很难将思想集体理解为个人思想的简单加总如果从正式的角度看科学活动的话,科学活动也具备社会结构,实际上任何一种方式的学习都和某种传统和社会有关,并且语言及习惯已经足够形成一个集体的联系但事实并非如此现有研究发现已被认可的学者在之后的研究生涯中会变得更加具有生产力而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甚至将来也不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所做的贡献,并不少于诺贝尔获奖者们的贡献,这些“无名”的科学家们为科学所做出的努力在很多情况下也会超出获奖者们的付出,这种貌似不公平的分配现象即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第四十一席”现象。
二)美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教育背景与教育公平马太效应对教育公平也提出了挑战有关教育背景与教育公平的研究显示,学生的科学成就(经济生产力、教育生产力以及社会生产力)与其教育背景(如家长的社会地位、相应的教育环境和与科学相关的训练水平)关系十分显著,并且教育背景的差异会进一步扩大学生在科学方面的成就由教育背景产生的马太效应逐步扩大,从而在长期影响教育公平表1提供的研究显示,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会显著地影响学生的科学成就同时,学生自己所受教育的不同也会对成绩有显著的差异影响在美国,白种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也和其他种族存在显著的差异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教育系统中性别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也不容忽视同时,学生求知的动机和获取信息的密度,对媒体的应用程度和阅读量都和学生的科学成就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果一名学生在之前的教育环境中获得有效的资源,就有可能在现阶段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并且有更强的动机获得更好的考试成绩,这就是累积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马太效应在教育学中的具体体现近年,继Walberg后也有更多学者也对教育学界的马太效应进行了跟踪研究三、马太效应的应对策略探讨(一)局限性探讨:马太效应是否存在于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首先,马太效应的核心应对机制来自其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从而抵消了其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且愈发显著的不良影响。
随着研究内容的丰富和研究领域的扩展,高等教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普遍存在性逐渐遭遇质疑比如,关于物理学界高等教育研究的结果显示,40岁以下的学者撰写的论文被马上认同的可能性和40岁以上的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被接受的可能性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也就意味着马太效应在科学引文的情况下并未得到显著的支持也有学者提出在文章发表的第一个十年中文章作者的年龄和被接受的程度成正比;然而科学家的从业年限和他们撰写文章的被接受速度成反比通过对1961-1970年间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AJS)和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ASR)以及其他8个核心期刊上的全刊文献和引文数量进行了整理,得出如表2所示的结果:在作者收集到的共145篇文献中,1961-1970年这十年间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文献从未被引用,接近四分之一的文献被引用过1-2次,只有12%的文献被引用了11次以上马太效应再次发挥了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在总共被引用11次以上的17篇文章中,他们的被引用次数占所有文章被引次数的55%以上,而其余的88%文献只在所有引用次数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