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莱芜市大槐树中心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28170093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莱芜市大槐树中心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莱芜市大槐树中心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莱芜市大槐树中心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山东省莱芜市大槐树中心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山东省莱芜市大槐树中心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9分)古人说:“黡子在颊则美,在颡则丑。”用它来比喻语境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无疑是恰当的。复杂的语言世界里,没有什么绝对好或绝对坏的语言材料,适合语境的,便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语言运用的好不好,恰当不恰当,其实是对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很难判断某个词、某句话的优劣得失。”语境不仅是常规的语言材料、修辞手段选择运用的重要标准,而且还是辨别语言的超常偏离正负优劣的主要依据。离开了特定的语境,语言的超长偏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

2、论及其美丑,更无从判定其价值。王希杰先生把语言的规范形式称之为“零度形式”,对零度的超越、突破、违背和反动的结果,便是它的“偏离形式”,这种偏离可以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正偏离是一种艺术化的偏离,是语用佳句,能大大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增加审美功能;负偏离则是一种不规范的语言,它造成语言的晦涩不通,同人们的文化和心理相矛盾。区分正偏离与负偏离的标准和原则是:是否自然?是否合情合理?换句话说,即是否符合语境?合乎上下文语境,合乎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等诸多因素制约下的各种外显性或内隐性语境。合乎语境的,是正偏离;不合乎语境的,便是负偏离。对于语言来说,语境就像是一块奇妙的调色板,它能使

3、一些词语、句式突破社会习惯和语法规范的制约,超越常规,而获得一种崭新的意义,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也能使一些本是负偏离的语句转化为正偏离,实现语言的艺术化,获得特别的艺术魅力。例如,汉乐府上邪中有这样几句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所表述的五种自然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而且是永远无法成为客观现实,因此,从自然科学物理学角度来说,它属于负偏离。但是,在此情此景此境中,面对自己心爱的人,不这么说,便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激烈的情感;不这样说,便无法表示自己心意的坚决。它是人物内心世界巨大激情突然喷发的特殊产物。它是以美表真

4、,表心理感受之真,精神之真,情感之真。“它不取决于外在信息的真实,而在于内心信息的真诚。内心真诚超越了外在的真实,这是一种情感强化的结果。”在此前提下,这种偏离常规的语言表现形式显示出了异乎寻常的合情合理,于是迈入了正偏离的范畴。我们认为,这种对语言的规范所作出的创新,只要它是符合语言表达的题旨情境,切合特定的语境,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是得体、和谐,并且具有常规表达形式所不可能达到的修辞效果的,那么就应该充分肯定它。7下面是有关“语言偏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语言的偏离是一种对语言规范的创新,在特定语境下,成功的语言创新常常能起到语言的“零度形式”所不可能达到的修辞效果。B. 语境

5、是判断语言的超常偏离的主要依据,离开了语境,语言的偏离就无从谈起。C. 语言的偏离有正偏离和负偏离之分,正偏离是一种成功的偏离,是语言运用上的佳作。D. 负偏离和正偏离一样,都属于一种不规范的语言运用,但负偏离只能成为语言运用上的下品。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复杂的语言世界里,语言材料无所谓绝对的好或坏,只要是符合语境的,就是好的。B. 区分正偏离和负偏离只要看是否合乎上下文语境,合乎的就是正偏离,不合乎的就是负偏离。C. 语言的偏离常常超越外在信息的真实,而听从于内心信息的真诚,它是人物内心世界巨大激情突然喷发的特殊产物。D .语境能使一些词语、句式突破社会习惯和语法

6、规范的制约,超越常规,从而获得崭新的意义,达成特殊的表达效果。9下列各句中不能作为“语言的偏离”的例证的一项是A.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杜牧阿房宫赋)B.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C.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D.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参考答案:7、D(“负偏离只能成为语言运用上的下品”太绝对)8、B(“区分正偏离和负偏离只要看是否合乎上下文语境”不正确)9、C(A“暖”本来是用来修饰温度的,这里用来修饰声音B、“闹”本来修饰声音形象的词用来修饰视觉形象D载不动的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愁)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

7、小题。义 儿叶圣陶义儿的父亲早死了,母亲养护着他。义儿最欢喜的东西就是纸和笔了,一拿到手里,就如同获得了世界的一切。他常常右手满把握着笔杆,左手五指张开揿住纸,描绘他理想中的事物;他的头总是侧着,一会儿偏左,一会儿又偏右。他能画成侧形的鲤鱼、俯视形的菊花、从正面看的农屋。他画成一样东西,常常要端详好几回,然后再加上几笔。有时加得高兴了,鲤鱼的鳞片都给画上短毛,菊花的花瓣加到全花凑不成个圆形,从烟突喷出的烟多到所占纸面比屋子还大。他看看这不像一幅画了,就撕碎了,叠起来再撕,如是屡屡,以至于粉碎。他当然同别的孩子一样,欢喜奔跑,欢喜无意识地叫喊,欢喜看不常见的东西,欢喜附和着人家胡闹。他在学校的课

8、室里也难得静心,除非先生演讲时如狂的语声足以迷住他的思想。义儿实在太淘气了。有一次他将积蓄的钱全买了纸烟匣内的画片;有两次他跑到河边,蹲在露出河面的石头上钓鱼。这一次,他又不知到什么地方去逛了,直到天黑还没回家。夜色如浓稠的墨砚,深沉得化不开。母亲在屋内不知转了多少圈,当她看到义儿跳跃在门口时,就知道同他说伤心的话绝对没用,便换了个办法打。她细瘦的手握着一把量衣的尺子,颤颤地在他身上乱抽,用了好多的力气。可是他一声都不响,沉静的面孔,时而一瞬的眼神,都表示出忍受和不屈。她呼吸很急促,断断续续地说:“假如下次不敢,我就饶恕了你这一次!”这时候,他的头或者微微一摇,或者轻轻一点。她的手就此停了,她

9、的怨恨就此咽下去了。然而义儿特别怕三叔,三叔训诫他的时候,义儿的面孔就红了,神态不敢沉静了,头也不敢偏转了。有一回,义儿从一个同学手里得到了一张山水画的明信片,上面有葱绿的丛树、突兀的山石、蓝碧的云天、纤曲曳白的回泉。他快活非常,如同得了宝贝,一心想临绘一张。他取出每天携带的不干不净的颜色盒,立刻开始作画。他画得非常专心,竟忘了周围的的一切,同学的喧闹声、脚步声,于他只起很淡很淡的感觉,差不多春夜的梦一般。英文先生进了课室,功课又开始了,他周围的空气全变,而他如无所觉,还是临他的画。竖起的明信片很引入注目,英文先生一望便明白了。他不免有点恼怒,宏大的呵斥声就从喉间涌出:“沈义,你做什么!你的课

10、本那里去了?”义儿被唤醒了,还有几株小树没有画上,他觉得不快,像睡眠未足的样子。他慢慢地将画幅放入抽屉里,顺便捡出读本来,并不看先生一眼,也没有紧张的脸容。英文先生将义儿的事告诉了级任先生,说以后一定不要义儿上他的课。级任先生就转告了义儿的三叔。三叔听了,当然痛恨义儿的顽劣,他说:“我训诫他,当着面他总是显出很能接受的态度,可是一背面第二个过失就来了。他母亲打他骂他,更没有什么用处。我们须得换一个方法。”“是呀,”级任先生连连点着头,“总要使他知所畏惧。”“就是你说的那话。我想,他这么浮动,都由每天回家时同外面接触而来,若是叫他住在学校里,和外界一切隔离,或者不再有什么坏的行为做出来吧。”一切

11、的计划都照着三叔进行,义儿搬进学校里住了。他本来很羡慕住校的同学,可是他并不曾向母亲要求过寄宿,因为他不能设想这事的可能。现在居然如愿了,实在是梦想不到的。夜晚,一片静谧祥和,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晚饭的铃声,上了火的煤油灯,同学间的随意谈笑,操场上的夜跑,都是他不曾经历的。他听着,看着,谈着,玩着,恍恍忽忽如在梦里,悠久而又变换。?他在睡眠之前很匆促地摹印一张洛川神女之图,虽然最后把全幅撕了,但是他很觉舒适。母亲的唠叨现在是非常之远,画完一幅画居然没有听见“又在那里涂怕人的东西了”的责骂。更可希望的,一个同学约他明天一早去捉栖宿未醒的麻雀。他躺在床上,脸上挂着笑容。(有删改

12、)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对义儿绘画的生动描写,与后文义儿临摹山水画、洛川神女图的情节相呼应,也为下文义儿受到英文先生训诫的情节埋下了伏笔。B. 母亲责打义儿时,他的头“或者微微一摇,或者轻轻一点”,这一细节既表现义儿对挨打的忍受和不屈,也表现义儿对错误的认识和悔过。C. 文中两处夜景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心情。第一处,烘托母亲等待义儿回家的焦急和愤怒;第二处,烘托义儿寄宿学校的快乐。D. 小说反复刻画义儿的顽劣,揭示了孩子的天性,同时反思了当时的教育,启示人们不但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还要合理纠正孩子的不足。13. 小说设置了哪几个

13、层面的矛盾冲突?请简要概括。14. 请探究小说结尾“脸上挂着笑容”的意蕴。参考答案:12. B 13. 孩子与家长的矛盾;学生与老师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学校与社会的矛盾。 14. 率性作画,不受拘束,义儿感到舒适;远离唠叨,不受责骂,义儿感到惬意;寄宿学校,一切新鲜,义儿感到快乐;启示人们对儿童的教育应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12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

14、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义儿对错误的认识和悔过”于文无据,文中义儿面对母亲的责打并无此意。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内容和主要情节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画出相应的答题区域,然后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由原文“义儿实在太淘气了当她看到义儿跳跃在门口时,就知道同他说伤心的话绝对没用,便换了个办法打”可见:孩子与家长之间存在矛盾;由原文“英文先生进了课室,功课又开始了,他周围的空气全变,而他如无所觉,还是临他的画。竖起的明信片很引入注目,英文先生一望便明白了。他不免有点恼怒,宏大的呵斥声就从喉间涌出”可见:学生与老师之间存在矛盾;由原文可知,义儿一直想好好画

15、画,但家长和老师都加以阻止,可见: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而义儿在家里和学校的境遇大不相同,可见学校与社会的矛盾。【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形象,体会文章语言,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探究小说结尾脸上挂着笑容的意蕴”,然后要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分析其展示出的精神和性格特点,加以概括总结。本题中,不管是母亲、三叔、还是老师,都不赞成义儿作画并加以阻止,使义儿有苦难言,但到了学校寄宿之后,他有了作画的空间和自由,如文中所说:母亲的唠叨现在是非常之远,画完一幅画居然没有听见“又在那里涂怕人的东西了”的责骂。“脸上挂着笑容”就反

16、映了此时的义儿是感到舒适和惬意的;从“更可希望的,一个同学约他明天一早去捉栖宿未醒的麻雀”可见寄宿学校的新鲜和乐趣,让义儿感到快乐;从文章主旨上来说,这篇文章正是在呼吁:人们对儿童的教育应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