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阈下的新水墨艺术研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28199300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融媒体视阈下的新水墨艺术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融媒体视阈下的新水墨艺术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融媒体视阈下的新水墨艺术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融媒体视阈下的新水墨艺术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融媒体视阈下的新水墨艺术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融媒体视阈下的新水墨艺术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融媒体视阈下的新水墨艺术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融媒体视阈下的新水墨艺术研究 刘东方摘要:融媒体时代促进了新领域、新业态的兴起,催生出一系列新产业新文化。本文旨在对融媒体时代下的新水墨绘画及数字化发展进行梳理、比较与思考,从而为水墨绘画加快发展提供学理依据。那么融媒体技术传播下的水墨世界到底是现实的还是非现实的,它以何种形式、形象与现实交叉,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融媒体传播下传统文化发扬之路前景如何,均是文章研究的问题。关键词:融媒体 传统文化 水墨艺术与现实的交叉 现实的非现实化:J0-05:A:1008-3359(2020)23-0168-04我国传统的水墨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代先贤艺术情操和聪慧睿智的集合,它除了绘画形式语言上的独特

2、程式化和民族化,更渗透于国人的心理特征、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是高段位的文化载体,是有极重要地位的艺术形式,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形式。当今社会处于融媒体时代,运用新的观察视角、新的表现语言研究进行绘画创作,积极关注全球自然与人类的历史及未来,深切注目生命之伦理规则,运用水墨形式展示描绘生活中生动场景与各类正面主题,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是时代赋予水墨艺术工作者的使命。在新旧动能转换机遇中,在对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的境遇下,线上线下活动比率发生了巨大变化,水墨艺术文化尝试运用新的水墨形式更形象地传播和警醒受众,使受众保持对自然的热爱,珍视自身生存环境,从新现实主义的角度最大限度为人们情怀与心理的提升

3、提供认知文化内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这是每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水墨艺术文化传播研究者的追求,同时,水墨艺术文化传播研究者也面临着从未遇到过的挑战。一、融媒体时代传统水墨艺术文化传播的困境我国正全面进行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播,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大力倡导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推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体时代下各类艺术实践和传播都与媒介息息相关。新媒体时代的水墨创作实践需要转变固有的运营理念,新的传播体系也为水墨艺术发展与传播带来了困境。(一)水墨艺术实践绘画多集中于传统纯粹绘画的概念、功能及作用传统的水墨形式语言注重的是线条、造型、笔墨、构图、体积、质感、轻重、枯润、情绪等,墨有浓

4、淡干湿焦五色之别、积破泼等艺术手法,这些因素有机地交织混合,以形写神,随类赋彩,从造型、构图等方面构成完整意义上的水墨艺术品。除了注重水墨的笔法运用、造型比例结构和经营位置以外,当今绘画者往往忽视了加入视觉扩张性与人文实验性,忽视了对当下生活现状的融入、对社会现状的主观介入意识与人文关怀。水墨艺术文化传播研究者反思传统艺术如何持久焕发生机并发展特色优势?这个问题需要认真思考。(二)融媒体与传统水墨文化间的隔阂具有鲜明民族艺术特征的水墨语言的表达者是笔墨,承载物是宣纸,诗、书、画、印四维一体本就是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一种传统文化体系。古往今来世代沉积,中国的传统水墨画依然躺在艺术文化史中沉静而稳

5、重地生存着,很少与当代数字媒体发生关联。而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产物的新科技和新媒体传播媒介,却与日俱增且发展十分迅猛。不仅是传播的时间与空间因新媒体的特性与特质发生改变,人们以往的惯性思维方式与传统观念也时刻受到冲击。受视觉冲击力及流动的影像等影响,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固有的水墨文化传播而言也备受其冲击,传统水墨文化与融媒体之间形成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与隔阂。消除传统水墨文化与融媒体之间的隔阂,将是水墨文化工作者面临的一个绕不过去的任务。(三)融媒體的碎片化和娱乐化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传统水墨文化传播由于满足受众人群的娱乐性是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所以不可避免地,现代受众人群会在传统水墨艺术文化基础

6、上对传统艺术观的确立、传统文化精神与情感的传达中掺入娱乐性因素,简单的文化符号强行复制临摹往往是追上热点丢了深度,使得其变得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甚至被贴上“蹭热点炒作自我”的标签,无法成就更优秀的、更深刻的水墨艺术作品,更谈不上其水墨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二、融媒体时代下新水墨文化传播的突破如何突破融媒体时代下的传统水墨文化传播困境?融媒体时代使得一些新领域、新业态蓬勃兴起,催生出一系列新产业、新文化。艺术作品从最初就不是与现实对立的,而是包含于现实之中的。水墨绘画艺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不仅是传统架上的艺术符号,更需顺应新时代发展进行更广泛、更立体的传播。融媒体以传播主流文化的意识形

7、态和价值观为基本方向,正是促进传统水墨艺术文化传播的关键力量。水墨艺术不能仅像海岛那样处于海洋的中央而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闭锁存在论,它应融合入融媒体时代中。(一)适应融媒体时代下传统水墨艺术文化传播的美学重构当下美学应超越传统美学,为水墨艺术文化传播的发展提供新外延与新建构。德国后现代哲学家Wolfgang Welsch (沃尔夫冈韦尔施)在其著作重构美学(Undoing Aesthetics)中阐释,要超越传统艺术问题,涵盖诸如日常生活、审美与反审美、情感与态度、传媒与文化等体验的矛盾。正如当代美学在发展中会有其新势态和新潮流,传统艺术也会遇到新问题,这都是今天亟待研究的主题,即,不应为表

8、现所谓的时代感而机械地照搬照抄时代,而是应怀着人文主义精神与当代观念沟通对话后深入表现时代。第一,水墨艺术与现实的精神相遇。水墨绘画艺术的“水墨性”内涵与特征形态早已得到确立,“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出世而独立的象征品性内涵与自由且疏简的水墨艺术符号的表达形式,蕴含了其“水墨性”之中高阶的文化艺术审美与价值。这种自身形式完美的水墨绘画美学系统,面对张扬个性与信息极速传播的融媒体信息技术时代,应该与现实进行一场精神的相遇,将具有丰富自我表现欲望和现实主义观念相结合的水墨艺术美学观念树立起来。在后疫情时期,疫情并未完全消失殆尽,抗疫美术作为一种表达情感、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艺术形式,需要水墨艺术

9、工作者参与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解读之中,用主旋律、真善美表现正能量和人文关怀,融入更多明朗的暖色调,通过人文情怀助力受众心理压力疏导,配合国家政策方针工作的进展。借助水墨作品,艺术家可以让情感宣泄、创伤抚慰、意志提振,表达对敬畏生命的同时,也蕴含着对人性的思考与救赎。例如山东艺术家张望先生一直在强调用笔墨的表达与延伸去寻求人类共同价值利益之新内涵。其以笔墨形式的艺术作品我能爱的守护地中海等均是对绘画新样态的探索,将自我当下理想的努力以传统水墨绘就,尝试建立水墨作品的新视野。同时张望先生在2020年组织山东省美协官网及WECHAT公众号平台发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山东美术家在行动”线上美术

10、展览共29期。水墨作品均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视角,以隐喻性的抽象形式传达笔墨之境,赞扬社会视野中的人文精神,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砖、为时代明德,让广大受众感到技术与质感的抽象价值以及水墨艺术作品诗境的意义,让受众从中受到鼓舞。因此单个的水墨画作品的选题和形式在这些审美特征的范围里经历特定选择和整合,它确定了一个特定的情感感知模式系列,就是说情感作为它们的交叉点而起作用。第二,水墨作品“现实的非现实化”的感知重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体平台日益成熟,现实与非现实界限愈加模糊不清,而真实似乎日渐失去本真与严肃性,变得越来越轻。Wolfgang Welsch 提出了“现实的非现实化”概念,他指

11、出“有鉴于今日现实正日趋由传媒传达,日常生活深深受媒介影响。现实的重力正趋于丧失,其强制性变成了游戏性,它正经历着一种持续的失重过程”。一般来说, 传播美学的自身特性正是它们喜爱形象与形体的轻舞飞扬和自由流动的表达形式。Wolfgang Welsch举例说,比如记者报道某国际战争时便会以仿真技术迷惑大众,牺牲者们的现场真实情况却从未如实播映;或者以像素技术做例子,虽然“眼见为实”,但最终人们无法知晓亲眼所见是重播还是仿真,是现实所赐的真实还是媒体频道赠送的礼物。任何形式的东西都可能成为对象而被新媒体所操作,在传媒的世界里,“操作”已成为一个描述性术语而不再是一个标准化术语。一旦进入融媒体的王国

12、,人们就由稳固的物质形态世界迈入了变形的王国。如果说哪个地方会有“存在之轻”的话,那就是融媒体王国中。(二)融媒体与传统水墨文化融合当前,伴随物联网、移动互联和 5G 等新技术的发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融媒体的发展应齐头并进。在如今新旧动能转化时期,我们不能一味单恋固有的传统主义,也不能一味沉醉于传媒,要体验美学的多元化、审美的多元化、艺术形式多元化,这样发展下去,走出传统水墨仅以艺术研究对象的阈限,涵盖日常生活和新媒体文化。水墨艺术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投入到它所产生之际的氛围之中。水墨艺术工作者开始寻找一种不再从现实中分离的艺术表达形式,寻找一种不再闭锁于自身系统的艺术形式,寻找一

13、种不再独断地同它所运作于其中的现实区别的艺术形式。第一,开发水墨文化新媒體传播平台。人类的催化剂是科技,后疫情时代让科技促进了线上艺术产业迅猛发展。整体来看,尽管国内数字化艺术建设已实施多年,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无疑更深刻地凸显了它的现实意义,亦摆出当下数字化进程中的新可能。线上绘画教学、云展厅、数字展览、线上艺术品拍卖等迅速走入受众的日常;作为当代文化消费品,微博、抖音、快手等vlog形式的社交媒体可让体验者轻松愉悦地重识传统艺术。在抖音直播间进行水墨画教学和画展直播讲解、在WECHAT朋友圈发布线上画展、在腾讯会议开展水墨名家专题讲座等已成为日常,表明新媒体时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

14、限制。同时,手机APP的开发为体验者与水墨文化互动增加了趣味性,如水墨画仿真APP、视频拍照水墨风APP、水墨风游戏、水墨虚拟服装等大众日常的APP也为传统水墨文化传播插上双翅,使水墨文化与受众更具交互性与即时性。水墨艺术家重新思考未来的艺术合作实践与传播途径,把握当下新的生存条件,数字化媒体新生活之必然趋势即以新的思路来审美和思考。一款澳门专家朱绍恆研发的包含墨戏、意笔、无极等技术的超高品质水墨仿真体验软件Expresii 写意被Adobe、Microsoft、Sony等争相邀请加盟。虽然数字化水墨以及动态化水墨设计尚处于萌动与发生的过程,但壮阔的未来令人憧憬,是探索未知视觉世界的利器。以游

15、戏和虚拟模式向受众呈现出的传媒画面,并不是挑战和叫嚣传统艺术,而是以数字化的形式保护和保留传统艺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会让受众更轻松、更快速地感受和传播传统艺术文化,让传统越来越接近大众的感性需求与日常生活,从而寻找新的感知方式与途径。万物不止,万物不息,万物未竟。日常现实日益按传媒图式被构造、表述和感知,这场无止境的变化正是现代社会的枢轴。第二,开发水墨文化传播新媒体产业链。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三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网络购物用户达7.10亿。水墨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产业链上有无穷潜力,它不仅包括水墨图书出版、水墨

16、作品拍卖、水墨民族服饰等传统产业的线上营销,也包括与休闲生活密切相关的水墨动漫和游戏的运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传统文化的需求也日益迫切,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正如习近平主席的指示,积极推动新媒体产业链的发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三、结语我国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2019年为28.2%,已连续8年下降,这意味着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文化消费呈新趋势。艺术应为更加美好的生活做贡献,而不仅仅是闭锁。新时代的水墨艺术工作者就是力图更多地向人民群众、向基层一线倾斜,突出展现我国特色鲜明、生动多样的传统艺术,深入发掘传统水墨文化原生动力,寻找时代价值,引导受众更加主动地汲取文明养分,关注文明传播、文化延续,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和治理资源,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国家文化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