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28148650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摘 要: 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时代的产物,舆情内容包括时事热点,意见建议,宗教信仰,情绪发泄,管理维权等,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关系密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舆情特性,掌握高校网络舆情规律,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能力,为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而努力。关键词: 网络舆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G641 文献标志码: A : 1671-2153(2019)03-0084-0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2、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1”。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舆论格局发生改变,特别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加剧了舆论格局的重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和互联网的冲击极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开展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于校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及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舆情与网络舆情“舆”字最早在春秋末期出现,它原意最初是指百姓的情感和情绪。辞源将舆情直接解释为“民众的意愿”。舆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舆情主要是民众对特定事件的舆论、态度、倾向。广义的舆情就是指民众全部生

3、活状况、社会环境和主观意愿,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舆论范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对自己关注的事件或热点问题因故发生变化,事物发展走向违背个体或群体预期意愿,导致舆情主体利益受到损失及威胁,而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发出的意愿诉求和情绪行为外露的集中体现。网络舆情主观性强,舆情群体导向性大,传播速度快,极易引起网民从众心理。二、高校网络舆情内涵及特点高校网络舆情,泛指高校师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借助新媒体工具平台,根据身边特定事件、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现象,由此引发的言论意见建议态度等各种情绪表露的集合。高校网络舆情由舆情主体、客体、介体组成:主体一般是高校学生,是舆情形成的制造发起者和直接

4、参与者,在舆情结构中起主导作用;客体一般来讲指引发舆情的诱因,如校园特定事件或社会热点等;介体起中介传播的作用,是指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交流传播平台,如微博、校园BBS等。高校网络舆情既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也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内容包括时事热点,意见建议,宗教信仰,情绪发泄,管理维权等,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舆情主体的特定性和个性化。从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发布事件制造主体来看,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发布的特定群体,一般涉及围绕大学生根本利益,由于学生特定群体等原因,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相互交往频繁,群体诉求意见共性强等特征2。(2)舆情形式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网络空间开放属性使得高校網络舆情不受地

5、域空间的限制,只要网络舆情出现,天南地北世界各地学生都可参与讨论,都可就舆情发表意见,都可能成为舆情言论的意见领袖或引导舆情的事态发展。此外由于网络匿名登录,隐藏了真实身份的大学生网上发帖无所顾忌,部分学生发布、发表不负责任言论,上传或录制违背公俗良序小视频,影响社会稳定,以致侵犯他人权益危害公共利益。(3)舆情的虚拟性和快捷性。舆情虚拟空间是指基于博客、微博、微信、QQ 群等无形场所网路的传播空间,这是高校网络舆情空间具体性体现。随着信息系技术的成熟和高速发展,网络快捷属性更加明显,学生获取外界信息时间早,信息来源途径方式多,师生信息滞后不对称,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教师产生抵触

6、心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形象有很大影响。(4)舆情渗透性和非理性。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转型期思想激荡新旧观念发生冲突,网络上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肆意传播,部分消极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充斥网络,尤其是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我国的文化输出和价值冲击,在网络幕后推手推波助澜之下,缺乏理性思维大学生容易受到煽动与胁迫,做出过激非理性行为3。三、网络舆情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一)网络舆情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新局势,国家层面出台的各类文件都为如何打造更加鲜活的思政教育阵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6年12

7、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灵活运用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与现代新媒体技术相结合4;2017年2月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的“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5。截至2018年7月,中国网民总数已达7.72亿,而其中有40%左右网民学历在专科及以上。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是人生黄金阶段,对正确科学 “三观”树立和健康人格的塑

8、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这一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占据先机,真正做到与网同行。(二)网络舆情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网络给大学生生活学习带来的利益与便捷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大学生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国内外时事,社会新闻热点,是大学生增长知识了解世界的载体,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适应当前发展形势,满足新时代思政教育要求,网络舆情已成为大学生自主表达思想观点的“新窗口”。高校思政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利用舆情信息创新教育载体和交流方式,及时关注分析学生的网络言论,研判学生思想动态,针对性开展网絡思想政治教育及舆情引导

9、,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接受性;此外网络舆情传播迅速,影响范围广泛,学生在舆情中从众跟风心理现象严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内容向互联网延伸,开辟和拓展“网络思政教育”,建立优化网络信息化环境,不断创新教育学习载体,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全新教育思路与内容。(三)网络舆情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普及,开放及多元的网络学习环境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重挑战,舆情信息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东西方思想文化冲突明显,学生对不同视角、来源

10、及观点的网络舆情辨别是非能力不足,大大增加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严重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校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应重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收集、归纳、分析和预警引导,积极探究在网络舆情领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促进高校根据舆论走势和影响及时调整引导方向,把握网络舆情规律,利用网络舆情的积极影响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辐射圈,针对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采取主动收集系统分析正面引导等方式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促进社会稳定及校园和谐发

11、展。四、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一)创新思政工作理念,尊重网络舆情中学生主体地位先进的育人理念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的前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网络舆情视阈下大学思想政治要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理念,强化大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要重塑教育理念。网络思想政治要以大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丰富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不能是陈旧填鸭式理论讲述,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国内外新闻和社会热点组织材料编写教案,探索适合网络舆情背景下教学方式,把思政课打造成有血有肉的金课,实现思政教育从灌输到引导的理念转变。(2)平等沟通教学相长。网络去中心化趋势,教育工作者

12、要尊重大学生的发展特长个体差异,教育工作者要换位思考,师生间要取长补短互相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改变以往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教育灌输机械说教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造师生平等沟通和谐教育环境,增强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信任。高校可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特点去组织相关活动,不断丰富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实效,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帮扶指导,促进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3)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网络舆情内容引入课堂,开展“舆情分析之我见”大讨论,通过课堂互动平等交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正确引导,依托网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提升,科学发现引导消除网络舆情

13、的诱发因素,潜移默化实现学生的思想引领。(二)创新联动管理机制,提高网络舆情科学管理水平网络舆情思想动态对掌握大学生意识形态具有高度可信的重要参考价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政治觉悟,早发现、早引导、早预警,要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1)做好网络舆情预警监控工作,防止事态扩大化。高校要学会舆情危机信息捕捉整理评判预警系列工作,及时依据警示级别分别采取应对措施。舆情监控是纠正预防高校学生主流价值偏离、道德行为缺失的教育防范手段,高校要做好网络信息监控工作,做好信息的分类汇集和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启动网络舆情应急预案,从源头上消除影响稳定安全

14、隐患因素。(2)科学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发展方向,高校要成立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分析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特点类型影响程度等,制定应对措施,选拔培训一批熟悉新媒体工作,具有政治意识高文字功底好的师生,及时挖掘网络素材,善用网言网语,快速发布权威信息,构建主流舆论引导圈,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3)加强舆情后续管理,有效回应网络诉求和解决方案。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用网络思维回应社会,高校必须针对舆情事件分析,联系舆情主体网络诉求和客体原因分析,及时直播网络新闻发布会,发帖撰写事件情况说明或解决方案等评论文章,公布与众以解学生疑惑。舆情消除后要对网络舆情处置过程进行评估总结,分析思想政

15、治教育者在处理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存在的利弊和不足,总结经验,完善制度,落实承诺,给公众展示出一个阳光负责务实的形象。(三)创新网络思维教育,构建明朗纯净网络舆情空间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产生的特定群体,纵观国内外在网络舆情事件分析,网络受众法律知识欠缺、信息辨别能力不足、道德价值观扭曲等问题较多,要利用好网络舆情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提高学生网络思维。(1)要引导学生正确价值导向,重视大学生核心价值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价值观的教育,努力提升引导学生用辩证观点思考,用发展的眼光分析社会现象,防止思想上的绝对化和片面化,教育学生要反对迷信盲从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自觉抵制各种伪科学和唯心论的影

16、响,大力宣传和组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心中有正确价值导向。(2)要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倡导网络道德建设。高校要加强对学生法律法规学习,多种形式开展法制教育,使学生加深网络法认识,了解网络世界也有网警在监管,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做到心中有法、自觉守法。开展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教育学生积极培养信息是非判断能力,牢记“慎独”哲学,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3)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增强网络道德意识。素养是个体平时生活习惯、执业能力为人处世等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是个人树立形象立身之本的基础。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一样也有约定成俗的网络素养,包括网民网络信息知识多少、信息处理能力强弱、网络道德高低,辨别舆情信息的是非能力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治标又治本,以网络信息素养为教育重点,增强学生辨别舆情是非的能力,教育帮助心怀敬畏之情上网,遇网络舆情之事不跟帖盲从,坚持做一个“发帖慎重,跟帖负责”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