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成教育的实践探索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28260948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大成教育的实践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走向大成教育的实践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走向大成教育的实践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走向大成教育的实践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走向大成教育的实践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走向大成教育的实践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大成教育的实践探索(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走向“大成教育”的实践探索 摘要:“大成教育”从人的培养目标出发,聚焦核心素养,以“主题整合”为一般方法,对儿童全部学习活动和生活进行统整,帮助儿童自主、健康、幸福成长。通过课程重组、学科融通、活动统整、物型整合、角色换位,“大成教育”创造了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情境与学习共同体。关键词:大成教育;课程重组;学科融通;活动统整;物型整合;角色换位:G47 文献标志码:A :1673-9094(2018)01A-0015-05笔者1994年从如皋师范学校考入南通师范学校(现南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大专班;1996年毕业分配至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工作;2004年度任如城镇教委办教学管理副校长

2、,负责18所小学的教学管理工作;2005年任如皋师范附小副校长;2009年任以宋朝大教育家胡安定名字命名的如皋市安定小学校长,并主持学校异地新建;2014年回到如皋师范附小任校长。20多年来,笔者一直孜孜以求,走在从“大成语文”走向“大成教育”的路上。“大成教育”从人的培养目标出发,聚焦核心素养,以“主题整合”为一般方法,对儿童全部学习活动和生活进行统整,帮助儿童自主、健康、幸福成长。“大成教育”追求素养之光、整合之智、大成之美。“大成教育”是大开大合的教育,具有主题性、开放性、整合性、创生性等特征。“大成教育”是成人成己的教育,它面向全体、关注全程、促进全面发展,努力助推师生“成为自己,成全

3、他人”,即努力让每一个师生成为“大写的人”,让每一个自我绽放不同的精彩,让世界因我们而更美好。一、“大成教育”的追本溯源(一)基于学校历史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创办于1901年,是全国最早的公立小学。校园内的明代建筑文庙学宫,迄今已有478年的历史。继承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秉承绵长深厚的办学传统,恪守“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我们熔炼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大成教育”:大德大爱,大智大行,大美大成。在这里,大德大爱是生长的目标,大智大行是生長的路径,大美大成是人生的目标。同时,逐步形成三维培养目标:基础性培养目标为“做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优秀公民”,个性发展目标为“让每一个师生拥有不同的精彩”,长远人生目标

4、为“让世界因我们而更美好”。易井曰:“元吉在上,大成也。”礼记学记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孟子万章下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这里的“大成”指大的成就,分别指向事功、学问、道德,它们强调的是完备、完美。而笔者以为,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能够依据自身实际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即为大成。学校“大成教育”的追求是契合教育规律的。鲁洁先生说:“人本身是人的最高价值,成为一个人,就是人之最高的价值追求,是人存在的根本目的。”因而教育的原点是“育人”,旨归是“成人”。这里的“成人”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核心素养的发展。这不仅是国家“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更是永恒的教

5、育追求。(二)基于理论溯源那么,何以能获得最大发展呢?我觉得首先要具有“大成”的思维观即整合融通观。溯源“大成”的上位概念,我以为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整体观。它强调的正是整合融通,是一种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能着眼于全局的思维观和心理能力。国外贝塔朗菲的系统论也早有论述: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加工。如手是肢体的一个要素,一旦它脱离整个肢体,它就会失去原有的功能。毫无疑问,系统论的整体观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思维观。此外,协同论、突变论、模糊系统论,还有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小威廉多尔特地给予我们的混沌学上位理论指导,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和多方的引领。同样,当今STEM课程盛

6、行全球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形成有机整体,正是以课程的形式推进思维的跨界,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难看出,“整合”之于当前教育无比重要。课程的结构决定学生的素养结构。儿童是完整的人,生活是不分学科的,自然和社会是全息的。正如德国工程院院长所说:工业4.0时代最大的创新动力不再来自各科研领域和行业的核心,而在它们的交叉点上。只有“占据”这个“交叉点”“学科跨界点”“素养整合点”,将现有课程进行解构重构结构,才能培养孩子的整体思维、整合意识、融通能力、创新精神,发展其核心素养。(三)基于实践探索1997年,笔者追随李吉林老师并承担其“情境教育与儿童主体

7、性研究”为期6年的实验。其中主题大单元情境教学,深深地启迪着我:语文教学应该有,也必须有跨界意识、整体联通能力的。于是我从语文学科内的联通走向了学科跨界的实践,从一篇课文的教学探究走向了以一个“主题”统整开发“微课程”的探求。“大成语文”从此开始成长,并形成了“语文主题整合微课程”的实践策略:同一主题不同版本教材内容整合教学;同一主题不同形式文体整合教学;同一主题不同层面内容整合教学;同一主题不同学科内容整合教学;同一主题语文基本能力的综合训练;组织学生自编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从一个人的探索到引领一所学校的追求,从资源的叠加到真正的主题整合,历经20多年的实践,从“大成语文”走向“大成教育”已

8、成为全校老师探索的重点,并且得到多位专家的认可。二、“大成教育”的实施策略如今,我们以如皋师范附小为主阵地,联合13所学校,围绕“大成教育”,建构和丰富了相关理论和实践架构,并形成了五大实施策略。策略一:课程重组结构决定质量。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我们拟将原有课程科学整合,分设长短课,形成新的五大门类课程形态: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审美与艺术、创新与实践(如图1)。同时,每天设置4节“微课”,每周设置特色课程,力求以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满足儿童不同的发展需求。endprint课程重组就像一个“魔盘”,它让课程、教学更加丰满,更加结构化。当然,有的结构是解

9、构之后的重构,迸发意想不到的整体性力量。比如:数学与科学课程整合,将生活数学、科技数学、科普阅读、科技幻想绘画引进课堂,更适合孩子的智性、个性的整体性生长。策略二:学科融通主题整合,重在一个“整”字,实践中我们发现了“整合”的真正内涵。整合是足够开放后的创生,融通的是资源,聚焦的是素养,是在寻求所谓的“学科交叉点”。在这里,我们须拓宽学生的视域,基于学科、超越学科、回到学科、聚焦素养、穿越学段、回到儿童,从而实现跨界学习、融通创生,其实施阵地主要为学科课堂融合和每周主题整合课。学科主题整合课程我们分为三类:1.学科内融合课程学科内融合课程即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学科内的素养点进行序列、结构的重整

10、,形成一个学科内重组课程。譬如:10年前笔者执教慈母情深,是将群文按次序一一执教,课程资源间则未能形成关联,更谈不及融通。10年后再度执教发现,这些资源是需要整合、融通的,不能简单叠加。于是笔者紧扣蓼莪,融通资源,不断回扣蓼莪,文体的不同与主题的归一,使得学生受到巨大震撼。如此,我们实现着从“资源叠加”到“整合融通”、从“线性思维”到“结构思维”的转化。2.学科间广域课程学科间广域课程即在保留原有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相关教学内容能够相互联系、融通共生,实现“学科+”的融通创生,以此形成了我校各学科“学科+”的一般操作样式。以英语学科为例:小学英语与音乐、美术、

11、体育、思品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努力抓住它们之间的契合点,让其他学科与英语教学融合。在遵循趣味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唱、说、演、创、对话等方式实施整合,主要样式有图文式、游戏式、语境式(如图2)。具体地说,图文式是利用趣味化的图文音像,为学生生动形象地呈现新知;游戏式是为学生设计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和有趣的游戏活动中操练语言;语境式是给学生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重组语言知识,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3.超学科问题中心课程超学科问题中心课程即以学习者为中心,选取一个主题(问题),做好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实现融通创生的创造性实践。比如:关注

12、学生探究创造素养开发的“STEM+”课程,辅以“问题课程(第一学段)、探索课程(第二学段)和创造课程(第三学段)”三种小课程,让完整的生活视界投射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去。比如: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母亲晾晒的衣服容易被雨水淋湿这个问题,进而开展研究,最终发明“自动收衣架”,相关成果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再比如:“银杏课程”,我们不再着力于银杏树的枝、干、叶的分析,而是从它的生长环境天空、大气、土壤、水分等进行综合调查研究,进而进入银杏的生命领域和精神世界。在这里,我们要还给学生的是一个和银杏有关的、完整的关于生长、生活、生命的主题。这些主题整合课程相互补充,丰满着孩子们的生活世界和学习时空。策略三

13、:活动统整1.常规性活动课程该课程聚焦核心素养,主要研究活动主题的必要性和序列性。经过研究与实践,学校建构了如下常规性活动课程:2.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年来,学校用心打造“大成小秀”秀场这一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梨园春晓”戏剧展演、大美阅读、金话筒主持人大赛、劳动技能大赛、创意花灯大赛100个秀场尽可能让每一个师生拥有不同的成长和不一样的精彩。比如:六年级“生本小书秀场”是学生将深入一本书的研究心得浓缩为自己的小书,然后全年级漂流,形成一个年级读书心得交流场,每人都有机会分享几百本心得小书。3.综合类主题活动课程近年来,学校除了开设节日文化课程、经典诵读课程等课程之外,中心社团也已由多年前

14、的群体性、普适性项目转为具有个体选择性、全校大走班的212门社团课程。比如:学校低年级的“大成华韵”开笔礼(中央电视台曾播出)、中年级的“水文化”中的十岁成长礼、六年级的大成主题毕业礼“你好,时间”“大成家书”等,都是在大成殿完成。于是我们把这些活动片断进行整合,开发了“大成仪礼”课程,研制了“大成仪礼”系列校本教材并多次獲奖,引发家长和社会的感动与好评。策略四:物型整合具有文化承载力和生长力的环境本身即是课程,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马斌称之为物型课程。而我们则是将“基于整合的大成文化课程”作为课题来研究:学校明代学宫那斗拱飞檐、彩塑彩绘、一砖一瓦,殿前的泮池、泮亭、文德桥、武定桥、论语广

15、场、成语大道、书树丛林、生肖石刻、启明书卷这些建筑涉及建筑、艺术、文学、数学等多门学科,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就像一本打开的书,吸引着师生一起探索。如何活化校园里的大成殿资源,成为我们的一个研究重点。我们开发了“晨诵暮鼓课程”:清晨,大成殿前每天一个班级轮流诵读;傍晚,大成殿内鼓乐齐鸣。其中,暮鼓课程“泮水摇篮”已经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此外,让学生参与物型课程的建构与生成是一条重要路径。比如:我们促成了如皋市少儿图书馆落户校园,使得学校成为一座触手可及不断更新的开放图书馆;让绘本馆里挂满孩子们的绘本创作,让银杏大道挂满数学诗,让“问题树”挂上有关小发明的问题、关于人生的众多问题,成为“问题课程”。再

16、比如:三年级“图说成语”用绘画传达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并建设成窗下文化供大家赏读。这些努力开发的主题文化空间,是厚重积淀的文化传达与蓬勃生机的思维启迪。策略五:角色换位1.“小鬼当家”自主管理课程“将学校交给学生管理”,是如皋师范附小开发的学生管理课程,即每周在老师的指导下,由一个班级全面、全程参与学校的管理和评价。学校化管理资源为学习资源,让学生进行学习角色换位。具体做法是“六化”并举:参与管理全员化,课程设置特色化,管理人员自主化,管理范围覆盖化,问题纠正及时化,能力培养全面化。“自主管理课程”的愿景是“管理一周,影响一生”。endprint2.“家长登堂”来自家长的综合素养课程此举整合的是家长资源,旨在让不同职业、具有不同特长的家长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师在某些方面的素养不足,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