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物名称上下义词差异性研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28193958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8.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动物名称上下义词差异性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英汉动物名称上下义词差异性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英汉动物名称上下义词差异性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英汉动物名称上下义词差异性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英汉动物名称上下义词差异性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英汉动物名称上下义词差异性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动物名称上下义词差异性研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英汉动物名称上下义词差异性研究 胡佳倩 王松林摘 要: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就英汉语动物名称的上义词和下义词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英语动物名称存在部分上义词缺失的现象,而汉语动物名称的上义词相对完整;此外,英语动物名称存在上义词充当自身下义词的情况,即自我下义词现象,而汉语动物名称的自我下义词有缺失。造成这一差异性的原因是中西方文化传统及其认知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思维模式偏重整体性与综合性,而西方思维模式偏重个体性与分析性。关键词:英汉动物名称;上下义词;差异性一、引言语义学是当今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而上下义关系又是语义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胡壮麟(2013)将语义关系划分为三种:相同关

2、系(sameness relation)、对立关系 (oppositeness relation)以及内包关系(inclusiveness relation),上下义关系(hyponymy)属于内包关系的专业术语。他指出,上下义关系是近年才产生的,“但是意义内包关系(inclusiveness)这个概念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语言学家J.Trier 就借用物理学中的“场”(field)”的概念,提出了语义场理论(The Theory of Semantic Fields)。这一理论认为词汇并非孤立存在,具有共同或者相近意义的语言单位构成的集合就是语义场。语义場包括五种类型,其中最

3、常见的一类是上下义义场,而上下义义场就是指语义上的上下义关系。国内学者关于上下义关系的研究已有许多成果,研究多从英语教学、翻译以及思维与文化等角度展开。黄碎欧(2009)、亢娟妮(2012)等考察了上下义关系理论对英语写作的启示;杨廷君(2007)、陈沿西(2010)、朱金平(2012)等展开了上下义词在英语词汇教学与应用方面的研究,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这些研究指出,运用词汇的语义关系构建词汇网络,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记忆单词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把握单词的意义,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质量。宋雷(2004)认为在英汉翻译,尤其是法律翻译过程中,上下义关系理论能够促进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增加译

4、文的忠实性;李德俊(2011)、楼雅芝(2014)则更关注英汉语上下义词的空缺现象对翻译带来的挑战,同时针对这一困难提出了科学的解决策略。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文化与思维认知的角度对比考察英汉语上下义关系的异同。胡壮麟(2013)在语言学教程中讨论上下义关系时,提到汉语中表示亲属称谓的下义词,如叔叔、伯伯等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下义词。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这类词语在英语中有缺失现象。王寅(2013)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范畴理论与场景理论解释了汉语中表示“花”这一范畴概念中下义词的构成。研究发现:在汉语认知模式下,人们采取自上而下式的认知方式,从一个抽象图式范畴中识别出一个具体用法例示,从而构

5、造下义词“茉莉花”“玫瑰花”等,而英语中似乎每一种花都对应一个具体的表示“花”的单词。吴芳(2014)聚焦于英汉常用名词上下义关系的比较,进一步探索了语言与思维认知的内在关系,发现英语文化注重逻辑与分析,汉语文化讲究意象与直觉,这种差异导致英汉语下义词的构词方法产生差异。徐永(2015)则尝试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来解释英汉上下义词的回指现象。研究文献表明,对英汉上下义关系的探讨大多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动词和名词,如“看”“笑”“笔”“花”等。此外,也有论文就英汉动物名称词展开过研究,但是多侧重于比较英汉动物名称词的构词方式(王俊超,2010)或英汉习语中的动物隐喻及其文化内涵(张玮,20

6、17)。可以说,专门研究某一类别词义的上下义关系尚有很大的空间。本文试图探讨英汉动物名称上义词和下义词的差异性,找出其中的内在规律,并阐释产生差异的原因。二、英语动物名称上义词的缺失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就是对外界不同的事物进行分类,这种将事物进行分类的思维过程就是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过程。不过,范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建立的。束定芳(2015)认为,“所谓上下义词就是分属同一个范畴体系中的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的词。因此,语言中的上下义关系可以反映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分类,从而反映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英语和汉语的起源不同,又分别在不同的国家(

7、地区)使用和发展,因此,西方人和中国人对所观察到的世界的范畴化处理也不尽相同。通过比较英语和汉语动物名称的上义词,我们发现,汉语中的动物名称上义词有时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完全相对应的词。李德俊(2011)运用PECC平行语料库,考察了英语单词“sheep”“goat”“antelope”以及汉语词汇“绵羊”“山羊”“羚羊”“羊”的使用情况,发现在英汉翻译过程中,91%的情况下,“羊”会被译为“sheep”。不过,根据柯林斯高阶英语学习字典(第8版),“sheep”的释义为:“a farm animal which is covered with thick curly hair called wo

8、ol”,即“绵羊”,而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羊”。因此,sheep是“绵羊”的同等词,与“羊”并没有对应关系,英语中缺少了汉语上义词“羊”的同等词。具体如图1所示:汉语上义词“羊”在英语中的空缺现象同样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2015年,华盛顿邮报、CNN以及NBC等美国媒体先后发布了中国“羊年”的相关新闻:“Is it the Year of the Sheep,Goat or Ram?”根据新世纪汉英大词典,汉语“羊”被译为“sheep;goat”,其他词典的释义也与此类似。与“羊”类似,“虫”这一汉语上义词也在英语动物名称中存在空缺现象。在汉语中,甲虫、蠕虫、蜱虫等都可以被归为虫类,但是在英

9、语中,英语上义词“虫”的同等上义词也是空缺的。具体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英语动物名称的上义词有时会出现空缺,导致上下义关系结构被破坏,出现只有下义词而没有上义词的情况。此类情况在汉语中比较少见,因为汉语动物名称的上下义关系结构相对比较完整。事实上,这一差异反映了中西方认知模式的差异,特别是对外界事物范畴化处理的差异。西方人和中国人对动物的认识和分类产生于日常生活经验,李福印(2008)在认知语言学概论一书中,引用了Ungerer及Schmid(2001)关于日常范畴化的论述,指出“产生于日常范畴化的经验层级由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需要,这些经验层级允许空缺”。西方人和中国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不同

10、,在日常交际时对语言的需要也有所不同。在英语文化语境中,动物名称上义词的空缺是允许的,符合其生活经验需求,这一点在语言交际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一般来说,在语言交际中,上义词的使用频率大于下义词(李福印,2008)。不过,由于英语动物名称上义词的缺失,导致英语动物名称下义词的使用频率相对略高于汉语动物名称下义词,而汉语动物名称上义词比较完整,因此,更多倾向于使用动物名称上义词。以英汉语言中关于动物的成语为例:(1)顺手牵羊、虎入羊群、力大如牛等(2)as gentle as a lamb;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as strong as an ox不难

11、发现,漢语成语中的动物名称倾向于使用“羊”“虎”“牛”等上义词,而英语则较多地使用了“lamb”“sheep”“goat”以及“ox”等下义词。英汉语的动物名称上下义词的使用差异在英汉文学作品中则更为常见:(3)那有鸡叫。听鸡叫三更,就倒药下水。(沈从文石子船)(4)也许我觉得他只是披着狼皮的羊。(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根据生活经验及语料来源,例(3)中的“鸡”应该是“公鸡”;例(4)中的汉语“披着狼皮的羊”源自伊索寓言中的“The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此处“sheep”是特指“绵羊”的;例(5)中的“牛”应该是“水

12、牛”或“黄牛”。由此可见,汉语中倾向于使用指称意义比较抽象的上义词。相比较而言,英语在使用动物名称时,指称意义更为具体的下义词使用频率比较高。(6)Harpoles now had a total of two roosters, and twelve hens.(Artie Knapp:The Rooster that Wouldnt Crow)(7)Bertha will have a cow.(Mary Monroe:Every Womans Dream)(8)The hens perched themselves on the window-sills, the pigeons flu

13、ttered up to the rafters, the sheep and cows lay down(George Orwell:Animal Farm)例(6)中使用了“rooster(公鸡)”,明确指出是“公鸡”叫;例(7)和例(8)中使用了“cow(奶牛)”“sheep(绵羊)”等更为具体的下义词。这一语言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与西方人对世界的认识不同,中国人善于从整体上观察事物,而西方人对世界的观察更加具体,重视个体特征。英语动物名称上义词的缺失,导致汉语动物名称的上义词难以在英语中找到绝对的同等词,在实际的交际中造成了一定的语义障碍,阻碍了顺利、通畅的交流。以汉

14、语“羊”为例,虽然英语中没有同等词,但是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找到一个词来填补这一空白。李德俊(2011)使用PECC平行语料库考察了汉语“羊”的翻译,发现将“羊”译为“sheep”的占91%。因此,尽管“sheep”并非“羊”真正的同等词,但是从读者的接受度来看,“sheep”这一翻译是可以被接受的。因此,当符合一定的语境时,译者可以采用大众认可度较高的下义词来代替缺失的上义词。不过考虑到语言的准确性,李德俊建议在词典编纂时,编者有必要在释义时添加必要的括注,以免给词典使用者造成“sheep”或“goat”就是“羊”在英语里的对应上义词的误解。英语动物名称上义词的缺失现象为汉译英带来了一

15、定的挑战,但是在具体语境中,可以使用下义词来表达上义词的意义。当一个下义词无法传达上义词所表达的抽象概念时,译者可以列举多个下义词,从而帮助读者理解译者所要描述的事物。三、汉语动物名称自我下义词的缺失所谓自我下义词(auto-hyponym),是指上义词可以同时作为自己的下义词出现的一类词。此类情况在英语动物名称中比较常见。胡壮麟(2013)指出,英语“animal”就是典型的自我下义词,因为“animal”既可以指所有种类的动物,又可以特指“哺乳动物”。因此bird(鸟)、fish(鱼)以及animal(哺乳动物)组成了animal(动物)的上下义场,animal(动物)既是上义词,anim

16、al(哺乳动物)也是自己的下义词。“cat”也是典型的自我下义词,具体如图3所示:在英语动物名称词中,自我下义词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部分英语动物词汇在泛指该类别动物通称的同时,还可以特指该类别动物的性别。比如“dog”既可以指代“狗”这一类的动物,又可以特指“公狗”。具体如图4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当涉及到动物的性别时,英语动物名称词中的上义词和下义词重叠的情况比较常见。但是汉语动物名称词却没有此类用法。通常汉语的下义词由两个语素简单相加构成,第一个语素表示具体的性质特征,第二个语素多为上义词。例如,汉语中的上义词“豹”只适用于泛指“豹”这一大类的动物,必须与汉语中表示性别的修饰词“雄”组合,才能构成下义词,表达“雄豹”这一特指概念。具体如表1所示:英语中除了表示阳性的动物名称词,表示阴性的动物名称也会出现自我下义词的情况,不过相对较少,“duck”以及“goos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