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教学问题刍议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46KB
约4页
文档ID:228298324
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教学问题刍议_第1页
1/4

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教学问题刍议 徐伟摘要:当下青少年法治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理论知识教学发挥了主阵地作用,而在实践教学上还存在短板,主要表现为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学;重教育形式,轻实践效果;重法治说教,轻双向互动;重校内教学,轻校外实践研讨青少年法治教育之实践教学困境,可助力法治教育实践教学机制完善,强化法治教育实效性关键词:实践教学,法治教育,青少年,课堂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 - 2025年)》,强调必须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切实“健全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机制”新时代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他们的法治价值观已初步养成,并且形成了遵守法律和运用法律的意识但是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相对薄弱,影响了法治教育效果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委托专业机构实施了第二次“全国青少年法治素养与法治教育问卷调查”,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法治教育模式单一,缺乏实践性,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学的实践基地涵盖面和比率相对低下[1].《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要发挥学校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主导作用,并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协作,不断扩展包括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学校文化等教育教学路径,全方位实施法治教育。

在坚持理论知识教学工作同时,进一步重视实践教学的困境,对于拓展法治教育实践教学路径,突出青少年法治实践体验,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具有重要价值一、重课堂教育,轻实践教学目前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学存在定位模糊性、重视程度不高、实践性不强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困境由于青少年注意力、集中力和自制力相对成人薄弱,以理论教育和课堂灌输为主的法治教育,往往难以引起他们对法治课程兴趣,容易产生消极和抵触心理这主要表现为校内教学局限于知识理论教学层面,把法条规定、基础知识和法学原理作为讲授授课的重心,相关教学实践活动缺乏,教学注重灌输性,学生的参与性较差,教学手段和素材单一化[2]在义务教育阶段法治教育中,各年级的教学大都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机械记忆法律知识,既缺乏说理分析,又难以实践应用,致使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脱节,普遍存在着“法律准备教育”重视不足、法治知识与法治行动相脱离的倾向相关法治教育研究报告表明:中小学法治教育配套资源不到位、不充足,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的覆盖率较低,经费保障不足其中有保障经费的学校占47.95%,明确说明没有的占26.87%,还有不知道的占到了25.19%。

[1]忽视实践教学也是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情形,降低了法治教育的实效调查表明,在当前高校的法治教育实践中,具有互动性、实践性的实践教学形式使用相对较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专门课程,其中“法治教育”部分,达到86.07%的说明老师通常采取文本知识教学,占73.19%的聆听了法治案例讲解;而感受体验模拟场景的占20.03%、辩论比赛的为21.7%和情境戏剧表演的15.81%,占比较低二、重教育形式,轻实践效果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具有系统性、规范化,但依然存在内容空泛化和脱离学生实际的倾向,忽视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法治教育多样化的形式,可以多角度、多环节地培养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当前法治教育教学缺乏统一规划,具有“碎片化倾向”如,高校法治教育弊端之一就是法治教育流于形式,又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法治教育成为单纯的知识和理论教学,学生得到的是一些惰性知识,缺少实践教学所具有的情感体验,难以转化为学生内心的信仰,法治教育的任务不可能达成[3]课外法治教育形式有班会活动、思政教育、板报标语、媒体舆论和参观访问等,具有相对固定内容和教育主题由于导向、认识、投入、机制等因素影响,组织者着眼于一项活动的组织和完成,学生缺乏主动性而多是为了配合而完成活动,使得这些形式“走过场”或“形式化”,影响了法治教育效果。

开展法治实践教育活动,必须结合青少年实际情况,针对突出问题、具體事件和社会热点,着力整合校内法治教育资源,以专题活动、融入参与、实践体验和社团组织等载体形式,从统一整合、主题定位、目标制定和内容选择等方面,做好实践形式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法律类课程少、实践效果差和功利主义倾向,要明确法治教育或法律类课程地位及目的,强化实践教学意识,积极构建法治教育实践平台,充分运用校内外法治教育设施资源,在实施法治教育中凸显实践性和有效性[3]第三、重法治说教,轻双向互动调研表明,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传统,不适应新时代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2]主要表现为:1.课堂教学满足于知识和理论说教,法治教育中心是把法条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单调机械的教学方式,多采取灌输或填鸭式教学,教学互动差和学生参与少;3.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法治教育遵循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法治教育理论教学说教化,也延伸到课外活动上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学具有感知性、认知性和过程性特点,“灌输”式或“填鸭”式的主导教学模式,难以实现法治教育目标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对象意识活动实际效应的基本形式,并由此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反馈流程的起点”,[4]法治教育实践增强教学互动性,使得青少年法治思维、素养和能力在实践活动得到展现,促进他们完成法治教育的“外我态”到“为我态”的升华,逐步建构自身的法律意识与法治思维。

许多中小学通过模拟情境或者角色扮演融入,将法治事件、社会热点和典型案例等引入教学,再现情境、模拟表演、角色体验,强化了教学的感受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既增强了学生法律观念与训练法治思维,又激发了参与实践主动性、培养了创新意识为此,应深入贯彻《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教政法[2016]16号),改革与转变教育方式,创新教育途径和载体,积极运用法治教育资源,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法治教育模式,采取平等式、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形成以法治观念养成为中心、实践教学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针对性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