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辽宁省阜新市第二十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28143226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9.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辽宁省阜新市第二十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年辽宁省阜新市第二十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辽宁省阜新市第二十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辽宁省阜新市第二十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辽宁省阜新市第二十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

2、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3、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

4、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

5、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股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 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 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 需要接

6、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 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

7、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正如 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参考答案:1A 原文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而不是说它”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畴”。2.B ”否定”是文本具有的要素,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并未说要”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

8、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3B 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老子作道德经,凡五千言。道士将其作为修道经典,哲学家称之为哲学著作,政治家则视之为政治学资源。那么,道德经究竟是一部什么书?是否有一个贯通始终的宗旨?这值得我们分析。道德经有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无碍大局。概括起来,其内容分为德论、道论两部分。先看德论。何谓“德”?庄子的解释一针见血:“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心是透明的,若孺子之心,这便是德。如何能使自己“心彻”?要领之一是“抱朴”,又叫“见素抱朴”,即内心朴素,纯真无邪。若要纯真朴素,

9、其一是不学世俗知识,因为“绝学无忧”。其二是“寡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所以,应该消解感官欲望。“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因而,应该“少私寡欲”。其三是以德抱怨。老子教导人们“报怨以德”,有一颗“愚人之心”,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婴儿。老子视现世为末世,他说现实社会道德败坏:“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他看来,社会变迁伴随着人心堕落。老子要拯救人类,他提出的方案是,抛弃科技文明,“绝巧弃利”,抛弃社会道德,“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复归原始社会,“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要领

10、之二是“守一”。在道德经中,“一”在身体内部,是念头着落的对象,故称“守一”。守一之术,首先须切断感官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以便“内视反听”,念头向自己身体内部视和听。这个“一”在什么位置?道德经提到“圣人为腹不为目”,可能是指下丹田,意念守住这个位置后就不要离开,调整气息,放松身体,如婴儿一般。如此修行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玄览”、“天门开阖”等一系列心理体验,这便是修道者所谓的开悟。魂魄修得好,可以成为圣人。圣人“无为”,却能“无不为”,比如“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再看道论。修心开悟,可以见道。道是修心开悟后直觉体验的终极对象。“道”无法被感官感知,也就无法用词语表示,所以老子说“道

11、可道,非常道”。“道”有两重性,既是“物”,也是“非物”。一方面,老子说“道”是物,说得很肯定;“道之为物”,但不是普通之物,而是物之精华。“道”具有潜在的、无限的可能性,能演变成任何东西,故视之为“混成”之物。这个“混成”之物是独立的、永恒的存在,“独立而不改”、“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且永恒不变,“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另一方面,老子又间接地说“道”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孕育万物的那个东西不是物质性的。那么,“道”究竟是什么?这需要结合万物来说。“道”是万物的“始”与“母”。从时间维度说,“道”是万物的来源。老子说“道”没有名字:“无名,天地之始。”老子又说宇宙万物

12、经历了由少至多的演变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空间维度说,“道”是构成万物的最细微元素。道德经说,“道”是“万物之母”,只不过每一种物都“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已然将“道”包容其中。“道”是万物之本体。无论是太阳,还是一滴水,把它们分解到最微小的极点,便是同一种元素,这就是“道”。悟道之后还会发现世界全然两样。老子说:“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综上,修德是为了证道,证道是修德的结果,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因而,道德经是一部生命修行之书,其宗旨是“长生久视”。 (节选自张荣明中的“长生久视”观)1、下列

13、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无法被感官感知,也就无法用语言表述,只有修心开悟之后凭直觉体验。B.“道”是物之精华,由万物混合而成,是“物”;但又不具有物质性,是“非物”C.“道”是独立的、永恒的存在,又是万物之本体,具有演变成宇宙万物的无限可能。D.“道”是万物之始,又是万物之母,将万物分解成最细微的元素,这种元素就是道。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要“心彻”,不仅要内心朴素、纯真无邪,也要知足寡欲、以德报怨,更要“守一”。B.老子认为,“仁义”“大伪”“慈孝”“忠臣”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当时社会道德败坏。C.在老子看来,所谓的科技文明、社会道德

14、都会影响人们淳朴的本性,应该被抛弃。D.切断感官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让意念着落于“一”,如此修行,就有可能开悟见道。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道德经中的“德”指的是内心澄澈纯净,若“孺子之心”,与通常所说的“品德”之“德”不同。B. 魂魄修到极致,就可以成“无为而无不为”的圣人,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达到庄子逍遥游中“圣人无名”的境界。C.老子认为要改变道德败坏的末世现状,就必须“修德”,“修德”可以“悟道”,“悟道”之后,才能让世界变得全然两样。D.作者将道德经定性为一部追求“长生久视”的生命修行之书,是为了批驳认为它是修道经典、哲学著作或政治学资源的观

15、点。 参考答案:1B2A3A1试题分析:“由万物混合而成”错,原文说“道”“能演变成任何东西,故视之为混成之物”。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心彻”“内心朴素以德报怨”“守一”不在同一个层面,也无递进关系。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B “达到庄子逍遥游中圣人无名的境界”于文无据;C 悟道之后是“发现世界全然两样”而非“让世界变得全然两样”;D 作者并未“批驳”。 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